书城教材教辅美德:一束鲜花
11243200000030

第30章 节俭治国隋文帝

隋文帝在当上皇帝之前,就非常了解暴虐的统治是不得人心的治国之法。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当隋文帝当上皇帝之后,害怕重蹈覆辙,更害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服,所以十分谨慎地治国,非常注意节俭。他还用勤俭治国来教育太子杨勇。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君王是可以靠奢侈腐化长治久安的。而他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君王,应该从小就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可是,太子杨勇却没有用心听取父亲的意见,更别说实践了。而恰恰相反,生活越过越奢侈。有一天,他又大摆筵席,还让家臣唐令则弹琵琶唱歌。甚至还叫后宫的美人们出来,跟着唐令则学弹琵琶。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李纲是隋文帝派去辅佐太子的,他看到这一情景,十分不满,便对杨勇说道:“唐令则本是来帮助您读书学习的,可是他却整日引诱你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你应该治罪于他。”

谁料,杨勇不但不听李纲的,还开口帮唐令则辩护,声称是自己的命令,还无礼地让李纲少管闲事。

不久之后,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就传到了朝廷里。隋文帝知道后大怒,废了杨勇的太子不说,还把杨勇手下的大臣们全都训斥了一顿。全朝上下,文武百官吓得不敢吭声。只有李纲义正言辞地对隋文帝说:“太子是个中等才能的人,变好容易,变坏也容易。而变好变坏取决于身边的人如何去辅佐了。皇上派唐令则这样的家臣去辅佐太子,太子必然是变坏的。所以,我认为,这是陛下的过错。”

隋文帝一听,惊住了,思考了半天,才反驳道:“你的话并非毫无道理,不过略有偏激。我选择你这样的人去辅佐他,他都不亲近你,重用你,那就算派其他人去,又有什么用呢?”李纲见隋文帝有些强词夺理的意思,也没有丝毫要退让的意思,继续说道:“我之所以不被亲近,重用,是因为太子身边被小人包围着。如果陛下能够早些除了唐令则这类小人,又怎么知道太子不会重用我呢?说到底,依然是陛下的错误。”

隋文帝听了脸色大变,十分不高兴,一甩袖子退了朝。文武大臣们纷纷倒吸一口凉气,为李纲捏一把冷汗。全朝上下,谁人敢这么对陛下说话,谁人敢这般直指陛下的错误。原以为李纲会死得很难看,可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几天后,李纲不但没有被降罪,还被隋文帝任命为尚书右丞。

隋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他有一次,要配止痢药需要用到一两胡粉,结果找遍皇宫也没有找到。又有一次,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翻遍宫中也没有。皇帝的车马用具坏了也不让人做新的,而是派人去修理。

平日里,隋文帝也十分留意民间的疾苦。一年,关中闹饥荒。他便将百姓吃的糠拌豆粉拿到朝堂之上给大臣们看。并且当着大臣们的面忏悔自己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还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

隋文帝还将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发展,比如推广均田制,规定一个男劳力,可以分到八十亩田。一个女劳力,可以分到四十亩田。虽然最后得到田最多的还是大地主或者官僚们,但是百姓们至少多少分到了一点,而不是丝毫没有。这样,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们分到田很高兴,都开始辛勤劳动,再加上隋文帝节俭治国,只是短短二十年,隋朝的经济就繁荣了起来。国库的粮仓里粮食都装得满满的。即便隋朝灭亡的二十年后,隋朝仓库里的粮食都没有用完。

隋文帝是开国皇帝,却勤俭治国。自己带头节俭的同时还以之要求身边的大臣,皇亲国戚等。而面对犯错的杨勇,也能公私分明,不包庇,毅然废去太子的头衔。而对于勇于提意见的人,他也能明理重用。他反对暴虐治国,爱民如子,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好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