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进取心:穿越大海的海鸥
11242800000056

第56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毕升是北宋中期一个普通的平民知识分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雕版印刷,就是在较坚硬的整块木板上雕刻出反体、凸起的文字,经刷墨、铺纸、加压后得到正写文字复制品的方法。它的缺点是: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存放不便;发现错字不容易更正。

毕升的家附近就有一个书坊。他常常看到书坊里雕满了字的整块整块的木板堆积成山,书印完后没处存放,只好拿去当柴烧,他觉得非常可惜。渐渐地,他萌发了改进雕版印刷的念头。他常常到书坊向工人学习雕版印刷技术,总结实践经验,找来历代一些有关印刷方面的资料,不断学习、探索,并反复进行实验。

一天,毕升正在刻一部书稿。他边刻边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都是经常要用到的,可是每次都要刻,太麻烦了,要是刻一次能反复使用就好了,常用汉字也就那么几千个……对了,如果刻出来的字可以拆开,自由组合,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毕升很兴奋,但字怎样才能拆开?拆开后又怎样才能合起来印刷呢?把字分别刻在每一块小木板上或许能行,毕升立即动手找来工具把整块的杉木弄成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

他又找出3000来个常用字,试着在小木板上刻了起来。他把每个单字都刻了好几个,有些常用单字像“之”、“也”等,每个单字都刻了20多个,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把这些字刻完了。

怎样才能把需要的字挑出来呢?为了解决拣字难的问题,毕升考虑了很久,最后他将这些字接音归成十几类。一个韵部一个类,同一类的放在一个盘子里,每一类都按部首笔画排出顺序。

这天,毕升提着装满木活字的柳筐走进字雕刻工场,他笑着请大家帮助他试验一下木活字。工人们热情地帮助他摆开了字盘,调匀了印墨,捧来了纸张,一个工人递给毕升一部书稿。正在试验时,在场的一个工人告诉他:杉木木纹粗,质地软,容易吸水和变形,印刷时受墨多了就要膨胀。加上每个活字的木纹不一样,有的胀得快,有的胀得慢,所以笔画也就有粗有细了。毕升想:要是找到一种既不吸水,又能雕刻成字的材料多好。

一天,他发现妻子用瓦罐烧水,猛然想到,如果先用泥坯刻好字,再进窑烧,不就可以制成像瓦罐那样不吸水的泥活字了吗?

于是,他又将摔打了无数次的胶泥分制成许多半寸见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个字块,然后点火烧窑,日夜守候。两天后,一套不吸水、笔画清晰、坚如牛角的泥活字终于制成了。他活字拼好,试着印了几张,每一张都很清晰。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所有伟大的人都是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问题的不足的,并从这些不足中找到更适合大家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可是我们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我要把它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其实你想要的样子或许就是大家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