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11240500000003

第3章 清静中见动感

本章讲《老子·四十五章》“清静以为天下正”

狮虎闭目养神时雷打不动,一旦动起来天下大动。

《老子·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塞,静胜热。

清静以为天下正。

老子说:最大的成功依然好像有缺陷,但它很管用,是用不坏的。最大的圆满好像在被什么东西冲散,但它是用不完的。最直的好像在弯曲,最巧的好像笨极了,最会说话的人好像傻瓜。使劲猛冲,可以打破僵局。清静无为,又能战胜热火朝天。清静好呵,是人间的正道。

“大成”,最大的成功,指成道。

“不弊”,不旧,不坏。

“大盈”,大圆满。

“躁”,不是急躁浮躁的意思,指猛力前冲。

“塞”,堵塞,指僵局、困境。

“天下正”,天下的正道。

老子这段话很有意思,讲清静好,又说躁进管用。那我们究竟该清静无为,还是该冒险躁进?两者都要,不冲那么一下。断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大水不冲成瀑布,成不了高深莫测的深渊。

《世说新语》上讲,东晋梅颐曾经帮助过当时的大臣陶侃。梅颐后来做豫章太守时,因为一件事被丞相王导抓住把柄,就把他抓起来。

陶侃听说了,就说:“现在天子已经很老了,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臣的手处理才行。王丞相既然能抓人,我也能放人。”于是派人在江口把押送梅颐的人截住,硬生生地夺过来了。

梅颐见了陶侃,二人很投缘。

梅颐说:“我梅颐的膝盖,谁敢让我下跪!”

这个故事很经典,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受到教益。

一方面,当然讲人要有骨气。梅颐是士人,陶侃是大臣,王导是丞相。梅颐并非依赖陶侃避免王导的打击,而是不买王导的帐。

一方面,陶侃知恩报恩,可以大书一笔。

但我要在这里着重讲的。是陶侃敢于冒险的勇气。

先介绍一下王导。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大丞相。王导做丞相,他的哥哥王敦做大将军。二人势力之大当时无人可及,俗谚“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王导与王敦。王导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东晋朝没他不行。王导做事有一套,他说做事要“举大纲而不拘小节”,这句办事名言成就了他,也因此做错了不少事。贤相当然也会犯错误,这很正常。王导执政喜欢频繁地换人。借此抓权,这当然是不对的。比如梅颐做豫章太守犯了事,王导马上就撤他,这对豫章的局面来说。不好。王导撤梅颐是为了换上王敦的人。王敦后来就在豫章、武昌等地坐大。王敦在王导的纵容下,竞至反叛。王导又不得不反过来花大功夫、下大力气灭了王敦,绕了一个大圈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样是丞相,同样要抓权,后来的张居正就做得比较好。张居正一不树立亲党。二不频繁换人,一番硬功夫终于把明朝的吏治收拾得像模像样。

陶侃也是东晋开国元勋,是个有大功劳的将军,特别在平定王敦的战争中,陶侃作用大。陶侃一直在补救王导的弊端,比如这次救了梅颐。陶侃又懂得维护王导的统治与权威,因此二人无冲突。这是陶侃能做人的地方,也是他会做事的地方。陶侃并非权力大得足以与王导抗衡,而是他做事有一套。因此王导也不得不敬他三分。顺便说一下,陶渊明就是陶侃的后人,陶渊明的修养那么高,自然是受家人的影响。

王导要收拾梅颐,陶侃要救梅颐,怎么办?

当时皇帝空置,一切命令从王导出。陶侃不可能与他斗,但又不能不斗。他很聪明,选择了“不斗之斗”。

什么是“不斗之斗”?

不斗之斗就是通过不争的方式“争”,通过不斗的方式“斗”。

陶侃当时是这样做的:他派人截住王导的人。说:“梅颐罪大恶极,在我那里也犯下了大案,请允许我先处置他,再交给丞相治罪。”这样。他通过“配合”王导的方式救了梅颐。他这样说,并出示公文,并且不由分说,行动坚决,事情就成了。

事情的关键在于陶侃敢冒险。

有勇有谋,“勇”成就了“谋”。

通常我们不是缺办法,而是缺勇气。

记住: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越不敢冒险越不安全。

做事委委琐琐,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没有不冒险就能做成的。事情往往是:你一冒险。就成了!

当然,我说的是“往往”,不是绝对。这其中有技巧。

冒险是“硬来”,但这不是“硬而硬”,而是“软而硬”。

所谓“软而硬”,就是有技巧、有分寸地硬上,甘冒大险做大事。当然,同时要留后路。

鸟儿一冒险就飞起来了。仙境也要冒险才能到达。挫折给你勇气,尊严让你懂得敬畏。你越敬畏,就越有真正的勇气去做成看似冒险的事。鸟儿的后路是巢,你的后路却是出巢觅食。你以前路为后路,就走得远。

老子说:“清静以为天下正”,“静”是走出,不是回归。我们常说“回归自然”,其实不是回归自然,而是走出自然。当然常人知道“回归自然”也就不错了,如要更深探寻,就不是回归自然那么简单了。你无法回归自然,因为你在缘木求鱼。人回归自然,即A回归B,很显然是外求帮助。凡是从外界找解脱,注定失败。只有从内心觉悟,才是有望。我讲的走出自然,就是说要走出外在的误区。自然好啊,但当你认为它是外在的自然,那么就找不到。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

《天仙金丹心法》上有一句诗:“静向深山留太古。”

“留”字用得不好。太古已逝,你是留不住的。

应作“出”——

静向深山出太古。

从A到B,不如从A到A。回到自身,自然飞跃。当两股大水冲得一块石头寂然不动时,石头就应该享受这重压下的美妙时光。这种情况必不长久。任何一股大水稍为弱下来,或另一股大水又加力了,那块回到自身的石头就会“轰”地飞起。我说的“回到自身,自然飞跃”就是此意。

东晋大隐士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曾与当时著名诗人孙绰、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等人到海上玩。

风起浪涌,众人感到害怕,都说“差不多就回去了吧”。

只有谢安一人兴致勃勃,游兴正酣,一个人在那里玩耍,并不作答。划船的人见谢安如此镇定,就继续前进。

不多久大风大浪来了,众人沸腾起来。

谢安说:“你们再这样,就回不去了!”

于是大家都安静下来。

谢安指挥船家,从容穿越风浪,上岸去了。

谢安这一镇定功夫立马就把孙绰和顾恺之都比下去了,在这点上王羲之也不及谢安。

孙绰:风流诗人,心乱易摧。

顾恺之:痴于画者,当时人称“画痴”。画画是一绝。做人却糊涂,曾附桓温,桓温败后,顾恺之的后半生就难堪了。

王羲之:因书道不凡,已人圣人之列。但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儿,本人又做大官,因此内心有时难免繁杂。王羲之信道教。但并不能解决问题。

与他们三人相比,谢安是我心中的英雄!且不说他日后指挥淝水之战的大业绩,且说这次他在海上的作为。就很不凡。说他是英雄太贬低他了,应以大智者视之。

在这里我就讲一点谢安的镇定功夫,吃透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生受用。

镇定的“镇”就是镇压的“镇”。谁镇压谁?自己镇压自己。与其等别人来镇压自己,不如自己镇压自己。你先把自己一颗狂躁的心按捺下来,谁还能镇得住你?

人能镇山镇水,镇不住空气。

你像空气一样通透,就没人压得住你。

这是境界。

更是力量。

记住:力量是动,但最大的力量是静。越安静越有力量,越浮躁越容易击败。

总述大隐士谢安的十二条“镇定之道”:

一,让他狂,我不张扬。

二,我不但不张扬,我还甘心示弱。

三,但我绝不臣服,傲骨如青松,不在王庭之上,却在山水之中——隐居以避世。

四,看山看水,左右逢源。看天看地,得天独厚。

五,耕种自足,便不求人。人一旦不求人,境界就提升!

六,以帮助人为天职,人气就旺,名气就雄。

七,以掠取为兴趣,资源就多,事就可为。说白了吧,做事就是交换与掠夺,主要是个度。

八,遇火不灭火,而使它自灭。

九,遇水不治水,而使它自流。

十,遇人不与人相争,而使他自己消失。

十一,遇事不乱,而使它自己不成事。它不成事,我就成了。

十二。遇乱不乱。一颗心完全清静,可以同化一切。不是战胜黑暗。而是投身黑暗。光明因黑暗彰显,智慧因黑暗成全。不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而是让它黑得发亮。

所谓“黑得发亮”,就是我在其中!

你要像水一样安静。

当你听不见水声的时候,就是洪水到来的时候。

你必须有一叶轻舟。

你就是水。你就是舟。

你是你自己的洪水。

你借你自己的力量飞翔。

任何时候你只要安静就可以了。

连朱子都说“瞻前顾后,便作不成”,一切做大事者有决断心,无退缩心。当俗礼害事,就打破常规,突破规范行事。事成后自成新的规范。

老子说:“出生入死。”讲做事应勇猛精进,不畏死,才有生。老子又说“生生之厚”,又说“无死地”,都讲大道生生少不息,苍天有好生之德,生命规律使人不会轻死,顺天猛进,必有一番作为。

陶侃冒险救了梅颐,王导便只有接受既成事实。冒险使风险降为零。有勇有谋,主要是有勇。通常我们不是缺办法,而是缺勇气。

老子说:“抗兵相加,凡哀者胜矣。”也即《孙子兵法》上说的“哀兵必胜”的意思。哀兵不是悲哀的士兵,而是有敢死之心的士兵。勇者多哀,故称哀兵。有勇有谋的重点当然在谋,但勇是谋的开始。

鸟的后路是巢,人的后路却是出巢觅食。老子说:“安以动之,徐生。”讲安定下来之后又要主动出击,这样就会慢慢生存壮大。骏马不恋槽,猛禽不恋巢,智者不念已有的成就。一边要“安”,一边要“动”。你老不出巢。就有覆巢之灾。

竹竿捅破渔网。凡事硬上,必不能成。但硬上又有锋芒,就有突破口。又有锋芒又不怕折断,则必能成。荆轲刺秦王之际,如果不顾忌不能击中,早就击中了。老子说“躁胜塞”,这个时候就不必讲清静无为了。成功了就叫清静无为,做的时候不妨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