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11240500000025

第25章 以礼示人不如以真示人

本章讲《庄子》寓言“礼外之礼”

无礼是真。以真示人,即是尊重。

子桑户之死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庄子·大宗师》)

庄子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助丧。子贡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歌曲,一个在弹琴。

子贡问道:“对着尸体歌唱,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笑了笑说:“他哪里懂得礼的真正含义。”

子贡回去把所见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是摆脱礼仪约束而游于人世之外的人,因而不拘礼节。像我,还游于世俗之内。”

不可抗拒心灵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游于方内,比如孔子。一种是游于方外,比如孟子反与子琴张。

所谓方内,即世内。古人认为世界是方的,因此称方内。游于方内即人世,游于方外即出世。

人常有出世之想,却不能实现。孟子反、子琴张二人临尸而歌,如此吊丧,实属荒诞。

但在他们,其实很自然。

因为他们原不晓得什么是礼,所以就不晓得什么是无礼或失礼。

他们的心中一旦发出指令,他们就去做。

一个人如果老是抗拒自己的心灵。他的心、他的灵就会弃他而去。

以真示人

说白了,“临尸而歌”,那就是无礼。

有时“无礼”,却表示尊重。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怪,原理如下:

无礼是真。以真示人,即是尊重。

孟子反与子琴张二人一弹一唱,非常默契。这种默契并非来自理解,而是来自不理解。

当两个都不明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会心一笑了。他们不明白子桑户为什么要死?更不明白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因此他们一弹一唱,与其说是悲伤别人,不如说是庆幸自己。

世上最迷人之事莫过于不可知。

你只需要对不可知之物保持敬畏,心中就永远有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