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11240500000017

第17章 别让享受变难受

本章讲《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手上越多越累,求完美即自杀。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

五颜六色的东西好看。看久了就眼花缭乱,就会瞎了你的眼睛。五音八调好听,听多了就会让你的耳朵聋。五味美食会彻底败坏你的口味。一天到晚东游西荡会让你的心发狂。难得的宝物会拴住你的脚。所以啊,圣人只吃有限的东西,不敢去享受无限的世界,因此要舍弃那些害人之物,只取身边之物。

“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老子代指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老子此处说的“色”,略同于释迦牟尼说的“色”,即色相,世界的表象。

“五音”,原指宫、商、角、徵、羽,老子借指世界上一切的噪音杂音。这个世界充满喧嚣,从早到晚只有吵闹。静音是真正的音。无乐是真正的乐。

“五味”,原指酸、苦、甘、辛、咸,老子从饮食滋味借指人生滋味,后世之人动不动就说“我吃过很多酸甜苦辣”即源于此。

“爽”,不是现在说的“爽”(爽快、舒服),而是指变味。太爽了就要变味。爽又通霜,指口生霜(疮)。

“难得之货”,指宝贝东西,包括人。

老子这段话在说好东西最会摧毁人。

不是用过度了会摧毁人,而是本来就会摧毁人。不管你用得过度,还是适度。最好是不用。少用少伤,不用就不伤。

但完全不用也不可能。老子既说“五味令人口爽”,又说要“为腹”,看来他的意思不是求没有,而是求少。无就是少。真正想达到“无”的境地不可能,因为你不是造物主,不能把自己变来没有。但你可以少下去——通过不做的方式做好自己。

不要那些好东西、好事情,不要那完美。

完美不是美。完美是完。

西晋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自以为不错,当时的人却讽刺他,说他写的不成。

左思后来把文章给张公看。

张公说:“你写得太好了,可以与张衡写的《二京赋》齐名。但你的文章世人还不看重,要经过有名气的人包装才行。”

左思于是求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帮忙。

皇甫谧见了左思的文章十分欣赏,就为他作了一篇序。于是先前说他不行的人都说他好得不得了了。

你看,古人都懂得包装、炒作。要干事情就是要用手段!不用手段。你断不能彰显自己。

左思把自己展示了三次:

第一次乱展示,结果俗人不识货,大大地把他嘲笑了一通。

第二次他明白要给行家看。但光是行家欣赏不管用,要打入市场就要用市场手段,而不是用行业手段。我们不要大行家推荐,要大名家推荐,才是正道。

第三次左思就去找大名家了。大名家一提拔,他就出名了。

名气意味着认可。

名人所占资源极多。

你有好东西不要乱展示,要像左思一样才好。其实左思深知其道,当初他写《三都赋》,就是沾张衡《二京赋》的光。果然,大行家张公把他这点看出来了,才有了接下来的戏剧性情节。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即此。

左思是西晋有数的大文学家,你看他都懂得跟风炒作、包装,你千万不要说他不纯,错!人无手段则其名不扬,其事不彰,其人无成!

世上只有百分百的石头,没有百分百的美玉。“美玉无瑕”是骗人的。连空气都有灰尘,你怎敢说你没有杂质?

明白自己来就“不纯”,你才能真正纯洁自己,解脱自己。

人不怕不纯,就怕“太纯”。

水至清则无鱼。

你太纯了就固执,孔子说“无执”,佛家说“去掉执著”,都讲人不能太纯,才能最终纯起来。

你无需提防那些“很复杂的人”,你要提防那些“很纯的人”!

我们不要这种纯,而要另一种“纯”。孔子把它叫“大同”,熊晋仁把它叫“太和境界”,指一种融通后的同一。虽是同一,却依然“和而不同”,因此可以与人无害,与己无损。太和境界中人人但有和气,绝无霸气。有给予,无掠夺。要成人之美,而不夺人之美。

把不纯的美玉砸碎。就成了纯粹的石头。

做美玉不如做石头。美玉只不过用于炫耀。石头却可以长久。

如果有人说:“做人不如做强盗,做强盗不如做魔鬼。亲自做事不如驱使人做事,驱使人做事又不如搞破坏乐趣更大些。你只要跟我走,你就是单纯的!”

你就说:“用我心里的善,成就外在的美。做事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做事,毋宁死!我通过做事做好我自己。我一心为他人时,我才是单纯的。凡事只为自己考虑,就收获有限。我以复杂至单纯,而不把单纯搞复杂。”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用颜色打比方,讲人不能被纷乱的世相迷了眼,要看清这世界本无色相,只是一个空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的心处于空明清虚状态,即可看清眼前身后。老子“清静无为”之旨并非让人消极,而是让人积极地认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