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一)
11240000000006

第6章 汉武帝茂陵之谜

汉武帝的茂陵,是整个西汉帝陵中最为宏伟壮观的一座,但正是这样一座帝王陵墓,却销声匿迹千余年。如今的茂陵山上已经没有了往昔的辉煌,只有那散落一地的残砖断瓦曾目睹过两千年前这里的奢华场景。只是,那每一片废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

汉武帝的茂陵地宫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所有的帝王地宫是一样的?

茂陵建成后不久,一个守陵的士兵想偷盗陵墓内的珍宝,但他连第一道门都没有进去就被乱箭射死,茂陵里真的机关重重吗?

“马踏匈奴”、“人熊相斗”这些精美的石刻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动人心魄的故事?

据说,汉武帝的祠堂每晚都有打雷的声音隐隐从里面传出来,以至于当时守陵的士兵都不敢靠近祠堂。这是真的吗?

茂陵已经被盗了吗?这是所有远观茂陵的人要问的第一个问题,目前只能依靠星星点点的文献记录和传说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我们确实没有看到过地宫,因此,所有谜团的解决似乎又是一个谜。这就是茂陵,一个永远的谜团。

@@◆墓址选择定于一只麒麟状动物

距西安市40公里的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土丘,它的北面远依九峻山,南面遥望终南山。岁月已经在这座高大的土丘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围绕在它周围的神秘面纱却远没有揭开。每当人们漫步在它的周围的时候,总会浮想联翩:这里安息的是哪一位显赫的人物?高大土丘下面都有什么秘密?……终于有一天,人们知道了这座高大土丘的下面是开创中国第一个盛世的西汉皇帝——汉武帝。

汉武帝临终前对死后之事都作了安排。首先借故令太子母钩弋夫人自杀,以消除母后干涉朝政的隐患。其次,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上官杰为左将军。这四位大臣,谨慎、忠诚、精明能干,都是经过长期观察考验,足以寄托重任的心腹之人。历史证明,汉武帝临终的用人安排是妥当的,有“知人善任之英明”。

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寿终于长安五柞宫,入殓未央宫前殿。死后第18天葬于茂陵。他在位54年,享年69岁,也算是个长寿的皇帝了。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生前也是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准备葬身之处,汉武帝又是如何替自己选择陵墓墓址的呢?这其中有个故事。即位不久的汉武帝一次打猎路过其陵墓所在地,远远地看见一只麒麟状的动物。他驾马过去,本想射杀之,谁想它忽然不见了。与此同时,武帝看到一棵长生果树,为此武帝相信这是一块福地,是上天有意让他选择这块地方作为他百年后升天的去处。回宫后,武帝立即下诏书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武帝倒也真是长寿,以至于连最初营造陵墓的工匠们都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

那么汉武帝为自己营建陵墓花了多长的时间呢?这要从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算,工程最后完成在他死的那年(公元前87年),前后持续了53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汉武帝竟然动用了全国赋税总收入的1/3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由此可见整座陵墓之宏伟。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这座巨大土丘,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占地面积计为56878平方米,封土为848592立方米,全部夯筑。陵墓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状,显得庄严稳重,所以汉代人们称之为“方上”或“方中”(指地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光秃秃的茂陵,难道两千年前就是这样的吗?考古发掘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原来两千年前,这里曾是那么富丽堂皇,在陵冢周围,原有巍峨高耸的寝殿、便殿等。当时的茂陵陵园分内城和外城,内外城四周都有城门,内城东、西、北三面门。在茂陵东南350米处还有一座名叫白鹤馆的建筑。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现在当地人都叫它白鹤冢,是一个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东西约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汉代砖瓦残块以及红烧土。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这个通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要想知道这条通道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汉代的祭祀活动吧。当时人们祭祀的时候,把先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奠后又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而对于汉武帝的祭祀也不过如此了,可见通道的功能非同一般。茂陵在建筑方面有许多奇特之处,例如在距离白鹤馆约半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渠,长500米,宽10米,深5米。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古代长安地区有多雨的季节,如果不有效地将积水排走,那么陵墓很有可能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工程设计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水渠。一方面,多雨季节水可蓄于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袭,另一方面,干旱季节渠水又可用以浇灌园中林木,满足宫人用水的需要,一举两得,足见当时设计者的才能和智慧。此外,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不过现在地面上已经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茂陵在汉武帝死后是否就安静下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汉武帝为了不让自己死后寂寞,还交代后来的皇帝特意制定了一套制度来加强茂陵陵园的管理,设有“陵令”、“寝庙令”、“饲官”、“园长”、“门吏”等官僚机构;再由于武帝生前好色,故而在他死了以后,又将大批的宫女安置在陵园内,使得侍奉陵园的人数竟然多达五千。这些人居住在陵园中,侍奉汉武帝“灵魂”起居:早晨安排梳理洗漱的器具,白天则仍像汉武帝在世时一样准备三餐膳食,晚上还准备好睡觉的卧具。

@@◆茂陵地宫深处的玄妙

地宫是陵园封土堆下的主要建筑,也是每个瞻仰茂陵的人最感兴趣的地方,因为他们都带着同样的问题来,那就是地宫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与所有帝王的地宫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它的特色在哪里,地宫中都有哪些宝贝以及这些宝贝还在不在……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了解茂陵的地宫是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

汉武帝即位不久便任命张汤为茂陵尉,专门负责监修。张汤恪尽职守,严格按照汉武帝的要求进行地宫建设。他命令修陵墓的民工挖出40多米深的大坑,墓室高度也有6米多,四周每边长达8米。这时疑问又出来了:需要多少人才能挖这么深一个大坑,从坑中挖出来的泥土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全部回填是不可能的,因为墓室是中空的,这部分泥土是多余的,且量还比较大,再加上我们在茂陵周围没有看到其他土丘,那每个人都会问:剩余的泥土都运到哪里去了呢?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汉代挖泥土的工具都有哪些。从目前的资料了解,我们知道汉代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挖泥土:一种采用“链斗”形状的设备来运土,就是在墓穴的顶部安装一个人工脚踏装置,利用诸如现在自行车链条驱动的原理(惟一不同的是在链条结上安装一个装泥土的木质斗)将土从深达数十米的地方运出来;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墓穴的旁边开一个豁口,然后从这个豁口往外运泥土,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墓穴工程的早期,即在二三十米深的地方可以用此方法,当超过此深度的时候,只能采用第一种方法了。至于这些泥土的处理问题,古人也想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水冲法。具体办法是:从比陵墓地势高的某条河流挖一条渠道。将这条河流的水引过来,然后将多余的泥土倒入这条渠道。由于水的惯性,就可以将这些泥土运往很远的地方,而且还不会堆积到一个地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考古工作者在茂陵沿途十几公里的地方都能找到与茂陵地下几十米深处土壤性质相同的土壤,且都有冲积的痕迹,可见所说的这种方法是真实的。

茂陵的地宫到底有多大呢?从古籍中我们寻找到了答案,史书中说“地宫占地一顷”,按照现在的尺寸就是说地宫占地有8亩(5333.6平方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下宫殿啊!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走到核心的地宫中去呢?文献记载,茂陵的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6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的门叫羡门。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在每道墓门周围都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这些机关的设置极其隐蔽,文献记载说:茂陵建成后不久,有个守陵的士兵想偷盗陵墓内的珍品,结果他连第一道墓门都没有过去,就被乱箭射死在墓门边上,可见整个陵墓机关设置的严密。

墓室内放置有梓棺。因为汉时,帝王的棺木一般用梓木制作,是放皇帝尸体的地方,所以又称“梓宫”。汉武帝跟汉朝其他皇帝一样,也采用梓棺。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放在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至于汉武帝的五棺所用木料主要是楸、松和楠木三种木料,它们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朽性强,看来汉武帝早就对自己死后安息之所作了最严密的处理。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于长安五柞宫,入殓未央宫前殿。史载,梓棺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都雕刻着蛟龙鸾凤龟麟的图案,当时的人称之为“蛟龙玉匣”。相传,汉武帝将入地宫的时候,梓棺自动发出巨响,放出异常的芳香;羡门关闭后,墓道大雾弥漫,门柱也崩坏了,过了几个月墓道内的烟雾才消散。又传说,武帝入葬不久便现原形,对茂陵令薛平说:“我虽然死了,但仍然是你们的君主,你为什么让你的兵士在我的陵上磨刀剑呢?”薛平惊魂未定,汉武帝已经没有踪影了。薛平连忙询问左右,才知道陵墓前方有一块大方石,士兵也确实在此磨过刀剑。可怜磨剑者竟然因此无辜被杀,可见古代皇权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陪葬石刻中的奥秘

茂陵陪葬墓现发现13座,除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外,其余陪葬墓均在茂陵以东。其中有一座极为奇怪的陪葬墓,因为其他的陪葬墓都是夯土修筑,只有这座墓是用岩石垒砌而成,更为奇特的是墓冢南北较长,上竖巨石,构成祁连山的形状,以至于这座墓被当时的人称为“小祁连”。在墓冢前陈列着石人、石兽等各种巨型石雕14件。其中一件高1.68米、长1.90米的石刻寓意最深刻,造型最生动,石刻由一匹战马和一个人组成,这匹战马气宇轩昂,雄壮挺立,威风凛凛,它把一个左手持弓、右手持剑的外族装束的人踏翻在地,并用四条刚健的腿“把”他紧紧夹住。面目狰狞的外族人仰面朝天,两足上屈,显露出凶狠而又无法挣脱的表情。这是谁的墓葬呢?他与汉武帝的关系如何?汉武帝为什么要对他如此厚爱有加呢?那个奇特的石刻与墓主人有什么关系,跟汉武帝又有什么关联呢?

要揭开这座墓的真相,还得从前面我们提到的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说起。汉武帝曾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三次大规模出击战汉军一方有一位年轻的主要指挥官,他就是霍去病,他18岁便随同其舅父卫青6次出击匈奴。公元前120年,年仅21岁的霍去病就统率大军越过居延泽(今内蒙居延海),在祁连山与匈奴展开激战,俘虏匈奴将士3万多,迫使占据河西走廊的混邪王、休屠王投降,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去抗击外来侵略。可惜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死于军中。武帝非常伤感,为了表彰他的战功,汉武帝决定让他陪葬茂陵,并为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坟墓,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座奇特的陪葬墓。这还不够,汉武帝还在霍去病的出殡之日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从长安到茂陵40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军队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文臣武将身着丧服,恭候迎送。

那件寓意深刻的石刻反映的就是霍去病的丰功伟绩。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件石刻来纪念霍去病呢?这就牵出一件与汉武帝有关的故事来。原来霍去病病死的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后,汉武帝马上想到要为霍去病建造一些用以纪念他赫赫战功的东西,但武帝怎么冥思苦想都没有想出什么好的点子。一天他来到卫青的官邸,正巧遇到卫青在教一些子弟练习骑马擒拿的基本功,其中有个年轻人骑马猛然一跃,居然踏在了一位奴仆的身上,那位奴仆反复挣扎都摆脱不了。这时武帝瞬间一拍手掌说了声:就是这样!把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吓了一跳。汉武帝微笑着说:“我原来总是没有想到如何能够造一件东西来纪念英年早逝的霍(去病)爱卿,今天终于想到了,我太高兴了!”然后武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卫青,即一匹战马脚踏匈奴侵略者的石刻,卫青非常赞同。不久这件石刻艺术精品就出来了,它历经两千年陪伴着汉武帝和霍去病这两位中国历史上的奇人。

除了“马踏匈奴”这件石刻外,还有一件石刻精品也与汉武帝有着密切关系。这件石刻高2.77米,宽1.72米,一位体型粗壮,高颡深目,隆鼻大嘴,耸起双肩的石人,以铁钳般的巨手,用力握住一头野熊,熊则紧紧咬住此人的下唇,两者斗得难解难分。石人被咬的表情,由咧开的大嘴作了夸张,显得有声有色。有人会问:这是霍去病吗?如果是霍去病,那他可真有空闲工夫,还能去与熊搏斗。但如果不是霍去病,那这个石人又会是谁呢?如果不去深究这件石刻精品背后的逸事的话,无论你怎么去猜都无法得出答案。

熊在古代被看成是力量的象征,谁要是能斗倒熊,那就是勇士。这件石刻精品的来历颇不简单,它是汉武帝威武形象的又一体现。汉武帝生平最爱打猎,他的主要目的是借以训练他的近卫军果敢勇猛的品质。他为了摆脱窦婴、田蚡等豪门贵戚对朝廷的牵制,并巩固朝廷对诸侯的权力,专门在陇西良家子弟中挑选了一批勇武的青年到军中,而且常约会一些人和他微服外出打猎。这种出行不露皇帝身份,也不打朝廷旗号,而是借平阳府或其他身份的名目。每次出行均约在宫门外会齐,称为“期门郎”。汉武帝每次与“期门郎”出行打猎的范围很广,东至长杨宫一带,西到黄山宫一带,南到秦岭山麓,北到池阳宫,一出去就是好几天。

有一次,汉武帝领着卫青一伙去今户县、周至沿秦岭脚下清凉山打猎。这座清凉山的西面有涝峪、就峪等山谷,东面有高冠峪、紫峪等山谷,橡树和柞树又茂又密,所以猿猴和狗熊特别多。当他们来到清凉山的时候,突然遇到一头硕大无比的黑熊。走是来不及了,卫青自告奋勇请缨去射杀这头黑熊,结果一箭未致命。黑熊猛地扑向他们,情急之中,武帝跃下骏马迎面与黑熊展开了搏斗。而此时卫青等人都惊呆了,竟然忘记上去帮助武帝了,于是武帝只好孤军奋战。他毫无惧色,凭借自己的力量与这头黑熊对抗,与熊的搏斗直到天黑才结束,后来在卫青等人的帮助下,才彻底将黑熊活捉。后来汉武帝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年轻时候的这件事情,下令工匠雕刻出来,以永远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他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

@@◆谁是盗掘茂陵的人

茂陵是西汉盛世时期的帝王陵墓,它不仅有着巍峨的外观,而且还有数之不尽的宝藏与之相伴。茂陵地宫中到底埋了多少宝藏呢?这些宝藏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山,因为只有金山可以概括茂陵中的宝藏。根据史书记载,由于茂陵始建于汉武帝即位之初,年年都有金银财宝入藏地宫,直至他死后入葬,地宫已塞满各种宝物,无法再装。茂陵地宫内的随葬品除金银珠宝外,还有珍禽异兽、牛马虎豹,就连外国人赠送的玉箱、玉杖和他经常阅读的杂经30卷也一并埋入地宫。另外,汉武帝身穿金缕玉衣,口含金蝉宝玉,更是独一无二。这些奇珍异宝的命运是可悲的,它们从被埋入汉武帝陵墓的那刻起就未安稳过。

历代帝王陵墓都是盗墓贼主要光顾的地方,茂陵也不例外,那么茂陵到底有没有被盗过呢?让我们顺着一些蛛丝马迹去追寻这些奇珍异宝的踪迹吧。汉武帝安葬之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84年的一天,都城长安附近的扶风市有人兜售一个玉箱和一个玉杖。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碰巧让经过这里的一位曾经侍奉过汉武帝的侍从看到。他一眼就看出这是汉武帝生前最喜欢的物件,是西胡康渠国王的进贡物品,于是他马上报告官府。官府认为这件事情重大,将兜售之人抓起来拷问。这个人只说他是用30匹青布和9万枚铜钱从别人那儿买来的,至于这个人是谁、从哪里来他也不清楚。这起案件只得就此作罢,由此看来武帝墓最早被盗有据可查的是这年。

谜团由此而来。既然武帝聚敛了几十年的财宝放入墓中,那么几个毛贼是无论如何也拿不走所有的东西的,如果这样,那么茂陵中的珍宝应该还有很多,但事实却是,茂陵中的珍宝所剩无几。因此有人会问:后来茂陵又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呢?汉武帝这位大权独揽的皇帝在自己死后是否过得舒坦呢?迄今为止,我们还能从茂陵中得到什么宝贝呢?茂陵还能给我们留下哪些惊喜呢?

历史给茂陵制造了无数的悬案。公元前64年的一天,一位采药的老人在一个小山洞中捡到几本用黄色丝绸包裹的书籍,他不敢自己留着(因为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用黄色丝绸),赶紧上交官府。官府打开一看,里面是杂经30卷,包括《老子》2卷、《太素中脂经》6卷、《天柱经》9卷、《六龙步元文》7卷、《马皇受真术》4卷。经过进一步核对,让主要官员大吃一惊,原来这是汉武帝的随葬书籍。他们赶紧上报给当时的皇帝。但由于皇帝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只对守陵的官员作了一些简单的处罚就草草了事,所以这件事情的真假就成为了悬案。这是关于茂陵的第一起悬案。

不久,又有一位地方官从一个农民的手中缴获几个玉碟,经过查验,发现是茂陵内的东西,地方官急忙禀报上去。谁曾想,检查组还没有到,这个藏有玉碟的农民就不明不白地死掉了,至于他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个玉碟,也无人能知了!这是第二起悬案。最后一起悬案更加离奇。江苏某县县志记载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商人出门采购货物,忽然遇到大雨,他急急忙忙跑到一个土地庙中避雨。没有想到雷电交加中土地庙上空出现一个似龙非龙的动物,当这个商人想要看个究竟的时候,这个动物突然吐出一颗宝珠来。商人捡起一看,上面刻着“御用”两个字,他哪敢留下,很快就交给官府并将此事原委说了出来。谁曾想到,怪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不久这个商人不见了,又过了几个月,放在官府府库中的这颗宝珠也不见了,朝廷严厉追查也毫无消息。又过了3年,人们却发现商人口含宝珠死在离茂陵不远的一口井内,也不知道死了多久了。后来西汉皇室成员确认这颗宝珠是汉武帝的随葬品,并将它送回祭祀汉武帝的祠堂内。据说后来每天晚上都有打雷的声音隐隐从祠堂里面传出来,以至于守卫祠堂的士兵晚上都不敢靠近祠堂,再后来这颗宝珠就不知下落了。这个悬案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但就没有人能说出它的真相来,也许确有其事,也许是杜撰的,不过这却给茂陵笼罩了些许神秘的气氛。

这些悬案不能确切地说出茂陵是否被盗过,也就更加吸引后来者去探究茂陵珍藏宝藏的秘密。那么都有哪些人真正进入过茂陵呢?这些进入茂陵的人都从那里带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打开历史文献,就不难找到这样的记载:公元25年9月,赤眉军分为30营(一营1万人)击败更始军,进入长安后进行掳掠,并出城掳掠关中各县邑。又发掘汉帝、后坟墓,收取宝货。此次盗掘西汉帝陵的行动,想必茂陵也未能幸免。更为详尽的记载就是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了茂陵的羡门,成千上万名起义军兵士搬去陵内随葬品,但由于茂陵地宫内的宝藏太多了,以至于赤眉士兵搬了几十天也不能使陵中物品减半。最为惨烈的浩劫在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进入长安。他们为了筹集军饷,掘开茂陵,使大量金银玉器散失四处。经过这次,茂陵宝藏所剩无几,一代名帝的陵墓自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便后来偶尔有人前来凭吊,也只有对着空空的茂陵感慨的份了。

@@◆相关链接

1.茂陵中有金缕玉衣,由于汉武帝身体高大肥胖,玉衣形体就大。它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1.1公斤)。

2.茂陵东南是茂陵邑遗址,始建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了繁荣茂陵附近的经济,汉武帝不断迁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者于邑中。由于人口逐年增加,后改邑为县,户数多达6万多户,人口有2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