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11238700000039

第39章 不要陷入题海战术

专家们通过分析,现在的“题海战术”已经失灵了,由于试题中相当数量的基本题都是其他形式题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来的,即使综合题也是由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的,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

所以,孩子们在平时学习中,只要掌握类似题如何去正确求解,遇到这样的题可以举一反三就可以。要有目的地排除其他参考资料的诱惑,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并以课本的习题为主要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延伸和适当变形即可。

千万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的目的是获得解题的方法技巧。所以我们提倡精选精练细揣摩。所谓精选,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与考试大纲紧密接轨,答案准确、解析详尽规范的试题。所谓精练,就是要在做题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外,还要重点训练答题的规范性,把握好答各类题目的时间与速度,以及书写字迹的大小、轻重等。单纯的题海战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生活实景:

张涛是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优秀,张涛的父亲总是认为多做习题是孩子学习优秀的重要原因。中考在即,就在孩子认真复习功课的时候,父亲从新华书店买回了一大堆习题资料摆到了小张涛面前,逼迫孩子多做习题。无奈,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孩子每天都要背书、查资料、搞题海战术。在父亲的监督下,吃饭前要背单词,洗澡的时候背唐诗,走路的时候背公式,把“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就会有的”贯彻得淋漓尽致……

小张涛做了大量的习题,孩子父亲对原本以为万无一失了。可是到了考场上,所有的考试题只要是样子上一看“没做过”“没讲过”,张涛就全都“不会做”。哪怕题目简单到只要扳着指头数一数就能得出答案。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习惯了单纯地做题,忘了还可以自己“扳着指头数一数”的方法了。

结果,张涛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而是选择了一所二流高中学校。到了高中,张涛依然保留了“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结果,他的成绩走上了下坡路,更谈不上开拓创新的能力了。

张涛就是题海战术的受害者,如此风气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具有创新开拓的精神?他们的未来肯定令人担忧。

细节感言:

题海战术,也许对少数学生能起到好的作用,但对大多数学生,绝对是有害的。有些同学整日抱着一堆习题集毫无目的地做,拼命地做,恨不得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觉得这样心里才踏实。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还会搞得自己筋疲力尽、思维混乱、晕头转向。正确的方法是,做题要有选择。一般而言,教科书上的作业练习和老师的补充练习,再加上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各种复习材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不提倡同学们盲目地去找大量的习题夜以继日地做。

对于那些并没有在题海战术中真正提高能力而只是提高了分数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仅仅是训练了他们投机取巧的能力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被训练出了投机取巧的能力,还养成了投机取巧的习惯。

如果已陷入“题海”,如何走出来呢?这就要帮助孩子处理好4个“关系”了。

帮助孩子处理好书本知识与课外题的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做题的目的无非是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外习题的练习是建立在孩子扎实的课本知识之上。若没学好课本知识,做再多的习题也是无用的。

帮孩子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

历年来,一个学生要想把每个学科的习题都做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同学们只要在做题时有所侧重就可以了。对于基础题、典型题要详做,做到规范化、熟练化、准确化;对于难题,则可略做,知道解法就可以了。

帮孩子处理好基础题和难题的关系

不少“尖子”生喜欢做一些难题,总觉得一般的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来,而这样的题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于是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去找这样的怪题、难题、偏题,不惜一切精力去钻研。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基础题,熟悉了定义、公式和解题步骤,掌握了基础知识和解题的技巧,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帮孩子处理好分散学习和归纳总结的关系

每过一段时间后,就应该监督孩子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以前做的各类题目。因为有些题,在当时做的过程中感觉特别困难,过了一段时间,就掌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解题方法。总结就是要把所做题目进行分类、归纳,既整理出解题技巧,又能记住相应的典型题,而且还能在总结过程中增加自信心。

在做题时,关键是要学会发现各科的规律,要注意以点带面,每做一道题,虽不一定要求能够举一反三,但至少应理解、会分析这类题目。对于每一个计算步骤,都能讲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孩子才能掌握做题的技巧,千万不可盲目陷入题海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