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11238700000037

第37章 上课时要认真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说明做笔记的重要性。做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加强我们的课程学习。笔记内容经过了自己的记录、理解、思考、消化,能使课本知识得到归纳、提炼和深化。这可以使我们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使我们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做课堂笔记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比较繁杂的事情,较为耗费精力,但却是非常有必要的,18世纪著名作家塞谬·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虽然说有些累有些苦,但却是学习中不可以缺少的手段。

生活实景:

朱文是某初中的老师。在他们学校,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的现象感到很无奈。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学生连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都抄不全或者干脆懒得抄。一个学期下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尚能将自己稀稀拉拉记下的笔记留下来,而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出自己的笔记,不是抄一点丢一点,便是压根儿没有笔记。

朱老师为了扭转这种情况,专门儿找学生谈心,她说,“不重视做笔记,不善于做笔记,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因为不重视做笔记,学语文的态度本身就不端正,不善于做笔记,必然会影响语文能力的发展。”

学生王洪文说:“老师,记笔记真的有那么多的好处吗?”

“当然,”朱老师说,“一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想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你们就应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开小差是不行的,不然会漏掉要记的内容。”

“二是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及时做下笔记,不仅要求听得懂,而且要求记得快。要能听得懂,就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快速理解;要能记得快,一方面字词书写要熟练,另一方面书写速度不能慢。”

“三是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做课堂笔记也要经过一番筛选。教材中哪一处是重要点,哪一处是次要点,老师哪些讲得详细,哪些讲得简略,学生要能在听课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要能对老师的分析、点拨作出敏捷的思维反应,经过及时的鉴别、筛选,准确地将老师的重要表述与总结的要点记下来。”

“四是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可以对课堂笔记作一番整理。这种整理过程也是对教材的温习与梳理的过程。在温习与梳理中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孩子们点点头,说:“明白了老师,我们以后一定注意记笔记。但是应该怎样记呢?”

“别急,我会慢慢训练大家。”朱老师说。

在以后的学习中,朱老师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因为是开始阶段,她采取“扶”的方法,她告诉学生,需要做笔记的地方老师会予以强调、重复,对老师强调了、重复了的内容仍然不愿动手或不会动手做笔记的同学,应特别加以督促或指导。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她收集了同学们的笔记,尤其是记得好的,在班中集中展示、交流。这样同学们互相比较、借鉴,彼此取长补短。既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又让他们保持了做笔记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善于学习了。

细节感言:

课堂笔记可以筛选课堂上重要的学习信息,是一种可以长时间保存的记录,它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头脑记忆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知识的细节就会丧失,留下的东西可能只是大致的轮廓。详细的笔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尤其是对教育要实现的长时记忆,笔记就显得更重要了。

做课堂笔记看似容易,但要做好,使笔记成为自己学习有力的帮手,却不容易。如何做好课堂笔记,具体说来,笔记本应该做到1科1册。随便拿张纸或簿子作笔记,笔记的效用极低。要详略得当,重要的内容力求记得详细,一般性内容扼要记述。记笔记不是越详细越好,要在用心听课的基础上,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记入。较难理解或似懂非懂的内容在记录时要在旁边做记号。对这些做过记号的内容,可以求教老师、同学以及自我钻研等,务必在下堂课前弄懂。切不可把问题搁置起来。

笔记记下来,还要整理、使用。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可以课后把上课时没有记下的内容补上,把记得不太准确的部分更正过来。如果可能,可在文字旁添加附图,附表,或专题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