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11238700000030

第30章 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是作为一个学生最起码应该遵守的纪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上课时间问题,同时更是反映一个人坦诚守信的素质修养。在成人的社会里,遵守时间并重视时间的习惯,不仅是对他人尊重的一种表现,更是获得其他人敬重的前提。因此,对于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从小就应该树立这样的好习惯,然而要想树立这样的好习惯首先就得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守时、守信、诚信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从某种角度讲,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能够按时上下学,就是诚实、守信的直接表现。

生活实景:

1987年,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小学。”

“在小学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表示歉意;不迟到,不早退,遵守纪律。”

可以想象,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同样,对于孩子来说,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似乎看起来并非重要,但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习惯。

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细节感言:

如果自己哪天迟到了,一定要诚实地告诉老师原因并向老师和同学道歉。因为迟到的人不管因为什么理由迟到,都应该向等待他的人说声“对不起”尊重时间,既能体现自我品质,又能做到敬重他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做到这一点,固然有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时间的问题,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倡导大家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守道德规范。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注意礼仪,彼此尊重,平等互助,讲究时间道德,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以更和谐的节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家认为:“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美国的约·凯恩斯也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