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11238300000147

第147章 雅布赖盐池及其运道路

李万禄

池盐,又名课盐。它产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内蒙古及宁夏等地。池盐类型很多,论其质味较好的食盐,还数内蒙阿拉善地区的吉兰太、查汗池和雅布赖池等盐为上数。

一、雅布赖盐池的地理位置

雅布赖盐池位于兰新铁路以北的阿拉善右旗地块,被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东部的腾格里沙漠所包围,南距河西堡火车站约138公里。盐池地处雅布赖山下,三面环山,中部低洼,地形由西向东缓慢下降,呈现为地槽形的盆地。在地质运动时期,形成内陆湖相沉积,由于地处干旱的荒漠高原,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湖中之水,因蒸发逐渐减少或干涸,这便造成了地表盐分的大量聚集,周围形成盐渍化地带,中间成为盐湖。池中之食盐,以产地而言,称为“雅盐”;因它颜色青白很少杂质,亦作“青盐”,蒙语称“库库达布苏”;池地所产之盐晶体大,色白如玉,质味咸美,曾作贡品,因此谓之“贡盐”或“黄盐”;在历史上远销陕西的“雅盐”因多系镇番(今民勤)骆驼驮运,在秦岭南的汉中地区,又称“番盐”。因其色味俱佳,“番盐”比青海的“老盐”价高一头。雅盐因有除疾解毒之功效被纳入中药,在民间广泛应用。

二、雅布赖盐池的历史演变

雅布赖盐池,采捞食盐的历史,始于汉代。西汉疆域政区,分全国为十二刺史部和司隶部及西域都护府,有郡国八十五(西汉后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一百零三郡)。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桑弘羊,请以东郭咸阳孔仅等为大农部丞数十,分主郡国盐铁官凡二十八郡,凉州刺史部的酒泉、武威、金城、陇西、安定诸郡,朔方刺史部的北地郡均属其管辖范围。因此,西汉时期,北国的盐池,已是制定了盐政、盐法的。

雅布赖盐池的历史,《汉书》中已有记载,这从《汉书·赵充国传》中可以知晓。赵充国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他从23岁到86岁,在河西边塞,安羌定邦,报效国家,戎马生涯几十春。他对北匈奴于西羌人的活动区域,往来关系,乃是深思熟虑,了如指掌。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羌人与匈奴采取了联合军事行动,扰乱汉边。宣帝下诏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在谈及匈奴与羌人的联络道路时,赵充国云:“疑匈奴更遣使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阮,入穷水塞,南至属国,与先零相直”。赵充国在反对从张掖路出兵进攻羌人时说:“又武威县、张掖、日勒、皆为北塞,有通谷水草。臣恐匈奴与羌有谋,且欲大入,幸能要杜张掖、酒泉以绝西域,其郡兵尤不可发。”赵充国的这番话,又是根据在此数年前匈奴入日勒,番和的事件而言的《汉书·匈奴传》云: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匈奴“右贤王、犁污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今山丹县东南)、屋兰(今山丹县西北)、番和(今永昌县西)。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从赵充国的呈词中,不但阐明了匈奴与羌人联合,重犯河西汉边的路线;同时也道出了“盐泽”的历史名称于地理位置。

根据这一情况,可以明白地解释以上所引的那段话。沙阴,即流沙,今之腾格里大沙漠的西侧。盐泽,即修屠泽(今民勤县北)以西的大盐池,今日的雅布赖盐池,此盐池汉代已经开采,汉河西地区食盐主要靠此盐池。长阮和穷水塞,应在日勒、番和北,《匈奴传》称:“匈奴斗入汉地”,正在此北面。由此表明,今日的雅布赖盐池(即汉代的盐泽)便处在由阿拉善中部地区,通向祁连山的南北古道上。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凉州属曹魏之地,统领敦煌、酒泉、西海、张掖、武威金城、西平等郡。凉州治所首次由龙城(今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西迁于武威郡治姑故藏城,时瞎7郡42县。这是世称姑藏为凉州的开始。后魏明帝以凉州绝远,又是隔西羌,通西域的要冲,便调原尚书郎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州人)为凉州刺史。三国初期,战乱连绵不断,凉州地区造成战争创伤;其间又天年干旱,粮食奇缺,人民生活拮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说,徐邈从长计议,立定了“务农积谷,立学明训,进善黜恶”之良策,励精图治,造福人民。为应急百姓之疾苦,徐邈向朝廷上书,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三国志·徐胡二王传》载:“河右少雨,常苦乏古,邈上书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三国时期徐邈修的武威、酒泉盐池,系指雅布赖盐池。三国魏时期,民勤设武威,宣威二县,武威盐池便是指其池为武威郡的辖地。武威郡治所姑藏,并无可开采的盐池。民勤境内的其他盐池,是明、清时期才开辟的。如汤家海子盐池,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于明朝年间,由河南迁徙镇番(今民勤),祖先汤章老,气壮胆大,臂力国人,开办盐池,维持生计,盐池也因始于汤氏而的名。徐邈同时要修的酒泉盐池,其地则在高台盐池湾地,也是指酒泉郡的辖地。《唐书·地理志》记:武威有“微兴盐池,黛眉盐池”,地在何处,本文未作考证。1958年《河西志》上讲,北魏时期也曾修过武威、酒泉盐池。清朝时,武威学者张澍,辑乡邦遗籍数十种,他所编辑的《凉州记》中载言:凉州“有青盐池出盐,正方寸半,其形似石,甚甜美”;又曰:“西海南有青盐池,盐井所处青盐,四方皎白如玉。山丹卫即张掖地,有池产红盐,色红,此二盐,即戎盐之青、赤二色者”。张澍所辑“西海”一名,在《水经注》《汉书·地理志》《镇番县志》中均有记载:谷水(今石羊河),出姑藏(今武威)南山,北至武威入海;流分为二,一入休屠泽(民勤北),俗谓之西海,一入猪野,谓之东海(白亭海),通谓之都野。

综上所述,雅布赖盐池即是汉代的盐泽,也是三国曹魏时期的武威盐池。它的地理位置,在流沙之中的修屠泽(即西海)之西,在匈奴于羌人联合作战线路的南北古道上。汉代的修屠泽,范围是很大的,谷水也是很长的。我们不能视其汉代的修屠泽为今日退缩,干涸的青土湖(民勤北)。

三、雅布赖盐池的重新开采

雅布赖盐池的开采,创始于西汉,繁盛于三国。以后由于改朝换代,归属各异等种种历史原因,雅盐时产时停,以至采盐完全中断。直到清代,内蒙古阿拉善所属雅布赖等十盐池,先后转租于甘肃,雅盐才继续受到重视和利用。《盐法志》云:“雅布赖蒙池,地处凉州直北地方,亦属阿拉善旗,同为租用十池之一。位于擦(查)汉布鲁克池西北方面,与擦池相距约计五百六十余里。池形椭圆,周围约有三十余里。纯产青盐(多数盐池属白盐),盐之质味与擦(查)汉池所产初无区别,产量最富,亦系天然凝结而成”。《盐法志》又云:“雅布赖则在马莲泉直北地方,面积较花池为大,产量至于不可端倪,旧与蒙古阿拉善旗,约定每年运送六万驮,试以至少每驮二百斤计之,约在十二万担,即千二百万斤。而其池存之盐尚难臆料。其天产之半,有架花马大池而上之”。《甘肃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书》(1943年)说:民勤“县之北部,有库库达巴苏盐泽,东部有吉兰太盐池,此皆为最著名。其余除农田流沙外,大部为土盐,居民因燃料缺乏,不用煎熬法制盐,只于池中曝晒而已”。

民国19年(1930年),成立了甘肃雅布赖榷运分局,已将民勤马莲泉盐局移设武威,谓之甘肃凉州榷运分局。此二局管理盐政、税收、储运等事宜,使雅盐畅销于省内外。《盐法志》载:“其始盐商仅知购运条仓擦(查)汉池盐,初不注意雅池,后因擦(查)汉蒙驼时有运输不继,致虞条盐脱销。情事经花定榷税两局共同商决,先将马莲泉盐局移设凉州,并置盐仓多间,专运雅布赖蒙池青盐,以便商贩就近转运,寻又劝谕商贩,自雇汉驼入池起运,并较他处减税四角,以资激励。一面决定在该池设局收税,以一事权倡办数年,颇著成效。近复创行欠税保交办法,商贩咸以有利可图,遂各不惮修阻源源往运矣。该池产盐时期,略同擦(查)汉地,惟劳工不论,蒙汉初有公家规定,设头目,以董率之。勤则奖励,惰则惩罚,近因销数畅旺,不必运储凉仓,此制亦遂无形废(至)止”。到民国23年(1934年),雅布赖榷运局,已设到民勤县城,雅池谓之秤放处。盐池由商人李仁堂经营,行名“顺义行”。管理人员和生产捞工约为60人至100人。到民国30年(1941年)雅布赖成立场务所,编制扩大,有工作人员10多人,缉私队员12人。以便专门管理治安,稽查走私、偷税以及非法捞食土盐等,生产工人亦增加到100人左右。民国31年至民国32年(1942年~1943年),每年产盐约在30万担,每担50公斤,计为1500万公斤。这就需要解决好大量的运输力问题,否则是不能完成这一运销任务的。

四、雅布赖盐池的交通道路

雅盐生产,历史悠久。雅盐因系质味俱佳的天然陈盐,故能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能近销河西走廊,远销甘肃兰州、青海大通、陕西汉中,还可以驼运于陕西咸阳和经火车运转全国各地。求其盐运交通工具于交通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的更长期利用的还属骆驼。民国30年(1941年)又开辟了大车道路以输雅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修筑了河雅公路,汽车运输的替代,才使骆驼和大车结束了运盐的历史使命。

雅盐的产盐季节,是从每年农历四月的解冻消池,到九月秋寒,1年约6个月的生产时间。按年产30万担计,每天平均生产食盐约1600担,1个捞工每天挖盐在千斤以上。

(一)骆驼运输

根据骆驼的生活习性,每年九月起场,次年三月放场,可使役6个月。蒙驼由于蒙人特重畜牧的原因,起场迟,使役期较长。但汉驼的运驮量远不及蒙驼。雅盐池的骆驼多者2000峰,少者亦有1000峰,付驮125公斤~150公斤不等,若每天按1000峰,每驮以100公斤计,每天秤放驼盐在10万公斤左右。雅盐驼运路线如下。

南去武威的驼路叫中路。全长185公里,歇脚6站,7天到达武威。具体路线是:盐池15公里至黑疙瘩;15公里独青山;20公里红沙岗;35公里小井子;35公里大口子;35公里月牙土冬;30公里武威。

偏西南去永昌的驼道叫西路。全长160公里,歇脚6站,7天到达永昌。具体路线是:盐池15公里至黑疙瘩;15公里独青山;20公里红沙岗;15公里周家井;15公里盐井子;20公里下四分;20公里宁远堡;20公里河西堡;20公里永昌。

去民勤的驼道叫镇番路。全长95公里,歇脚3站,4天到达民勤。具体路线是:自盐池15公里至黑疙瘩;20公里板滩井;35公里井泉河;25公里民勤。

(二)大车运输

大车运输,始于民国30年(1941年)道路分两个区段。第一区段,是由盐池到民勤城。运盐的大车,通称盐车。民勤盐车,拉车用畜以牛驴为主,少量亦用骡马。每天上池装盐的车有50辆至60辆,好车装300公斤~350公斤,弱车装250公斤~300公斤。每天放盐以车50辆、每车250公斤计之,输盐在1.25万公斤左右,占驼运量的十分之一强。盐池到民勤城,全长130公里,因选路绕道,比驼运路线要长70公里。具体站点是:自盐池5公里至黄坑井;25公里西红柳井;30公里山口子;20公里红沙梁;15公里红柳园;15公里大滩;20公里民勤城。第二区段是民勤城到武威。因沿途有洪水河、白塔河等阻隔,盐运主要在冬季进行。运盐除民勤大车外,还有武威、古浪、天祝等县的铁车(系铁包木论的大车),拉车的役畜以牦牛、犏牛为主,每车运载千斤以上。由镇仓转运凉仓,再行销售。

盐运,除用骆驼、大车之外,还有盐贩子成群结队的驴驮子,此类贩子多系以盐兑换粮食,在粜粮买盐而从中取利,其交易地不外武威、永昌、古浪、天祝等地。

(三)汽车运输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设立了盐业公司,专管、专营盐业,使盐业又走上了历史的新阶段。1953年,为加速和方便雅盐的运输,国家修通了河西堡到雅布赖的汽车路,称为河雅公路。起初由于独青山以北到雅布赖盐场一带,受流沙和沼泽地难修的影响,公路便绕经黑山头、红山子井、白泉、贡湖都(贡湖都格)到达盐池,全长160多公里。1955年,公路进行了改修(改修期间汽车停运两个多月),改为直取中泉子(也叫柴照子)到达盐池,全长138公里。改修后的雅河公路,比原路缩短了20多公里。随着交通道路的改进,为适应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需要,1953年在河西堡担负运盐任务,每天出动50辆至60辆汽车,往返在河雅公路上,车型以苏制“吉尔”和美制“大门天”为多。

1956年,雅布赖盐场扩建,职工达到千人之多,仅国家工作人员超过百人。年产食盐在10万吨以上,约合200万担,产量是建国前的6倍,使盐场食盐堆积如山。为解决运输困难问题,1956年,由内蒙抽调100辆汽车,增加了运输能力,方使存盐负担减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雅盐的运销,1959年国家又决定从武威通过民勤到雅布赖盐池,修筑一条铁路专线,铁路工程的勘察设计交付西宁铁道学院完成。待全部工作结束,计划书交于国家时,已到了下半年,失去了国家当年计划的相宜时机,次年又遇上了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这件事便被长期搁置下来。

雅布赖盐池,形呈椭圆,直径约9公里半,周围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其盐层厚度为1米~3米,平均在2米左右。突击性的开采,捞取了大量的天然陈盐,这就需要池中有卤水结晶新盐的再生产过程,因考虑到盐池的长远效益,近几年生产保持在12万担左右,使生产、运输走上了科学正常的道路。

雅布赖盐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几千年来,它一直滋养着勤劳勇敢的北方各族人民,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她尤能济效于人民,因此她是值得我们在此特为一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