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1237200000074

第74章 桂枝加芍药汤

“治法”

调和脾胃,养血止痛。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服用方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方义分析”

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本方的配伍意义,与桂枝汤相比,基本相同,略有改变。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为调理脾胃最重要的方剂。本方为桂枝汤之加味,也是从中焦脾胃来治疗腹痛症的。

“方歌”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

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历代论述”

陈恭溥《伤寒论章句》:“桂枝芍药汤,通脾络泄陷邪之方也。凡风寒误下,以致脾络不通而满痛者用之……太阳病,桂枝证也,误下则太阳之气逆于脾络,故腹满而时痛,转属太阴矣。以桂枝汤还太阳之本药,倍芍药以通脾络,则满者泄而邪由外解。”

王晋三《伤寒古方通·和剂》:“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以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现代研究”

本方近代主要用于治疗胃痛、慢性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

“病案分析”

1.周某,男,62岁。半年前患急性肺炎,治疗月余病愈出院。此后体力衰弱,纳食甚少,每日不过四两左右,大便每每10余日一行,或服番泻叶,或用开塞露,始能排便,形如球状,颇以为苦。刻诊:纳少腹胀,大便难解,形如球状,形体瘦弱,唇暗口干但不多饮,舌质红,脉沉细。诊为大病后阴液大伤,肠枯不润,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主方加当归、肉苁蓉:桂枝9g,白芍30g,甘草6g,红枣5枚,生姜3片,当归15g,肉苁蓉30g。服药1剂,大便即下,腹不痛,胀亦消。连服6剂,每日均有大便,但量不多,食欲增,精神好。随将原方加5倍量,研为细末,蜜丸,每丸重9g,早晚各1丸,以巩固疗效。

2.邢某,男,49岁,工人。患者左下腹疼痛,反复发作,排便后缓解,未作特殊处理。1992年初出现大便稀烂带脓血黏液。每日4~5次,左下腹压痛( ),未触及肠型,肠鸣音亢进。门诊钡灌肠及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乃入院系统治疗。遂处以桂枝加芍药汤原方,配合肠安灌肠液(蒲公英、牡蛎、大黄)治疗3个疗程(共30天)。大便每日1次,质软色黄成形。纤维结肠镜复查阴性,结肠黏膜亦恢复正常,病愈出院。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从临床来看,属祖国医学的“便血”、“肠风”、“泄泻”范畴,其主要症状腹痛、腹泻、腹胀、倦怠乏力等皆属脾虚证候。由于其病程缓慢,且多反复,往往脾病及肾,出现脾肾两虚,致使病情迁延不愈。从病之发展来看,中阳虚是主要环节。临床采用仲景之桂枝加芍药汤治疗,一方面温运中阳,止痛止泻;另一方面可活血化瘀,促进肠道黏膜炎症、水肿、渗出物之吸收和溃疡点之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