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1237200000103

第103章 白头翁汤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组成”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义分析”

方中白头翁为主药,味苦性寒,能凉肝解毒,擅长清利下焦湿热,是治疗湿热与毒热利之要药。秦皮苦寒,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及大肠之湿热,又可凉血坚阴止利,与白头翁配伍,清热解毒,凉肝止利,为治疗厥阴肝经及肠道湿热下利的主药。黄连、黄柏亦属苦寒之品,能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临床上遇到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这些症状,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清利大肠的湿热。临床用时可口服,也可以灌肠,都有很好的疗效,此方也是仲景从肝论治脾胃病的一种思路。

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方歌”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历代论述”

柯琴《伤寒论注》:“暴注下迫属于热,热利下重,乃湿热之秽气郁遏广肠,故魄门重滞而难出也。《内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即此是也。四物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盖脏腑之火,静则治,动则病,动则生风,风生热也,故取其静以镇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之气,佐白头以升阳,协连、柏而清火。此热利下重之宣剂。”

钱潢《伤寒溯源集》:“白头翁,神农本经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谓其能止毒痢。东垣李杲曰:仲景治热利下重,用白头翁汤,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即成氏之说也;又云,治男子阴疝偏坠,盖亦厥阴专经之药,故仲景用之为君,以治厥阴热利。黄连苦寒,能清湿热,浓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若中气虚寒,及寒湿下利者最忌,热利则非此不可,故以之为臣。秦皮亦属苦寒,李时珍云,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以此推之,则创法立方之义,殆可见矣。”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白头翁汤皆凉药也,然四者之中各有分治。能逐血以疗肠癖者,白头翁也;能洗发肝家之热,以散其邪者,秦皮也;能去心火而厚肠胃者,黄连也;能除热以利小肠,即可以止泄者,黄柏也。合四者之长,以治热利下重,而有不愈者乎?”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1)本方具有抗炎及抗菌功能:实验证实白头翁汤对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并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促炎因子IL-8水平及提高其抗炎细胞因子IL-13水平。

(2)本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白头翁汤能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并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对于细菌素还有明显的解毒效应,可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抗病能力,这也是白头翁汤广泛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白头翁汤有抗菌、抗炎和修复溃疡、免疫调节;抑制肠管运动、抗腹泻作用。对于新发现的抗癌、杀精子、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药理活性,其活性部位及单体仍需进行跟踪筛选。

2.临床研究

(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呼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6例,均为大肠湿热型,结果治愈14例,显效9例,好转3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2)治疗痢疾:何氏以白头翁汤加味治疗妊娠痢疾,方药:白头翁、阿胶、川断、桑寄生各15g,黄连、甘草各6g,黄柏、秦皮各10g,白芍12g,有较好疗效。

(3)治疗胃痛:何氏以白头翁汤治疗湿热胃痛,有较好疗效。

(4)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对98例子宫颈癌放疗后所致放射性直肠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配以白头翁汤(研究组)加以治疗,另一组不配以白头翁汤(对照组)加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和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8.46%,恢复时间(8.35±2.03)天;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9.57%,恢复时间(13.56±2.16)天。表明白头翁汤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有效率高,缩短了恢复时间。

“病案分析”

1.患者,男,42岁。主因腹胀、腹泻半年。血常规检查正常,肝功能、白蛋白30g/L,球蛋白35g/L。B超:少量腹水。食道钡餐检查示:轻度的虫蚀样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襞略增宽。症见:消瘦,乏力,腹胀,腹泻日2~3次,进食油腻食物腹泻加重,双手掌大鱼际红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中医辨证:肝郁血滞、肝脾失和。治宜舒肝健脾、解毒活血,止泻。药用白头翁20g,黄柏15g,黄连6g,秦皮10g,柴胡10g,败酱草15g,红藤15g,乌药10g,五味子10g,黄芪15g,茯苓15g,白茅根20g,炒谷麦芽各15g,甘草6g。水煎1日1剂,早晚分服,用药14天,乏力,腹胀,腹泻明显好转,随症加减3个月,病情稳定,腹水消失,可正常工作、学习。

按语:患者腹胀、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属湿热蕴结胃肠,符合白头翁主治证侯,故以之加减应效桴鼓。

2.李男,43岁。刻述:胃脘部隐胀疼痛近1年,尤以酒后或恼怒时为甚。诸医以“浅表性胃炎”施治,得药痛减。3天前因饮酒、发怒兼至而痛作,胃脘胀痛,灼热难当,饮冷稍舒;饮食及二便无异常。查:胃脘部无明显压痛,肝脾未扪及;舌红苔黄燥,脉数。证属木郁辱土,热灼伤阴。拟方:白头翁15g,黄连6g,白芍12g,生甘草6g,瓦楞子12g,3剂。嘱戒酒,忌辛辣。药后痛止,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病症多相同之机,方药有通借之妙。大凡肝郁化火、湿毒、气滞作乱者,皆可运用本方灵活化裁,不拘于治痢。本例属肝火犯胃,胃阴被灼而纳运尚旺者,故以白头翁汤去黄柏、秦皮,加白芍、甘草、瓦楞子缓急止痛而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