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099

第99章 如何处理好与婆婆的关系?

因为婆媳关系历来是家庭关系中的一道难题,因此很难有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做到婆媳同乐。这主要取决于婆媳二人的性格特点,素质修养、文化背景、家庭现状、人生经历等等,但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思路,写在下面以供子女们参考。

一、换位思考。化解婆媳关系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最需要的是确定科学的处理婆媳关系的新视角。作为媳妇,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就会越观察越有怨气,越思考越委曲。但是如果媳妇能换位思考,站在婆婆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结果就会和原来大不一样。尤其要放弃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双重标准的做法。譬如认为自己高消费是自己努力工作所得,喜欢选择现代生活方式,天经地义;认为自己是父母养育而非公婆养育,没有伺候公婆的义务。同时又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啃老,譬如免费在家吃住(伙食、水电气费、供暖费、物业费从不过问)和让老人带孩子做家务,并视之理所当然。其实,赡养老人不仅是儿子的事,而且也是媳妇的法定义务。

二、心存孝敬。不能把孝敬公婆的事全推在丈夫一个人身上。错误地认为孝顺公婆是丈夫的义务,与己无关。而且似乎理由还很充分:“在结婚之前,我的生命来自我的父母,我今天的学历、能力、教养、待人处世之道,都是来自我父母的承传,没有任何一分一毫由你(婆婆)来贡献。所以,此前你(婆婆)在我的生命中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现在因为你(婆婆)儿子的原因,你(婆婆)是我丈夫的母亲,如此而已”。“总而言之,他(丈夫)孝顺你是应该的,而我要把我的孝心回馈给生我育我的父母亲。如果要我帮你(婆婆)做,那么你(婆婆)至少得闭上那张挑剔的嘴,然后心存感激,因为我没有欠你(婆婆)。帮你(婆婆)是因为看在你(婆婆)是我丈夫的母亲份上,仅仅是这样而已”。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既然俩人因为爱走到一起,在许多问题上就很难分清你我。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将来四个老人(夫妻双方父母)、夫妻二人、一个孩子的“421”家庭会越来越多,如果总是遇事都想分出个你我,自己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你们的独生子你们又怎么分开抚养教育呢?那这样的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那这样的家庭还会有幸福可言吗?

三、相对自立。两个女性(婆媳)既然是以各自两个小家庭为核心,要使两个的家庭合在一起和谐相处,一定要讲究自立精神。媳妇与婆婆都要有自立精神,尽量减少对对方的依赖。从现在的情况来看,“421”家庭结构总体对媳妇是有利的,媳妇可能始终是强势,好处都可能占了。因为公婆从内心讲,总是爱孙子、爱儿子、爱儿媳,老一辈总是奉献多于索取。对婆婆而言则有些不利,处于弱势,出了钱出了力还可能不讨好。

作为儿媳来说,凡事不能总依赖公婆。例如买菜、做饭、接送小孩等等,尽量自己克服困难去做。上了年纪的人,表面上看好像身体并没什么大碍,但由于衰老的原因,腰酸背痛、精力不支等身体状况,年轻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如果公婆愿意帮助,就要心存感激,千万不能认为,公婆本来早就该这么做。

四、学会宽容。客观的讲,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思维和做事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有些人会变得性格暴躁、偏执、唠叨、猜疑等等。作为媳妇要懂得一些科学常识,有些事情能原谅就原谅,不要跟公婆一争高下。要设身处地为公婆着想,要理解老年人生活的不易。再者也要为丈夫着想。常言道:“爱屋及乌”。既然爱丈夫,两人走到一起,也要和丈夫一起共同孝敬公婆。不要由于自己的原因,让丈夫背上“不孝”的思想包袱。你如果对公婆孝敬了,也会促使丈夫进一步孝敬你的父母。最后要从社会公德着想。社会上许多品德高尚的人,与非亲非故的陌生老人都能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养老送终。而我们连自己的公婆都难以相处容忍,和这些人比起来,就会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五、暂时分家。如果和公婆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实在不行的话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就是暂时分开生活一段时间,或许使双方都能静下心来思考梳理一下各自的心情。年轻人火旺气盛,做事难免缺乏生活经验,随着阅历经历的增加,对人生的真谛会不断有新的体会,这其中当然包括对亲情和家庭的体晤。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有媳方知做婆难”,我想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媳会变、婆婆也会变,而且大都会变得越来越和睦。婆媳相处时间久了,虽说没有血缘,但也会处出感情来,有些婆媳就亲密的与母女没有区别。

婆媳相处这种家庭结构在中国不可能一夜消失。先当媳后当婆这种轮回仍在许多家庭上演着。先当好媳妇,再做好婆婆,创立良好的家风是婆媳共同的责任,也是为后代在做榜样。

相互谅解是家庭生活运转的润滑油。

——萧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