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献给父母的爱:子女必读
11236000000108

第108章 挣钱少就不能孝敬父母吗?

——孝亲误区之三

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自己挣钱少,手头紧,无力孝敬父母。等到将来钱挣多了,再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我们不能把给父母金钱多与少和子女对父母的孝与不孝等同起来。诚然,父母在生活中做每件事确实都离不开钱,但是,给父母金钱多少却不能成为衡量子女孝心的唯一标准。

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子女下岗位了,父母甚至会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来接济子女,帮助子女渡过眼前困难。我们自然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些子女们不孝。说不定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们身上仍然会发生令人感动的孝行。父母和子女之间,既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也是朋友关系。不论谁有了困难,大家同甘共苦,互相帮忙,都是应该的。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在逐步扩大,好多老年人尤其是城市里的老年人,都有了退休工资或养老金的保障。因此,子女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小,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主要体现在生活料理与精神护理上面。父母年龄大了,眼睛看东西慢慢变得模糊了,耳朵越来越不灵了,腿脚也不方便了。虽然父母不缺钱,然而他们的生活境况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像买米、买面、买肉、买菜、买气、买电、买水、购物、就医、出行、做饭这些对年轻人举手之劳的事情,在父母哪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另外,父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孤独感,渴望与子女交谈,希望有人能经常陪伴,害怕寂寞的日子。这就需要子女多从生活细节和精神层面上对父母多加关心、体贴、呵护。

家境贫寒,有时更能显示子女的一片孝心。就是煮一锅野菜,子女也是先要把绿叶给父母用,而把黄叶留给自己吃。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对父母十分孝顺。因为子路家里很穷,因此他常常以野菜充饥。但是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子路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苦地跑到百里之外去买米,然后背回家。后来父母双双过世,子路离家南下到楚国做了大官。这时出门有众多车子跟随,吃饭是山珍海味,俸禄每年很多。然而子路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了而感到欢喜。相反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内心时常感叹。原来他非常怀念家贫时为父母买米的日子。他多么想能再过这种虽然穷困但却能奉养父母的快乐日子,但是这一切都永远不可能了。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国难逢良才”。我们不要忘记,从古至今,那些感天动地的孝子们大都出自寒门!

子女最初爱父母,后来批评父母。即使有,也很少会原谅父母。

——英国诗人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