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33

第33章 父亲是本厚重的书

有山一样坚定的目光,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那就是父亲。

闲来无事,侯艳阅读一本散文集,随手翻开一页,正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当看到其中那句“父亲是一本书,做子女的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读懂”时,一丝丝暖意溢在心头,让她想起父亲给予自己的那份无私的关爱。

侯金柱军人出身,转业后担任某单位党支部书记、副经理职务。

他热爱文学,酷爱读书,认为读书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也希望侯艳和哥哥侯君学有所成,业有所专。

然而,事与愿违,侯艳与哥哥先后继承了其母亲的事业,学起了秦腔。但这并没有打消他想让侯艳“恶”补文化课的念头。

在侯艳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忙于自己的事业,父亲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两个孩子的日常起居和文化课补习他都要亲自操心。

侯艳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白天跟他认字,晚上,就和哥哥一起钻进被窝听父亲讲童话故事或是读世界名著。

每晚,父亲只给他们讲一个童话故事,可侯艳想听更多。于是,父亲鼓励年幼的女儿自己读书,不知道就猜着字读。这种读书方法使侯艳的想象力无比开阔,她太想知道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了。刚开始认字,父亲就教会了侯艳用拼音法查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查字典。这时起,侯艳就对厚厚的工具书产生了兴趣,每天都要抱着字典,翻开查找不认识的字。

侯艳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是汤达的《红与黑》。父亲告诉她,世界名著之所以被称为文学经典,经久不衰,必然有其深刻的价值存在。年少的侯艳就这样似懂非懂地读着,她不懂书里的爱情,不懂书中复杂的政治较量,却被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深深吸引。

这本《红与黑》,侯艳整整看了五遍,为她成年以后对文学的喜爱和追求奠定了基础。

父亲对侯艳的言行举止也要求得十分严格,用他的话说就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守规矩。”

他像培养大家闺秀那样教育侯艳,要她说话、走路、坐卧、吃饭乃至端碗的姿势都必须有模有样。

所以,侯艳报考宁夏艺术学校的时候,父亲十分支持。他认为,艺术学校可以培养女孩子的气质,另外也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艺术修养的综合学校,侯艳到那里学习,一定会受益匪浅。不过父亲没想到侯艳在艺校所受的苦,不然,他一定不会让侯艳报考艺术学校。

侯艳在宁夏艺术学校读书期间,父亲经常来看侯艳,有时给她带上换洗的衣物,有时送来的是一些书。因此,课余时间,同学们在玩耍,侯艳却扎进父亲带来的书堆中,品味书里的人生。

父亲多年的教诲和引导,使侯艳养成读书尚文的好习惯,到宁夏秦腔剧团工作后,每次出外演出,遇到了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她都不忘记下来。有了空闲,再经过一番整理,就变成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

在父亲的书柜里,收藏着很多书。侯艳成家后,一到父亲那里便躲进书房,先去品品书的芳香。

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便送给侯艳二百多本书,很多是她喜欢的历史类书籍。于是,侯艳卧室的床头,常常放着一两本父亲赠的书,每每翻阅,不仅深受文化的熏陶,更会想到父亲的关爱。

父亲习文爱书的影响,从小赋予了侯艳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气质。一个人若是内心荒芜,毫无头绪,自然无法成事。一位名人曾说过:“个人内心的发展,经由外人的行动,才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成长。”事实也正是如此。

侯艳在从事戏曲事业的过程中,能对塑造戏中人物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钻研、探索,以及不断地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都与父亲的谆谆教诲分不开。

侯艳特别喜欢写作,每次对戏中角色有了深入的揣摩和研究,她都会记录下来,再考证一些资料,写成文章,将这些经验和发现发表到报刊上,供同行和戏迷们参考。

“做自己爱做的事,不去跟风,不模仿别人。”

侯艳清楚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有空间去接纳更多优秀的东西,明白自己的需求,这个感觉让她时常感到内心充实。

2007年,侯艳先后在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朔方》杂志发表论文《执著的追求、无悔的真爱》《改编创新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戏曲演员提高表演感性之认识》等多篇专题艺术论文。

父亲看到这些文章后,深感欣慰,他说:“现在市场经济,很多人忙着赚钱,不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了。但是,读书能让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生活的方向。”

在侯艳眼中,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她要用一生的光阴细心地去读,才能够品味出酸甜苦辣,才能够感悟到父亲话堆中蕴含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