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11235800000003

第3章 邹家华同志看夏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996年,在宁夏秦腔剧团,刚刚年满二十二岁的侯艳,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在一部戏的排练中,一位老演员成了她的“师傅”。而侯艳,却成了另一位已是剧团“台柱子”的男演员的“导演”。

故事听起来似乎有点杂乱,事情的始末缘由,却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来宁夏视察有关。

那是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来宁夏视察,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做好接待工作,要求宁夏秦腔剧团为邹家华同志演出夏剧《卖碗》。

夏剧是解放后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新剧种,说起它的渊源,有这样一段历史。

解放前,宁夏没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戏。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宁夏秦腔剧团等单位开始组织人才深入挖掘、搜集,研创了宁夏地方剧种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初,以宁夏道情为基调的剧目《碾米》《花亭会》《八郎送饭》等问世,颇受好评。

经过多年发展,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成立研创宁夏地方新剧种领导小组,主抓宁夏地方剧种的研创。由宁夏秦腔剧团与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合作,推出一种以宁夏民歌、道情为素材的新剧种。1989年,以宁夏坐唱和民歌为主要素材的大型历史剧《皇封乞丐》问世,标志着夏剧的基本成熟,遂正式定名为夏剧。

从此,夏剧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中争得了一席之地。1993年,宁夏秦腔剧团又创作了《豫海英魂》,进一步发展了夏剧。

至此,以流行于宁夏地区的道情、坐唱、数花、民歌小调为音乐基础的夏剧日趋成熟。它的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既适合历史传统戏表演,又适合轻快、活泼、诙谐的现代戏表演。

因此,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宁夏秦腔剧团为邹家华同志演出夏剧,正是为了展示宁夏地方戏曲艺术,可谓是用心良苦。

接此重任,宁夏秦腔剧团的领导既兴奋又紧张,给国务院副总理演出,这戏,必须唱好!剧团领导决定以《卖碗》这出戏来展示宁夏青年戏曲新秀的风采。于是挑选了侯艳和另外一老一少两个男演员搭档,开始了彩排。

“国家领导人要来看我们的戏!”

接到演出任务后,侯艳的心怦怦直跳,心想,这戏的分量可是不轻。参演这出戏的其他两位演员也感觉到肩负着非凡的重任。

从小好强的侯艳嘴上没说什么,心里早已暗暗鼓劲,一定要演好这出戏!

夏剧《卖碗》的最大特色是戏中的宁夏方言。侯艳虽是地地道道的宁夏人,但自小在城里长大,家里人也都说着标准的普通话,使她对宁夏话十分生疏。因此,宁夏方言成为侯艳排戏中面临的最大障碍。

为了圆满完成彩排和演出任务,侯艳把戏词抄下来带回家,找到一位会讲方言的邻居,对着戏词,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练习发音。

通过几天不分昼夜的学习,她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方言的基本腔调,就请在《卖碗》中扮演地主的老演员赵凤龙老师给她把把关。

谁知,赵凤龙老师听完侯艳的一段戏词,扑哧一声笑了。

原来,侯艳的邻居是个河南人,虽然会讲宁夏话,但宁夏方言被这个邻居说出来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融入了河南腔,听起来有些串音了。

看来自己的宁夏话还是没有过关。侯艳心急如焚,连忙向赵凤龙老师虚心求教。

赵凤龙老师也不客气,像模像样地当起了侯艳的宁夏方言“师傅”。

经过赵凤龙老师的指导,侯艳了解到,宁夏方言里“平、仄、上、去”的念法,语句的长短,要结合说话的节奏、频率和语调的高低声音用嗓。

《卖碗》一戏中的对白和唱腔强调语言的音准,要注重唇、齿、舌、腭的密切配合。根据宁夏地域语言的特点咬真、咬准,自然和谐地保持发音顺畅,才能够恰如其分地烘托这部戏的语言特色和诙谐氛围。

经过赵凤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侯艳的宁夏话终于过关了。然而,这时与侯艳搭戏的一名男演员却因某些原因不能参加排练和演出了。

《卖碗》刚刚排了一半,三个人就缺了一个,这可不行。

宁夏秦腔剧团紧急调来另外一名生角演员王景旗与侯艳搭档,重新开始排练。

王景旗,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72年4月考入宁夏艺术学校秦腔表演专业培训班。1976年8月从艺校毕业,同年9月,被宁夏秦腔剧团正式录用为文武小生演员。

1996年,宁夏秦腔剧团分别有两个队。一个是以演技纯熟的中年演员为主体的秦腔队。另一个是由一些72届的青年演员和刚刚从艺校毕业不久,正在学习阶段的85届小演员为主体的青年队。

王景旗十岁就进入宁夏秦腔剧团,是团里优秀的男演员,分在秦腔队里。侯艳是个需要磨炼的艺苑新芽,自然分在青年队中。因此,侯艳与王景旗接触并不多,仅仅是见面时,礼节性地打个招呼而已。

王景旗参加排练时,侯艳对《卖碗》这部戏已经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为了加快排练速度,除了导演在排练场指导外,业余时间侯艳主动当起了王景旗的“导演”。从戏的动作到念白,再到唱腔和眼神的配合,侯艳讲得头头是道。王景旗虚心聆听,暗地里对青春年少的侯艳佩服不已。

王景旗虽然是剧团的“老演员”,但在侯艳这位新人面前却表现出可贵的谦虚。他不仅耐心地听从侯艳的“指导”,还和侯艳一起泡在剧团,没日没夜地钻研戏中角色的特点。

就这样,在正式演出那天,《卖碗》以风趣、诙谐、幽默的表演,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风采出现在舞台上,受到了邹家华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