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39

第39章 戏内戏外都是她

1992年举行的第一届宁夏青年演员大赛,对宁夏戏剧界的演员们来说是一件大盛事。很多演员都在积极筹备,打算一展身手。

按理说,这样的机会柳萍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在同行眼中,柳萍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柳萍却不想参加。很多人不理解,私下里打听。唱的那么好,她为什么不参加呢?难道是底气不足,怕失手丢面子?再加上柳萍调到银川时间短,人们对她还了解不够,一时间,各种猜忌纷纷而来。

其实,柳萍不参赛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太小,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不少人对她的退出表示惋惜。有个别人,认为柳萍从固原调到银川,基本没做过什么贡献,可以说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生性好强的柳萍听到风言风语心里不平,一赌气,就想参加比赛,用实力和行动堵住那些人的嘴巴。演出那天,当柳萍突然昂首挺胸地出现在舞台上时,令不少人大吃一惊她不是不参加吗,怎么来了?我看也就是充充面子,她有什么能耐……

就在议论纷纷的猜测中,柳萍以《游西湖》《鬼怨杀生》两出戏,出色地斩获大奖赛预赛一等奖及决赛一等奖。那些瞧不起她的人,一下子哑口无言了。柳萍以演技和实力,证明了自己绝非徒有虚名。

然而,好花不长开。时隔不久,柳萍的演艺生涯陷入了冰河期。由于剧团受体制所限,排戏、演戏论资排辈十分严重,上台演出的机会不多,使得柳萍内心颇为压抑。从小心直口快的她,说话做事从不遮拦,因此,时不时和一些演员发生小矛盾和摩擦。秦腔市场也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疲软,辉煌难以再现。剧团面临资金匮乏,戏目更新缓慢,没有新戏,台下观众也寥寥无几。这让踌躇满志的柳萍自信心大大受挫,无戏可演的她,愈发显得无所适从,一时陷入迷茫和困惑里。

怎么办?秦戏的生涯何去何从让柳萍的内心极为焦虑。很长一段时间,她无所事事,每天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地游逛着。

在团里,没有人理睬她,更别说担当什么重要的角色。回到了家中,面对可爱的儿子博阳,虽有些安慰,可是,凭着柳萍的要强个性,怎能如此碌碌无为呢。

那时候,剧团的支出全部由财政拨款,“铁饭碗”培养了不少戏曲名家,也娇惯了戏曲行业“等、靠、要”的惰性。这让柳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了解到,同一时期的很多外省剧团,随着市场冲击波的逐渐扩展,已经开始面临改革。政府给剧团的拨款越来越少,许多演员纷纷跳槽,甚至下海经商了。

想到“下海”一词儿,柳萍心里猛然激动了一下。她觉得这两个字像一块巨石狠狠地撞在心上,沉压多年的积怨,瞬时转化为义无反顾的决定。一时间,她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触摸到生存的意义和本质。调到银川,工资很低,有时连孩子的奶粉都供不起,要靠住在固原的父母周济,柳萍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这辈子如果不唱戏,难道会饿死吗?为了证明自己生存的能力,柳萍决定也“下海”一展身手。那时,柳萍身边已经有不少做生意的朋友。为了摸清行情,她隔三差五地去朋友的店里转转,并问这问那,以便找到快捷的发财致富之路。

就这样,柳萍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从舞台上“消失”了。风言风语又起,“得了第一名又能怎么样,还是一样演不上戏,这不,又去当货贩子了!”这样的话听得多了,柳萍全当耳旁风,不加理睬。但是,一些要好的朋友,喜欢她的戏迷,以及老师、前辈们却替她惋惜:“多好的演员啊,难道就这样被葬送了吗?”甚至有一些领导给柳萍写信:“你不能拔了人参种白菜,更不能毁了麦子把玉米栽!”

柳萍又何尝不明白这些道理,秦腔寄托了她太多的梦想,可是她的选择,又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难言之隐啊。

“下海”之初,摸不到门路,柳萍怕亏本,就只做一些小本生意,卖袜子。

这让很多人难以置信。是啊,堂堂梅花奖得主,著名秦腔演员柳萍以前竟然卖过袜子,谁相信啊!可这就是事实,面对眼前生活的困难,从小能吃苦耐劳的柳萍并不把这些当成真正的困难,她知道,一切的一切,只是暂时的。

按理说,从舞台上风风光光的“角儿”,一下子沦落到上街摆地摊的地步,恐怕十有八九的人,尤其女孩子是磨不开面子的。可是,性格开朗的柳萍却全然不顾这些,她在街上叫卖的声音比任何一个专业的“练摊者”都高、都专业。很多同行开始佩服她,又觉得好奇。不断有人会问,柳萍,看你长得这么出众,怎么会跟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卖袜子呢?柳萍只是微微一笑,却不想解释什么。

凭着十五年学戏练功的韧性和拼劲,柳萍很快把生意做大了,由摆摊起步,变为经营服装专卖店。这个店,是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在自己的店铺里让给柳萍的半面墙。很快,她就赚得了第一桶金,四个月足足净赚了四万多块钱。那时候,柳萍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百元。这些钱在20世纪90年代可是多得不得了。柳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万元户了。

一个情景柳萍至今记忆犹新。当她捧着第一次赚来的钱时,数了一个晚上都不觉得累,这收入实在太可观了!经商所得与唱秦腔所得,真是无法比拟。

柳萍下海经商的历练,为后来执掌银川秦腔剧团,解决剧团的经济困难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那几年,年轻气盛的柳萍,身体并不好。当时,银川市秦剧团团长罗晓英对她十分关心和照顾,经常叫她去看病,并承诺不扣工资,但要求她,凡是团里有重大活动,都要归队。因此,柳萍虽然在商海干得热火朝天,事实上却并没有彻底放弃钟爱的秦腔事业。生意暇闲之时,她精心钻研秦戏,读一些秦腔艺术方面的著作,听一些名家的段子,在心里不断地揣摩,等待着剧团的困境扭转。

在家里的时候,柳萍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甚至在服装店里,没顾客的时候,她也会在空地上摆出架势,走几步,唱上一段。一次,柳萍练着练着,竟然忘记了自己身在商场,等回过神来时,发现店里围了好多看戏的顾客。其中不少戏迷认出了她,硬是磨着让她再唱一段。柳萍拗不过,就唱了。就这样,一连好几天,她的店里总是人来人往,很多人打着买衣服的借口进来,实则是为了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