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悟语
11235400000083

第83章 别让你的猜疑陪你过夜

《列子》中有个著名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不无而窃斧也。”丢斧子的人先入为主,怀疑邻居的孩子偷了斧子,于是,在丢斧人眼中,邻居孩子的走路姿势、神情态度、说话方式,无不像是偷了斧子的。后来,斧头从山中找回,丢斧人看邻居的孩子,怎么也不像偷东西的样子了。《韩非子》里也有一个深刻的寓言:“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同样的观点,同样的说法,富人却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而怀疑邻居的老人是偷窃者,如此两个古代的猜疑不由让人啼笑皆非。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猜疑都可以一笑了之的,尤其当我们由一个清白的旁观者变为猜疑的主角的时候。在工作中,猜疑尤其可怕。

小王和小胡同在一个机关部门工作,年终评先进时,本部门推荐了小王。结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却是小胡。小王怀疑是小胡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不再搭理小胡,两人关系闹得很僵。有人劝小胡主动向小王解释一下,可小胡觉得小王心胸太过狭隘,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不需要主动解释。两个人的隔阂因此越来越深。工作生活中像这样产生误解的事例并不鲜见,尤其是在日常交往比较密切的人群中。有了误解又没有及时消除,矛盾就会越积越深,造成上下级、同事间关系紧张,最终影响了工作。

与喜怒哀乐一样,猜疑是人之常情。毕竟,世事太过纷繁复杂,谁也没把握一眼就看出事物的本质,旁人的好坏。上述《列子》《韩非子》的故事反映的是普通百姓之间的猜疑。历史上还有成王之于周公,夫差之于伍员,勾践之于范蠡、文种,秦始皇之于吕不韦、韩非子,刘邦之于辅汉功臣,曹操之于祢衡、杨修,王安石之于苏东坡,斯大林晚年之于他周围的“同志和战友”……均多有猜疑,所以,猜疑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我们允许必要的猜疑,但更要端正对猜疑的态度。

其实猜疑对双方而言,都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对猜疑者来说,被猜疑者一般不是敌人,甚至可能是自己的朋友,因此,如果确定了被猜疑者,猜疑者少不了一番伤感:平日我对他不薄啊,没想到……如果被猜疑者难以确定,那当然更是一件难熬的事情,自己心里不免寝食难安。对被猜疑者来说,肯定能感觉到周围的变化的,被猜疑显然也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因此,轻易不要让自己去猜疑。《菜根谭》谓“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平和,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哪里还用得着猜疑别人?

堂堂正正地活着,别让你的猜疑陪你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