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悟语
11235400000051

第51章 爱慕虚荣

虚荣,一直被视为情绪中的贬义词。痛苦的根源,不幸的陷阱。如果一个人不幸被人评价为虚荣,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将从此不被人信任,就此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

而在这里,“爱慕”是动词,“虚荣”是名词,因此,这里的虚荣不是贬义词,翻译得更为清楚一点,题目的意思就是喜欢并羡慕虚荣。这好像有点为虚荣平反的意思。有哲人评价虚荣说:我以为这是人类精神的一根切割不断的盲肠,然而我错了。它是人性之树的一条虬根,虽是丑陋,却也坚韧——苦涩,出自于它;甜美,也得之于它。野人文身穿鼻,与今日人们着时装,挂耳坠,心态有何不同?而功名殊荣之求,今古又有何异?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我们可以否认美即虚荣,但我们无法否认美导致了虚荣,所以,虚荣本无对错。求美求誉乃是人之私欲本性。心理的最大弱点在于虚荣,但我们奋斗的最大动力往往也在此。理智是认识的“眼睛”,可窥知情性之迷误,但未必能抵御情性的极大发挥。诗人张学梦曾说:没有虚荣心的男人就像长胡须的女人一样少见;不爱虚荣的女人就像没有胡须的男人一样难得一观。虚荣是如此的普遍和通俗,以至于让我们无法轻易忽视它的存在和作用。如果有人说:我一点都不虚荣。那只能说明一点——这个人是一个最大的虚荣主义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虚荣”呢?一般认为,表面的荣耀,虚幻的美名即是。唐柳宗元诗曰:“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便有此意。其实,虚荣反映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虚名。所有虚的东西,都需要实的东西作为垫底,否则,虚便无法存在。每次虚荣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那亘古不变的利益。既然利益已经被这个社会光明正大地接受,虚荣便没有必要再犹抱琵琶半遮面。

令人惊奇的是,虚荣心的大小,与才智能力竟然是成正比的。这就是说,社会中越是厉害的人,其虚荣心往往越强。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对此作出了解释:强者智者是所谓的“兴奋型”人物,他们的私欲较之常人具有更大的排他性。如此一来,我们就更没必要对虚荣遮遮掩掩的了。

另一个让人惊奇的是虚荣有时候和荣誉简直很难弄清。一个人宁可卖掉被子,出门也要坐汽车,你说他是虚荣,他说他是荣誉。一个人为国牺牲,你说他是荣誉,遇到乡亲,却会说他是虚荣,泄尽了你的气。

纽约一个女人有一天从街上归来,进门便泪落如雨,其夫问之,她伤心答曰:“我走到街上,连清道夫都不再偷看我啦。”想当年她一定美艳绝伦,步履所至,清道夫都忍不住回头一观,可知其魅力之大;而如今清道夫首先发难,不再看她,一叶落而知秋将临,一人不看而知其老,伤魅力之减,哀年华之增,怎么不一哭乎?诋之者责其虚荣,同情之者说她为荣誉而奋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亦无错。

诚然,虚荣往往造成痛苦不幸,但毋庸讳言,它也给人类以动因和推力。正如私欲并非一律是恶,虚荣也只有当其膨胀,危及他人时方才成为恶行。古今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怀着强劲的“功名”之欲,以此为动力,为支撑,奋发有为,百折不挠而遂其初衷——功成名就,也因此造福于人类社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岳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写项羽。“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这是普希金。拿破仑则说得直截了当:“有两个杠杆可以推动人们前进,一个是恐惧心,一个是个人利益。”而人们最熟悉最信奉的是这样一句谚语:“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有这些,足以说明一点:有欲者必有所为。就其潜在心理而言,“功名”“荣耀”的欲念,当是其主要的内在动因之一。没有虚荣,很多伟大的历史功绩将随之烟消云散。催人奋进,这便是虚荣的价值所在。

虚荣有度,虚荣便不是恶,而成为善,其实,世界上哪些东西不是这样呢?

虚荣有度,爱慕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