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计划生育,同时也继续改革开放。两个行动产生两种效果:一方面,中国开始出现大批独生子女。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两种效果互相交汇融合,产生第三种效果:独生子女“独”得千奇百怪,却常常“独”不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那些名人们是怎么做的吧。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可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主要是学习父亲“不赚钱”、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后来,两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了,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地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再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房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们逼上自立、自强之路,培养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在这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堪称楷模。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作为路费回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父亲病故了,他们还都坚守在各自的军舰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然而,我们不少家长“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要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填写志愿,也由父母代包。这些“袋鼠族”,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结果独生子女难独立,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当成为家长重要的必修课。
既然爱他,就让他自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