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快乐的。”
佛学把人的感觉和感受称为境,认为人的器官是引发境的原因,因此称为根。人有眼、耳、鼻、舌、身、心六大根,它们可以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六境界有三大层次:第一层次是粗中之粗的凡夫境界,第二层次是粗中之细的菩萨的境界,第三层次是细中之细的佛的境界。
庄子由心乐,而感知鱼乐,这就是细中之细的佛境。境由心生,所有形式的休闲娱乐要达至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离不开心根。如果心如死水,则面对再美的人、再美的风景也会无动于衷。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境由心生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可过度,是水到渠成之事。
曾有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于是,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快乐无形,休闲也是这样。只要认真对待生活,时刻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就无刻不休闲,无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