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1234800000024

第24章 调理情志治胃病——心理治疗之法

胃病的致病原因较多,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难治的胃病,均与情志变化有关,治疗从调理情志入手,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调心以治胃

本法主要适用于胃病表现较轻,而全身反应较重的患者。症见胃脘部稍有胀满疼痛,恶心欲吐,口干口苦,食欲时好时坏。而全身表现为心慌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心发热,有时患者突发晕厥等。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究其原因,多有长期情志刺激,久而伤津耗血,而致心肺阴虚,虚热内扰,心神不宁,百脉松懈,胃腑不安。治疗用百合地黄汤和枣仁、茯苓、益智仁、远志、珍珠母等清心润肺,益胃安神,虚热以除,胃腑自安。

“典型病例”

方某,女,28岁,1998年8月18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1年余,时作时止,食后加重。时有泛酸呃逆,心慌心悸,失眠多梦,有时彻夜难眠,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胃镜几次检查,均为浅表性胃炎。询问病史,1997年6月曾遇严重车祸。辨证为心胃虚热型胃痛,用上方调理1月余,诸症全除。

2.畅情以治胃

本法适用于情绪波动较大的胃病患者,临床症状呈多样化,有的表现为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有的则喜怒无常,抑郁寡欢;有的因一些琐碎小事引起情绪上消极不满,甚至嫉妒憎恨等,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47方治疗胃脘痛,16方均与情志有关,如因“饮食动怒”,“惊恐嗔郁”,“情志郁勃拂逆”,“素体多怒”,“思虑郁结”等种种原因,最终导致阳气痹阻,气血不通,脾胃营血暗伤,胃痛发作。治疗以疏通气血为主,通则不痛。药用川楝子、延胡索、香附为主,配以桃仁、当归尾行气活血,佐以高良姜、桂枝、干姜以通阳气,但应配合诱导疗法,让病人怡情放怀,开阔心胸,放下思想包袱,调畅情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3.利胆以治胃

临床上还有部分胃病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胀满,饮食减少,食后胃中不舒,口苦背痛等,胃镜检查多为浅表性胃炎。询问病史大多有情志不舒或性情急躁,胃镜检查,多提示为“胆汁返流性冒炎”。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不升,则易横逆影响到胃,使胃的消化能力减弱,所以治疗上利胆和胃,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川楝子、鸡内金、郁金、蒲公英等,疏利肝胆之气,胆气通利,胃腑自安。

4.解疑以治胃

临床上还有一类胃病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不稳,高反应的个体特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患者在生活中忧患意识较强,情绪易激动或抑郁,遇事易紧张,而产生矛盾心理,这类病人胃镜检查以萎缩性胃炎较多,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增厚,或有包块等。患者首先表现为疑虑,继则担忧,最后惊恐不安。治疗的关键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九香虫、地鳖虫以治其黏膜增生,还应配伍远志、石菖蒲、益智仁等交通心肾,同时应调理病人的情绪,开导病人,解除疑虑,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治疗胃病,除对症用药外,还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治疗,调整自我,把握好情绪,这对胃痛的康复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