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义(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
11232600000002

第2章 什么是“义”

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义,即事之宜,作为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是君子应具的调节勇而使之不乱、不盗的价值导向。把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蕴。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义者宜也,是合宜、应该的意思,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道德”,“仁至义尽”,“假仁假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应该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义诊、义演、义卖、义务……,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仁义作为儒家文化中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亦是人之所贵,即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标准。仁义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人如何才能达到仁义?一是要心志静定,勿为物势所动。二是礼从外在方面制约人的道德行为,乐从内在方面陶冶人的心性。三是心性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