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晋商案例精选
11232200000052

第52章 酿造与饮食业的老字号

民以食为天,在晋商五百余年的辉煌中,能够历经时间考验,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产品,多是食品,而经营这些食品的老字号也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商标品牌。这些老字号在延续自己特色同时,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以改变自身传统中不适合时代的制度。

北京市宣武区六必居酱园,原是明朝中叶山西临汾西杜村赵存仁、赵存义和赵存礼三兄弟开办的小油盐店。该店除了经营茶叶外,还经营“柴、米、油、盐、酱、醋”六种生活必需品,故起名六必居。在近六百年的经营中,六必居由兼营酒及卖青菜的普通油盐店,逐渐专门制作和销售各种风味独特的酱菜。以小小的酱菜,打造出历经几百年不衰的中国名牌,这是中国民族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真实六必居只有赵姓三门三股,后经变故,到1955年公私合营时,股份已达34门,但多数仍是临汾赵、贾、霍姓商人。现在的六必居已成为拥有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的现代企业。与六必居类似,现在誉满京城的中华老字号饭店“都一处”,也是山西浮山县东郭村人王瑞福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建。都一处的名牌面食“烧麦”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应时当令,各有不同。1989年都一处烧麦获商业部“金鼎奖”荣誉。

除了在北京还有像六必居、都一处这些由山西人创办的老字号外,至今在山西仍有许多晋商创建的老字号。创办于明洪武年间的益源庆醋坊,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益源庆原是朱元璋之孙宁化王朱诗焕的王府作坊,故其制作的醋,被人们称为宁化府醋。到清朝中期后,益源庆制醋已初具规模,1889年正式挂牌开业。此后,益源庆醋坊几经沉浮,但仍坚持生产,到新中国成立前可以日产双醋300余斤。新中国成立后,益源庆醋坊经公私合营成为食品酿造厂。1985年更名为太原市益源庆醋厂。其产品也由单一名醋增加为三大系列、33个品种。产品质量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源于清乾隆时期百年老店“天福号”的酱肘子和六味斋肉制品,也是山西著名的老字号。从1938年“福记六味斋酱肉店”落户太原后,“天福号”各分店在战争中纷纷倒闭,唯有太原的六味斋“六味压三晋,香冠美群芳”的盛名留存下来。1997年在六味斋酱肉店和六味斋肉制品厂基础上改制而成立的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近1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

除了这些较大型的食品生产企业外,晋商创办的一些小饭店、小食品店,也以其各自特有的食品,在新的市场经济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以经营“头脑”为主的“清和元”饭店,其所谓“头脑”,相传是明末清初山西著名的爱国学者、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为其母调养身体所配的一道滋补药膳。“八珍汤”是用八种原料作成,具有抚寒喘和、调元益气、活血健脾、补润虚亏的功用。以经营月饼等糕点为主的双合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也由清末的一个小作坊,成为现代化食品企业。双合成月饼,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名饼”,蝉联“中国名饼”五连冠。此外创建于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福同惠”也是誉满河东,名扬海外的百年老店。“福同惠”制作的既保留了南方特色,又适合北方人口味的南式细点,一直都是人们串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福同惠南式细点年产量已达90 000余斤。2002年实行股份制后,福同惠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下设两个厂、三个批零商店,生产经营南式细点、各种月饼、糖酒饮料的老字号。

评析

从晋商的老字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山西商人创办的六必居、都一处,还是现在仍然在山西省内享有盛誉并蓬勃发展的六味斋、福同惠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品牌优势,百年品牌造就了百年老店。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可口可乐、麦当劳等食品行业的“老店”相似。但还应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还有诸如福特、沃尔玛等百年工商业“老店”,所以在保持传统行业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争取在先进工业和高科技行业中培育和扶持出百年“老店”。

(案例撰稿人陶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