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晋商案例精选
11232200000017

第17章 国际化战略

在晋商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些晋商通过国际化战略,成功地走向世界,其业务不仅遍布国内各地,而且北达俄罗斯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东至日本。

合盛元原为茶庄,1837年(道光十七年)改为票号,是由祁县荣任堡郭源逢和祁县城关张廷将(大盛魁商号创办人张杰的后裔)开设的。合盛元最初股金白银为6万两,总号设在祁县城内西大街西廉巷。首任经理梁寿昌,先后在北京、天津、太原、奉天(沈阳)、营口、安东(丹东)、西安、开封、上海、安庆、汉口等城市设庄。随着业务的发展,股金发展到10万银两。到19世纪80年代后又发展到50万两,公积金650万两,加上吸收的存款,周转资金可达1 000万两。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东北局势混乱,票号业务受到损失。财东郭嵘、经理贺洪如慧眼识英才,委派年仅18岁的申树楷任东北营口分号经理。申力挽狂澜,使营口票号转危为安,重振业务,并进而以营口为基地,不仅在东北与日商、俄商竞争,而且还抓紧时机向国外发展。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合盛元票号在安东(今辽宁丹东)设立分庄后,又在被俄国势力控制的朝鲜新义州设立了代办所,开始了国际汇兑业务。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新义州代办所改称合盛元支庄。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俄爆发战争。次年,俄国战败被迫放弃在朝鲜的特权,并与日本在东北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合盛元票号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先后在四平、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等地设立了分庄,并进而向日本本土发展。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日本神户设立了合盛元神户支行。

合盛元票号不惧风险,远渡重洋,设立支庄,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合盛元票号不仅为留学生汇兑学杂费,还对海外侨胞汇兑等业务给予照顾和优待。在贺洪如、申树楷等人的积极带领下,经过全体同仁的努力,业务日益繁盛,仅1907~1908年(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全年汇兑总额就在2 000万元以上。即使在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的逆境中,仍然得以发展,每次账期分红利每股最多达14 000两白银,少者也有8 000两白银。

晋商走国际化道路的不只是“合盛元”一家,有证可考的还有临汾汾阳县人牛允宽开设的“璧光发”。牛允宽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私塾先生家庭,少年时只念过两年义学便随亲友赴莫斯科从商当学徒,后因性情耿介直爽而被解雇。失业之后,在俄国步行经商,小本经营,积累资金后,相继在莫斯科、恰克图、库伦等地开设“璧光发”字号,成为经营大宗皮毛的巨商。随后又远涉波兰的华沙、格旦斯克,德国的柏林、莱比锡,日本的东京等地,进行皮毛、茶叶交易,和英、美、法等国的商人也有大宗贸易往来。

评析

进入21世纪后,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现实是,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再仅仅是国内那些熟悉的、与本企业差别不大、竞争实力有限的、屈指可数的同行企业,而是来自全球各国的、竞争实力更强、早已在生产经营各方面国际化了的企业,甚至是“巨无霸”型的企业。同时一个将自己的经营成长局限于一国之内的企业也是无法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相竞争、相抗衡的。因此,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就要抓住国际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理论上说,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资本和产业的整合;二是产业和产业的整合。我国企业的现状是产业和产业的整合做得已经比较好,即有过剩生产能力的企业与国际上一些大的名牌企业进行整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的现状。一百年前合盛元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即资本与产业的整合。具有货币资本实力的中国企业,应该利用自己的雄厚资金实力,去收购或者入主控股一些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以达到规模优势,扩张市场,提升生产性企业的层次,实现资本和产业的双赢。

(案例撰稿人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