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饮食安全与健康
11231000000006

第6章 调味品、补品、酒类等饮食安全——饮食安全与健康

2 生大蒜只能预防不能治腹泻

吃大蒜是民间常用于治疗腹泻的偏方和验方。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大蒜具有广谱抗菌能力,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霉菌等均有杀灭作用,人们称大蒜为“地里长出的青霉素”。

虽然大蒜是民间健身防病的佳品,对痢疾杆菌有杀灭作用,但却不能用它来治疗腹泻。

由于细菌极易繁殖,使食品容易腐败变质。加上苍蝇叮爬,人们如果吃了带有致病菌的食物后就很容易发生腹泻,而大蒜能防止腹泻的发生。因为大蒜含有一种辛辣含硫的挥发性植物杀菌素——大蒜素,它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霉菌、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利用大蒜的杀菌功能,在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每天生食1~2头大蒜,能起到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作用。

如果因此认为多吃生大蒜可以治好腹泻却是一种误解。人们由于受凉或误食沾有致病菌的不洁食物后,由于细菌的作用,使肠壁血管扩张、充血、肿胀、通透性增加,机体组织大量蛋白质和钾、钠、钙、氯等电解质以及液体渗入肠腔,大量液体刺激肠道,使肠蠕动加快、增强,因而出现阵阵腹痛、频频腹泻等症状。这时,如果食用大蒜,特别是过量食用大蒜,虽有抗菌作用,但因其中有辣性的大蒜素会刺激肠壁,促进血管进一步充血、水肿,使更多的组织液涌入肠内,从而加重腹泻症状。另外,过量生食大蒜,还会使胃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急性胃炎,出现腹痛等不适,这对于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可见,生吃大蒜预防肠炎、腹泻是有道理的,也只能是在没有出现腹泻之前才能起到预防作用,即便是用大蒜来预防肠道传染病时,也不可过量生食。下面介绍两个大蒜治疗痢疾的验方:

(1)将大蒜30克去皮,新鲜马齿苋60克(干品30克)洗净切碎,煮汁去渣,再加入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温热服用,适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和肠炎。

(2)紫皮大蒜50克,将蒜捣碎后浸于100毫升温开水中两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加入少许糖即可。每次服20~30毫升,每4~6小时1次,直至症状减轻。

34类人吃菜时不要放蒜

大蒜除了有助消化、健胃、消食、杀菌功能之外,大蒜和大蒜制剂还有较强的调节血脂、降胆固醇、抗凝血、抑制肿瘤细胞、降血糖、保肝、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大蒜不仅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还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癌,备受人们的青睐。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对感冒和细菌引起的腹泻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但是,大蒜虽好,却并非人人皆宜,更不能天天食用。

(1)眼病患者。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麦粒肿、干眼症等眼疾的人平时最好少吃。中医认为,长期大量地食用大蒜会“伤肝损眼”,因此,眼病患者应尽量不吃大蒜,特别是身体差、气血虚弱的病人更应注意,否则时间长了会出现视力下降、耳鸣、头重脚轻、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专家建议,得了眼病,除了要少吃大蒜外,最好多吃点养眼的食物。干眼病的发生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应适当多吃动物肝脏、蛋、奶等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此外,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等食物中的胡萝卜素或类胡萝卜素,也可在体内转换为维生素A。有些人的眼睛有怕光、爱流泪、视物模糊、容易疲劳等症状,这与体内核黄素、维生素B1缺乏有关,应多吃猪心、瘦肉、绿色蔬菜、蛋、奶、豆类、鱼类、糙米等进行补充。如果得了结膜炎或麦粒肿,要多吃绿豆、黄瓜、香蕉、冬瓜等凉性果蔬。

(2)肝病患者。很多人用吃大蒜来预防肝炎,甚至有人在患肝炎后仍然每天吃大蒜。这种做法对肝炎病人极为不利,因为大蒜对肝炎病毒没什么作用,相反,大蒜的某些成分对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可抑制肠道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重肝炎病人的恶心等诸多症状。

另外,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降低,并有可能引起贫血,不利于肝炎的治疗。

(3)部分腹泻患者。发生非细菌性的肠炎、腹泻时,不宜生吃大蒜。如果再吃生大蒜,辛辣味的大蒜素会刺激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加重,促进渗出,使病情恶化。如果已经发生了腹泻,食用大蒜更应该慎重。

(4)其他疾病的重症患者。食用大蒜、辣椒等辛辣食品,有利于健康人保持长久的健康,而对得重病、正在服药的病人,则有明显的副作用,不但会使药失效,还有可能与药物产生连锁反应,使病人遭到危险。同时,有可能与药物产生连锁反应的辛辣食品还有姜、小茴香等。

4秋后蜂蜜不能生吃

蜂蜜可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眠,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作用。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每天早、晚各饮1杯蜂蜜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蜜中的钾进入人体后有排钠的作用,可维持血中电解质平衡;慢性肝炎、肝功能不良患者常吃蜂蜜能改善肝功能;对于肺结核、胃肠道溃疡等慢性病患者,蜂蜜是良好的营养品,能增强体质。

但蜂蜜在食用时却有很多的讲究,关于吃蜂蜜的禁忌,一般人都知道。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生吃秋后采制的蜂蜜也容易发生中毒。医学专家提醒,秋后的植物花粉很多都有毒,这个季节采制的蜂蜜多含有有毒物质生物碱,因此直接食用现采现卖的生蜂蜜容易中毒。

据专家介绍,自然界的植物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无毒类的植物多在春天开花,花期较短,而有毒植物的花期则在入秋以后。直接食用秋后采制的生蜂蜜,可能发生中毒,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还会影响精神与情绪、影响睡眠等。

很多人喜欢在养蜂场购买现采现卖的生蜂蜜,不过,秋后采制的蜂蜜一定要先熬成熟蜜后才能食用。老年人和婴幼儿,因胃肠功能较弱,肝脏解毒能力差,不宜食用秋后蜂蜜。

5如何辨别掺假蜂蜜

在市场出售的各种蜂蜜中,特别是一些小贩上门推销的散装蜂蜜中,有一些蜂蜜掺了假。掺假主要是掺糖、水和淀粉,有的蜂蜜还含有杂质,质地不纯。只要掌握一定的鉴别方法,蜂蜜掺假是可以看出来的。

(1)将蜂蜜滴在白纸上,如果蜂蜜渐渐渗开,说明掺有蔗糖和水。掺有糖的蜂蜜其透明度较差,不清亮,呈混浊状,花香味亦差。掺红糖的蜂蜜颜色显深;掺白糖的蜂蜜颜色浅白。

(2)掺有面粉、淀粉或玉米粉的蜂蜜,色泽较混浊,味道也不够甜。将少量蜂蜜放入杯中,加适量水煮沸,待冷却后滴入几滴黄酒摇匀,如果溶液变成蓝色或红色、紫色,说明蜂蜜中掺有淀粉类物质。

(3)用烧红的铁丝插入蜂蜜中,如果铁丝上附有黏物,说明蜂蜜中有杂质。如果铁丝上仍很光滑说明没有杂质。

(4)取一份蜂蜜,加入两份冷开水及四份95%的酒精,混匀后置放一昼夜,如无杂质沉淀,说明品质纯正。

(5)用筷子挑起蜂蜜能拉成长丝的,且丝断会自动回缩呈球状者为上品。

6吃红糖能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老人对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逐渐减少,平时应注意在饮食中补充,以维持正常代谢功能,延缓衰老。

人们一般认为,红糖适合月经不调和刚生了孩子的妇女吃,其实红糖更适合老人,特别是适合年老体弱、大病初愈的人吃。

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要高很多。每100克红糖含钙90毫克,含铁4毫克,还含有少量的核黄素及胡萝卜素。日本科研人员还从红糖中提取了一种叫做“糖蜜”的多糖,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对于抗衰老有明显的作用。

老人在吃糖时,应多选择红糖。日本著名长寿县、红糖产地冲绳县的老人,就有每天喝一杯红糖水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吃红糖,阴虚内热者、消化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红糖。此外,在服药时,也不宜用红糖水送服。

7哪些人不宜多吃辣椒

如今含辣椒的菜肴越来越深入家庭,但从健康保健的角度讲,并非人人都适合吃辣椒。具体说来,下列人群不宜多吃辣椒。

(1)瘦人不宜多吃辣椒。瘦人多属阴虚和热性体质,所谓“瘦人多火”即指虚火。这一类人常常表现为咽干、口苦、眼部充血、头重脚轻、烦躁易怒,如果多吃辣椒不仅会使上述症状加重,而且容易导致出血、过敏和炎症,严重时还会发生疮痈感染等。

(2)甲亢患者不宜食辣椒。甲亢患者常常处在高度兴奋状态,故不宜吃辣椒等强烈刺激性食物。又因“甲亢”患者本来就容易心动过速,食用辣椒后会使心跳加快,加重症状。

(3)肾炎患者不宜食用辣椒。像辣椒这一类含刺激性成分的食品和各种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咖喱、芥末、胡椒等)以及各种香料和含挥发油多的蔬菜(如韭菜、茴香、芹菜、小萝卜等),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其辛辣成分常常要通过肾脏排泄,而这些辛辣成分对肾脏实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会影响到肾脏功能。

(4)哮喘患者不宜食用辣椒。因为辣椒碱有时会令你的哮喘复发。

(5)阿司匹林服用者不宜食用辣椒。因为辣椒会抑制人体对阿司匹林的吸收。

8每天3片姜有效抗衰老

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在我国,食姜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早在周代,人们已经开始人工栽培姜。春秋时,孔子就主张:“每食不撤姜。”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据说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其中许多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如喝生姜红糖水治感冒,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生姜止呕吐有良效,故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生姜除被用于治疗呕吐和感冒外,还被用于治疗肠炎、痢疾、急性睾丸痛以及急救。生姜外擦对白癜风、斑秃、手癣也有一定治疗效果。由于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所以民间有“早上3片姜,赛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在浙江著名的姜产区,至今还流传着“每天3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谚语。

研究表明,老年人常食生姜可以延缓衰老。营养学家发现,生姜中含有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其抗氧化作用比目前应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作用还明显,因而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生姜中还含有一种化学结构与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相近的特殊物质,这种物质能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液凝固、抑制血栓形成。此外,生姜中所含的姜酚有很强的利胆作用,因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症。

9生姜的美容保健功效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常吃生姜,不怕风霜”。生活中的姜除用作调味剂、小食品外,在美容、保健方面也显示出它独特的风味和魅力。

用生姜浓缩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有人用生姜直接涂抹头部斑秃患处,连续几天,秃发处可生出新发。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治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

生姜含一种类似水杨酸的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抗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死有特殊作用。因此,生姜可防衰老。

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姜辣素有很强对抗脂褐素的作用,生姜切片或切丝,在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加蜂蜜调匀,每天一杯,可明显减少老年斑。也可以将生姜切碎拌少量的盐长期食用,袪斑效果也不错。

生姜辣素对心脏、心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流动,促使排汗,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具有排毒、养颜、减肥的作用。以香醋浸姜制成的保健醋,酸中带姜香,饭前用能开胃,助消化,软化血管,所以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10味精使用9不宜

(1)用量不宜过多。每人每天公斤体重不应超过120毫克。一岁以内婴儿,以不吃味精为好。烹调中只放一点点就能达到增鲜的目的。

(2)炒菜时不宜放入过早。炒菜一般应在菜肴快熟时或者刚出锅后加入,因为这时菜温在70~90℃,是味精溶解度最好的温度,鲜味也最浓;相反,在高温时加用,当温度超过120℃时味精中的谷胺酸钠就会变成焦化的谷胺酸钠,焦化的谷胺酸钠既没有鲜味,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3)不宜在碱性强的食品中使用。谷胺酸钠中的钠活性甚高,容易与碱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胺酸二钠,失去调味作用,所以碱性较强的海带、鱿鱼等菜肴不宜加味精。

(4)在酸味菜肴中,不宜用味精。因为味精遇酸性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加入味精也没有用。

(5)分娩三个月内的母亲和婴幼儿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过量的味精。因为味精中的谷胺酸钠通过乳汁或食物进入婴儿体内,会与婴幼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生成不被机体吸收利用的谷胺酸锌并随尿液排出,导致婴幼儿缺锌。

(6)做凉拌菜时不宜又加酱油,又加味精。因为那样鲜味会消失。

(7)作馅料时不宜使用。作馅料时放入味精,不论是蒸或煮,都会受到持续的高温,使味精变性,失去调味的作用。

(8)凉拌菜不宜直接加味精。味精在70℃以上才能充分溶化。凉菜温度低,直接加入味精不易溶解,如果事先用少量温开水化开,再浇到凉菜上,稍加翻拌,效果很好,并且拌凉菜使用粉状味精比晶体颗粒味精容易化开和拌匀,调鲜效果更好。

(9)对特别鲜美的原料也不宜用味精。蘑菇、香菇、鸡、牛、产于河海之中的鱼虾以及特别新鲜的蔬菜,因为它们含有SI-观苷酸成分,本身具有一定鲜味,加味精反而口味不佳。

11勿用碘盐“炸锅”

碘是人类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特别对大脑和神经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孕妇缺碘会导致后代出现呆、傻、聋、哑、矮等一系列疾病。儿童、青少年时期缺碘可造成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下降等。

为避免缺碘,目前我国常用的人体补碘措施主要是食用加碘食盐。这是一种最经济、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好,但如果不正确使用,仍会造成碘的流失,失去补碘的作用。因为碘盐是由食盐加入碘酸钾制成,碘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学物质,具有挥发性,特别是遇热极易挥发。有些人在炒菜时不注意这一点,往往在烧好油后再加入食盐“炸锅”,认为这样炒的菜香,岂不知这样一来,碘在热油中几乎全部丢失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菜即将出锅时再加入碘盐,这样效果好,能使人体充分吸收利用碘盐中的碘,达到补碘的目的。同时由于碘具有挥发性,碘盐应该密封保存,以减少碘的丢失。

12儿童不宜服人参补品

中国医学有“少不服参”之说,意思是说,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不宜服人参。

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人参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素、人参甙等物质。身体健康的儿童如果滥服人参会削弱机体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容易感染疾病,并出现兴奋、激动、易怒、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亢奋的症状。同时,由于人参具有促进人体性腺激素分泌的效能,又可导致儿童性早熟和引起性骚乱,可严重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如服参过量,还能引起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麻痹,使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和血糖降低,严重危及儿童生命。所以,不要给身体健康的儿童随意服用人参或含人参的滋补品,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139种可解酒的食物

(1)蜂蜜。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

(2)西红柿汁。西红柿汁富含特殊果糖,能促进酒精分解。一次饮用西红柿汁300毫升以上,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

(3)葡萄。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的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达到解酒目的。如果在饮酒前吃,还能预防醉酒。

(4)西瓜。西瓜可以清热祛火,能使酒精快速随尿液排出。

(5)柚子。实验发现,用柚肉蘸白糖吃,对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气有很好的效果。

(6)芹菜。芹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分解酒精。

(7)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而且钙含量丰富,对缓解酒后烦躁特别有效。

(8)香蕉。酒后吃一些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它还能消除心悸、胸闷等症状。

(9)橄榄。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促食欲的“良药”,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炖服。

14“上脸”的人少喝酒

亲朋好友聚会时常常要喝点酒,推杯换盏之间,有些人酒刚一下肚脸就红了。有人认为这是不胜酒力,得悠着点喝,还有人说脸红的人酒量大、代谢好,多喝几杯也没事。那么,喝酒“上脸”到底好不好呢?

人喝酒后面部潮红,是因为皮下暂时性血管扩张所致,因为这些人体内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成乙醛,而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脸”。

除乙醇脱氢酶外,人体内还有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的物质,喝酒脸红的人只有前一个酶而没有后一个酶,导致乙醛在体内迅速累积而迟迟不能代谢,所以脸红的时间会比较久。与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相比,乙醛在这种人体内停留时间较久,毒性作用更大。不过,一般来说,过了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褪去。这是因为,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会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乙酸进入循环系统后会被代谢掉。

15饮用药酒的注意事项

药酒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虚弱体质,补充体力,避免老化,并可提高新陈代谢。所以最适合半健康状态,而且又想增强免疫力的人饮用。

但是由于药酒是用酒精浸泡而成,所以有些人就不适合饮用,如病情严重、发烧或机能亢奋的状态都应避免,其中包括患有出血性疾病、发炎、呼吸器官疾病、支气管炎、肝炎、溃疡、肺结核、口腔炎、高血压、各种癌病这10种人都不宜饮用。

每个人都知道持续喝大量的酒对身体不好。药酒也含有酒精所以适量饮用才能产生好效果。一般的标准是,一天喝40~100ml,而且分为2~3次饮用,例如在饭前或两餐之间饮用。

药酒首要是注重效能,而不注重味道,所以一般味道皆不太好,但由于每天都是持续饮用,所以浸泡时最好使它能变得较为美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入甘味料,如冰糖、蜂蜜等,不过最好选择可配合药材的甘味料。如果不喜欢米酒味,也可用白兰地来浸泡。

16酒兑饮料的危害

酒加上饮料是什么味道?近年来,这股“混搭”风吹遍全球。一开始是常见的红酒+雪碧,后来是威士忌+冰红茶、伏特加+红牛、啤酒+可乐……各种掺兑组合数不胜数,慢慢演变成时下的一种饮酒时尚。但是,这种时尚并不健康,不仅会导致人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酒精,可乐等饮料中的二氧化碳还会“助纣为虐”,增强酒精对胃的伤害。

营养专家表示,由于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和能量,喝酒时掺饮料无形中会增加糖分和能量的摄入,长期饮用会影响健康,导致肥胖和其他慢性病。如果觉得酒实在“太呛”,可以加点冰块。

从消化系统的角度来说,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伤害。营养专家也表示,最常见的红酒兑雪碧、可乐等,也是最容易引起身体伤害的。因为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造成伤害。

此外,兑了饮料的酒口感较好,不自主地就会增加摄入量,从而导致酒精摄入过量而造成伤害。某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兑着饮料喝酒,一开始觉得像在喝饮料,就使劲喝,一旦察觉到有酒精作用时,已经喝多了。

除了碳酸饮料,功能饮料也是不能兑酒喝的,因为功能性饮料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电解质、盐、氨基酸、维生素、牛磺酸等,掺兑在酒中饮用,电解质中的钠离子和咖啡因会增加心脏负担,使人感到心慌、胸闷等。

不过,喝酒兑些果汁应该是可以的,但也要注意控制酒精的摄入量。根据中国营养协会的推荐,成年男士每日的酒精摄入限量为25克,相当于一瓶啤酒或一杯白酒的量,而且最好在用餐时饮用。

17不宜喝啤酒的7类人

啤酒富含糖类、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多种营养成分,适量饮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散热解暑和消除疲劳。但是,对酒精过敏或不宜饮酒的人来说,喝啤酒不仅不是一种享受,反而还会带来诸多的麻烦,甚至危及生命。

医学研究证明,下列人群应忌饮或慎饮啤酒:

(1)糖尿病患者。1升12度的普通啤酒,产生的热量相当于800毫升牛奶或500克瘦肉,或250克面包。若糖尿病患者大量饮啤酒又不控制其他食物,会使血糖升高,导致酸中毒,使病情恶化。

(2)高血压患者。啤酒中富含酪胺,能促使交感神经纤维中的肾上腺素释放,全身小动脉强烈收缩,使血压剧升,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

(3)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患者饮用啤酒可抑制或减少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E,造成胃黏膜损害,引起腹胀、胃部烧灼感、嗳气、食欲减退等。

(4)孕产妇。啤酒是以大麦为原料酿制成的。中医认为,大麦有回乳作用,用其配制的啤酒会抑制乳汁的分泌,影响母乳喂养。酒精会通过脐带或乳汁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5)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据研究,在配制啤酒的麦芽汁中,不但含有钙和草酸,还含有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它们相互作用,能使人体中的尿酸量增加,促进肾结石的形成。因此,有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应尽量少饮甚至不饮啤酒。

(6)肝病患者。有急慢性肝炎的人,其肝脏功能不健全,乙醇和乙酸代谢生成的乙醛,可导致肝细胞坏死或变性,同时也影响肝脏对蛋白质、胆红素、药物等的代谢功能,导致肝病复发或加重。况且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肝炎的发生。

(7)服用一些药物者。痢特灵、优降宁等药物可增加机体对啤酒的敏感性,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此外,啤酒可增强解热镇痛感冒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因此,在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忌饮啤酒。

18啤酒饮用14忌

(1)忌饮用过量。长期过量饮用啤酒,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而阻断核糖核酸合成,进而造成“啤酒心”,影响心脏功能和抑制破坏脑细胞。

(2)忌大汗之后饮用。人们剧烈运动后,汗毛孔扩张。此时如大量饮用啤酒,将导致汗毛孔因骤然遇冷而引起急速闭塞,造成体温散热受阻,容易诱发感冒等疾病。

(3)忌与烈性酒同饮。有的人在饮烈性酒时,同时饮用啤酒,结果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造成酒精中毒。但这属个别情况。

(4)忌饮生物造成的混浊啤酒。买来的散装啤酒或瓶装鲜啤酒,放在室温下时间长了,细菌就会得到繁殖,其中的乳酸菌和醋酸菌会使啤酒变酸变混。

(5)忌饮变质、变色啤酒。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啤酒受到杂菌的污染,或夏季温度较高氧化反应加速,或超期存放啤酒,就可能变色、变混,发生沉淀、变质、变味等现象,饮用即会中毒。

(6)忌饮用热水瓶储存的啤酒。热水瓶内积有大量的水垢,当啤酒存放瓶内后,水垢中所含的汞、镉、砷、铅等成分即被啤酒中的酸所溶解。这样的啤酒对人体有害,常饮会导致金属中毒。

(7)忌饮冷冻啤酒。饮冷冻后的啤酒,会因温差太大,导致胃肠不适,引起食欲不振或腹痛。

(8)忌啤酒兑汽水饮用。因为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啤酒中原本含有二氧化碳,再兑入汽水饮用,过量的二氧化碳便会更加促进胃肠黏膜对酒精的吸收。因此,用汽水冲淡啤酒饮用的方法,会事与愿违的。

(9)忌用啤酒送服药品。啤酒与某些药物混合会产生副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降压药、镇静药、抗糖尿病等药物的副作用更为明显。

(10)忌消化系统病患者饮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患者,如经常饮用啤酒,酒中的二氧化碳极易使胃肠的压力增加,诱发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11)忌饮用时同吃腌熏食品。腌熏食品中含有机胺以及因烹调不当而产生的多环芳烃类苯并蓖、胺甲基衍生物。当大量饮用啤酒并食入腌熏食品时,人体血铅含量就会增高,上述有害物质会与其结合,极易诱发消化道疾病。

(12)忌空腹多饮冰镇啤酒。由于腹空,啤酒甚凉。多饮易使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血管迅速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造成生理功能失调,影响正常的进餐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还会使人体内的胃酸、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脂及酶的分泌大大减少,极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胃肠受到过冷刺激,变得蠕动加快,运动失调,久而久之,则易诱发腹痛、腹泻以及营养缺乏等症。

(13)忌运动后饮啤酒。人在剧烈运动后立即喝一杯清凉味美的啤酒,感到再惬意不过了,其实这样做有害健康。因为剧烈运动后饮酒会造成血液中尿酸急剧增加,使尿酸和次黄嘌呤的浓度比正常情况分别提高几倍。尿酸是体内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被酶分解的产物,当血液中尿酸值异常高时,就会聚集于关节处,使关节受到很大刺激,引起炎症,从而导致痛风病。所以,剧烈运动后不宜饮啤酒。

(14)忌食海鲜饮啤酒。有关专家研究指出,食海鲜时饮用啤酒,将有可能发生痛风症。痛风即身体无法排泄过多的尿酸,尿酸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内而引起发炎。当痛风发作时,不但被侵犯的关节红肿热痛,甚至会引起全身高烧,使人全身战栗。久而久之,患部关节会逐渐被破坏,同时,还可能引起肾结石和尿毒症。这是因为大多数海鲜食物会给身体制造过多的尿酸,而海鲜食品却常常被当做饮用啤酒时的美味佳肴,这是令人担忧的。

19夏季养生话啤酒

啤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发酵饮料。它是以大麦芽做主要原料,通过糖化、发酵酿制而成的。啤酒含有多种营养,在暑期适量饮用的确有防暑降温的作用。尽管如此,也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喝啤酒,更不是人人都知道应该怎样喝啤酒。

(1)啤酒种类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啤酒的种类繁多,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啤酒最常见的有生啤酒、熟啤酒、无醇啤酒、低醇啤酒、运动啤酒等。生啤酒即鲜啤酒,是没有经过巴氏法杀菌的啤酒。

由于酒中的活酵母菌在灌装后,甚至在人体内仍可以继续进行生化反应,例如促进胃液分解,增进食欲,加强消化,增加营养。因此,喝这种啤酒容易使人发胖。

对瘦人而言,喝生啤酒对增加体重是有一定好处的。经过巴氏杀菌的啤酒就成了熟啤酒。此时酒中的酵母菌已被杀死,不会继续发酵,所以比较适宜胖人饮用。

无醇啤酒是啤酒家族中的新成员,属于低度啤酒,其中糖化麦汁的浓度和酒精度比其他啤酒低,比较适合妇女和老弱病者饮用。低醇啤酒是啤酒家族中的新成员之一,属于低度啤酒。低醇啤酒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喝这种啤酒不容易“上头”。

运动型啤酒是供运动员饮用的啤酒,其实在美国已经风行数年,中文又称淡爽啤酒或欢动啤酒。这个啤酒家族中的新成员,除了麦芽糖度低、不发胖外,酒精度低,不“上头”。运动啤酒中还含有海鲜生物活性物质等天然成分,可以帮助运动员抗疲劳,更快地恢复体能。

(2)啤酒的最佳饮用温度是8~10℃。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是形成泡沫的关键成分。泡沫可使啤酒花的苦味和酒精的刺激性变得柔和,从而增加饮后的爽快感。泡沫还可使啤酒与空气隔开,减弱空气对啤酒的氧化;而氧化了的啤酒其爽口风味全失,甚至不堪入口。这就是启封后的啤酒不能隔日喝的道理。其实,饮啤酒是极有讲究的。

啤酒的最佳饮用温度在8~10℃,适宜的温度可以使啤酒的各种成分协调平衡,给人一种最佳的口感。啤酒绝不能冷冻保存,因为冷冻会破坏啤酒的营养成分,使酒中的蛋白质发生分解、游离。

饮用时应尽量用大杯,倒酒八成满。不宜用有水垢的暖水瓶盛装啤酒;放开喉咙大口喝,以免啤酒在口中升温,酸苦难咽;油是啤酒泡沫的大敌,油星可减少泡沫;不宜同时多吃腌熏制品。因为腌熏制品含有机胺及苯并芘、氨甲基衍生物等有害物质,饮啤酒会促进机体对有害物的吸收,诱发消化道疾病。

(3)每天饮用啤酒不宜超过两瓶。实践证明,经常适量饮用啤酒,既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素,又兼有调节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的作用。但一次不宜饮用过多,否则有害无益。目前,市场上普通啤酒的麦芽糖度一般在10~11℃,发热量约为158卡/100毫升。而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热量在1500卡左右。所以据测定,饮酒安全量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为安全和健康,一般人每天饮用啤酒不宜超过两瓶。经常过量饮用啤酒的人会出现“啤酒综合征”,如“啤酒肚”和“啤酒心”等。据有关资料显示,至少有15种以上疾病与啤酒肚有关,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乳腺癌肝肾衰竭等。另外,患有胃溃疡、支气管扩张、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不要喝啤酒,以免加重病症。啤酒还忌与药物同服,因为啤酒能增加酸度,促使药物在胃中迅速溶解而不易被血液吸收,影响疗效。专家建议,若每天饮酒量达两瓶(1200毫升)以上者,应以饮用低热量、不“上头”的运动啤酒为宜。

§§第二篇 健康主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