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72

第72章 清泉寺

清泉寺位于下水头乡西南部崇山之中,相距只泥泉村2.5公里。管涔山脉在此数峰并起,东曰围洼山,蒿林卧鹿;西曰蚂蚁山,榛莽漫野;南曰韭菜山,花香鸟语;北曰丰台山,伏虎藏仙。山寺明月松间照,清泉赤泥夹岸流,默默地北望长城,西携偏关,南抱神池烈堡,青山环翠,钟鼓悠扬,香烟成霞,木鱼声声,佛经幽雅,历史上和境域安福寺、龙泉寺并为三大名寺。通乡公路直达只泥泉,寻访旅游交通便利。

清泉寺创建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慧云和尚主持,朔州镇抚尹维阿义赈建寺。临蚂蚁山脚清泉旁石券殿宇3间,塑释迦牟尼、观音菩萨金身供奉,初名后福寺,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祈愿求雨,敬神拜佛的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十三为礼佛敬神祭日,传统这一日除举行大型的牲礼祭祀——摆供活动外,还要请戏班唱戏,以慰神灵。缘起万历二十九年,连续两年大旱,眼看进入酷暑,天还不落雨,把赤泥泉作为守护神的周围村庄,备三牲,在清泉旁选吉地设坛祭祀祈雨,六月十三,乌云密布,神泉显灵,老天感应,普降甘霖,旱像解除,拯救了黎明百姓,于是创修了寺庙。

到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后福寺庙宇狭小,祭祀不便,仍在清泉旁重新选择“三垣”相照,“四象”呼应的风水宝地建寺,遂改名清泉寺。寺以泉名,泉以寺贵,庙以神灵,山以神圣。寺庙分上下两进院结构,山门、东西厢合围。整个山寺依山傍水,借势修建,坐北朝南。进山门前院为僧侣起居、商旅香客留宿处,置大伙房。穿过前院,拾级而上,进入正殿院,大雄宝殿假三间结构,石砌佛坛上佛祖释迦牟尼端坐正中,两侧塑四大天王护法神像。东正殿为马王庙和牛王庙,西正殿为孤魂庙和圣母庙。东厢配殿为观音庙、关帝庙,西厢配殿为财神庙、土地庙、药王庙。山门内塑本属道教的哼哈二将,威风凛凛。东侧建鼓楼,西侧建钟楼。山寺院内有一巨大古柏,径粗1米有余,高12米,根深叶茂,树冠庞大,形同巨伞覆盖殿院,浓荫中香烟缭绕,铎铃梵音袅袅,纷至沓来许愿敬佛的善男信女,披福荫虔诚面佛许宏愿,涵神泉潜心皈依念弥陀。低吟默诵,情真意切,可谓感天动地,惠及神灵。山寺西北山麓建有河神庙和山神庙,东侧面迎殿宇建珍珠塔戏台,可容纳三百多人看戏,和寺院相呼应。有道是清泉寺求佛拜神十分灵验,名刹宝寺泽披人间,山寺净土,弘法无边。四时青山护清泉,八方苍生祷神灵。慈云普复凝甘露,诚竭在心作因缘。

清泉寺探幽,雅趣横生。因圣山福寺神水之缘,长期以来禁山禁牧,人们也不到寺周围山上打柴,怕冒犯神灵,冲了风水,生态植被茂盛,山间乔灌木、各种野草山花相间,雉鸡、貂、獾、狐、兔出没,风动花芳闻妙香,微云雾雨听鸟音,白雪岭头看松绿,始悟三界有真神。情至极而乐逍遥,意绵长则心释然。世事繁杂皆在赏心悦目中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