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07

第7章 今古传奇说尉迟

尉迟恭的忠武大节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皇权统治需要所旌表的,也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所形成的一种传承不息、绵延不绝的传统美德,成为一种民族精神象征和人们的内心共识,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魅力人格的典型,垂范千秋,被广大人民敬奉为神,包含了仁义、道德、忠孝、诚信、勇武、刚烈和不慕名利、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全部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今天,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的、大众的优秀传统,从而为历史文化元素注入崭新的时代内容,是我们打造中华门神文化之乡品牌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平鲁旅游事业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不断做强、做大、做好的客观现实需要。

在平鲁围绕尉迟恭的神话传说不少,有“尉迟恭赴宴”、“擒海马”、“歇马关”、“马蹄沟”、“马鞍山”、“蒜畔沟”、“下井”、“马晾沟”等,而且这些传说大多以地名或村名流传下来,说明这种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有着悠久的实际社会背景,而且证明历代人们对尉迟恭的景仰和怀念。这种崇拜并非完全因尉迟恭走上神坛,成为门神而迷信,相反,则是因为尉迟恭是从大山走出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在这位门神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忠厚的品质,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轩昂正气。

尉迟恭赴宴传说尉迟恭母亲支氏在十月妊娠即将分娩敬德时,梦见祖坟火光四起,一白一黑两条大蛇带着火光飞入屋宇,一声大喊从睡梦中惊醒,肚疼得厉害,生下了尉迟恭。襁褓中的尉迟恭圆头虎脑,皮肤光泽,黝黑透红,十分喜人,一家欢天喜地。

从幼时起,尉迟恭就十分能吃,身体也壮实。稍长就善解人意,非常懂事,凡是母亲要干的家务事,力所能及,总是抢着干,从不懈怠。就连挑水砍柴也是常事。他还热心助人,谁家有事所需,或同龄的小伙伴需要帮助,总是身体力行,从不推诿。日子一长,他的腼腆为人和勤谨孝顺闻名方圆,街坊邻里更是没有不夸赞的。未及弱冠,锻炼得身强体壮,英气逼人。

听说尉迟恭是一把干活的好手,山那边有一富户人家就派管家请尉迟恭打杂,为生活计尉迟恭告别父母外出谋生。常言“为富不仁”,却说尉迟恭和伙计们拼死拼活地为东家干活,可东家还是鸡蛋里挑骨头,嫌这嫌那尽是毛病,常常指责尉迟恭一个人吃几个人的饭,做营生却不怎的。对东家的尖刻挑剔起始尉迟恭并没有放在心里,只是默默地多干活,耕耙耱、锄耧收割等重活样样干在前面。尤其是有几个身体羸弱的弟兄,为了不让解雇,他不管自己多累,总是常帮不怠。心怀鬼胎的东家还是未到约定期限就狠心地把两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弟兄打发了。为此尉迟恭愤愤不平,找东家说理。压根儿不想惹尉迟恭生气的东家甜言蜜语,笼络尉迟恭好好干,一定不亏待,憨厚朴实的尉迟恭只好作罢。长工们辛勤的汗水迎来了五谷丰登的金秋,看着仓满囤流的粮食,东家喜滋滋的,心里却想如何解雇尉迟恭。怕激怒这条汉子惹出麻烦,于是假惺惺地给伙计们放了假,把尉迟恭留下打里照外。

一日,艳阳高照,天净无风,闷热得厉害。尉迟恭在场上忙得大汗淋漓,东家差人请尉迟恭赴宴。宴席临时设在东家庭院外一处空地上,搭了遮阳棚,铺了新蓆子,旁边有棵老榆树。东家笑嘻嘻地迎候在那里,一见到尉迟恭就说:“后生,辛苦你了,早想请你吃顿饭,今天是个好日子,这里凉快,请上坐。”边说边推让尉迟恭快往里面坐,尉迟恭对东家的盛情,腼腆地谦让了一番,也就不客气地坐到里边正中的位子上。他哪里知道东家设计害他,在他座下是一口黑咕隆咚的枯井,他也根本没有注意到东家红一阵白一阵的脸上渗出的道道冷汗,在东家殷勤地陪同下稳稳当当地坐在正面美食了一顿佳肴。

宴罢,尉迟恭作揖辞谢。好不纳闷的东家赶忙撩起蓆子一看,只见一黑一白两条巨蟒呈十字架在井口上。霎时,晴空一道闪电夹着一声霹雳,魂飞魄散的东家顿时口吐白沫昏死过去。正是:扶身正大,光明磊落诚善谐和神灵佑,存心邪僻,多行不义咎由自取天报应。

尉迟恭擒海马相传很久以前,桑干河源头神头海金龙池有一匹凶悍异常的海马,行踪不定,糟蹋田禾,无人敢惹,奈何不得。在附近做铁匠生意的尉迟恭知道此事后,凭自己过人的膂力,决心擒获海马。一个夜色阑珊的晚上,等候在池畔的尉迟恭忽然见海马腾着浪花从池中游来,躲在岸上一棵柳树后的尉迟恭俟马一上岸,一个箭步跳上马背,双腿紧夹马腹,双手紧拽马鬃,任凭烈马咆哮狂颠,都不能将尉迟恭掀下马背。马见势不妙,急转身想逃回水中。说时迟那时快,尉迟恭紧急中一把抓住一棵柳树,直到柳树被扭成麻花状,海马也未挣脱。精疲力竭的海马只好驯服地由尉迟恭驾驭,经司马泊、马跳庄向平鲁跑来。得此神驹,尉迟恭好不喜欢,骑在马上像驾长风一般。正是这一龙马,随尉迟恭“百战勋名盛,奔驰汗马劳。飞腾逐电光,千年神变化”。

歇马关却说尉迟恭骑着神驹出腊豁口,沿马关河一路奔驰,来到一个小村庄旁,竟不肯前行,尉迟恭看着气喘吁吁的烈马扭头仿佛和他说话一般,于是下马稍息,可不放心,怕马跑了,仍拽着马鬃抱着马脖。说也奇怪,马不怒也不躁,温顺地拱着尉迟恭,好像在说,请主人放心。这时一行大雁从蓝天飞过,自由翱翔的雁鸣回荡在山间,竟使得尉迟恭一阵流连,早已放开了马鬃,然而马却亲昵地站在身旁。困倦已极的尉迟恭抚着马头、梳着马鬃仰天长叹道:“你为我而来,我为你而骄。天缘难逢,天命难违。你快歇歇,让我们相依为命,为这昭昭日月、泱泱蓝天、煌煌厚土建功立业吧!”说罢即躺在一块光洁的大石上酣睡入梦。

说也奇怪,一觉醒来竟见大石上隐隐绰绰有“歇马关”三字。天色不早,赶路自不在话下,而从此在马关河畔却诞生了一个山重水复风景秀丽的歇马关村。

马鞍山尉迟恭骑着神马不觉又是一程,日近中午来到一处形似马鞍的山下,口渴难耐,因山路崎岖就拉着马前行,意在山间能找到一股泉水。走着走着拾到一个马鞍,一试正合适。正欲备鞍,只见爱骥前蹄一刨,一股清泉流出。由于力气很大,在清泉旁的石块上深深地留下一对马蹄印。马鞍山、马蹄沟和由马刨泉演变为黑水沟等地名咸由此而来。

蒜畔沟传说尉迟恭骑马回乡省亲,在蒿林山麓的一个山村看见一个碌碡,兴起鞭落,一片金星,将碌碡破为两半,一半抛入原名破碌碡的黑土嘴,一半落在如今的蒜畔沟。

下井虎头山下的关河畔有上井、中井、下井三个村庄,历来缺水,可有三眼古井久旱不涸,传说是尉迟恭当年选址帮助筑成的。

晾马沟太宗神武削群雄,摧陷当年首属公。自是虎臣清海内,岂真龙马出池中。辞婚不夺糟糠志,喋血总成社稷功。金辇如山何足动,却教假此拜英风(清·聂明楷《题鄂国公祠》)。尉迟恭自高阳从军,到安邦李唐,雁塞征战,逐鹿晋阳,每北出长城攘虏靖疆,总要陈兵边墙,在故乡的土地上飨军晾马,十里联营,先声夺人。北虏往往望风披靡,惮于交锋而逃。平鲁现演变为马亮沟的古屯军地名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