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66

第66章 李林烈士陵园

碧血染桑干,浩气贯洪涛。涉足陵园精义多,一草一木总关情。以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命名的烈士陵园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陵园青史丰碑,郁郁苍松翠柏掩映,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凭吊先烈、瞻仰烈士业绩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被山西省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李林烈士陵园为革命红色旅游区。

李林烈士陵园旧址位于井坪镇陵园路北,始建于1964年,初为烈士公墓。正门类似牌楼形状,三开门青砖建筑,中门高大,上呈三角形状,上浮雕红五星和“烈士公墓”四个大字,两侧门上额浮雕“浩气长存、永垂不朽”。后逐年修葺,竣工于1967年。1985年、1992年陵园经扩建和增修,总占地面积10930平方米。该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及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的,目前为“山西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文明风景旅游区”。

陵园坐北朝南,改建后的耸宫殿式门楼的琉璃飞檐下悬挂草书:“李林烈士陵园”。大门前左右两侧为高2米的汉白玉石狮。进入大门是二重台阶,拾阶而上是李林烈士塑像,塑像高2.25米、长2.6米、宽1米,李林骑在腾空而起的马背上,一手挽缰,一手提枪,双目远视,英姿飒爽,再现了当年为民族解放事业横刀立马、骁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塑像后为广场,广场中央高台上矗立着烈士纪念碑。碑高17.5米,平面正方形砖石结构,白瓷砖镶面,碑身正面雕刻着毛泽东主席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碑背面阴刻“死难烈士万岁”和纪念碑文。碑座四面为汉白玉浮雕,周围砌以栏墙,整个塔碑高大庄严,直插云霄。

巍巍长城鉴英烈,郁郁青松慰忠魂。皇皇厚土涵热血,昭昭日月映史册。纪念碑后为白色半圆球形李林墓,墓后是地下砖墓室,存有李林及平鲁张崖沟惨案中牺牲的36名烈士遗骨,墓东边是张崖沟惨案、白辛庄惨案中牺牲的烈士和雁北妇救会领导人李桂芳烈士的纪念碑园;西边是雁北模范敌伪工作者王宝烈士和蒙蔚烈士的纪念碑园。

广场东是烈士英名纪念室,室内正中是一幅巨型青铜浮雕,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120师在长城内外浴血抗战的历史场景。展墙上书写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1368名烈士的英名。

雁北的模范敌伪工作者王宝

王宝同志是平鲁大破石村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他从小头脑聪慧,酷爱学习,但因家庭生活贫困,小学毕业后就从事了放牧和到小煤窑背炭的活计,后来,当过几年小学教员。

“七·七”事变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受抗日思想宣传的影响,毅然走出家门,参加了平鲁县的动委员,并由警备六团民运科长王道海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区长。他扎根群众,宣传抗日,很快就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1938年秋,平鲁城被日寇二次侵占后,我党政机关转移到了本县西北山区。王宝同志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仍继续坚持在平鲁城附近活动。他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因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很快便组织起一支近百人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来改编到一二〇师六支队步二营的四连,王宝同志调任区委书记、县委委员。1940年下半年,我党在坚持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同时,开始注意敌占区的隐蔽斗争、合法斗争和内线工作。这时,党派王宝同志深入到平鲁城、井坪镇和朔县一带的敌占区做敌伪工作。

王宝同志对这一工作是很胜任的。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王宝胆大心细。胆大,敢于经常化装进平鲁城,到敌人的炮楼(在北固山)和日伪军谈判;细心,他往往是前半夜在此村休息,后半夜到另一村休息。1940年,有一次地县部分领导干部和妇救会干部在平鲁县张崖沟村开会到深夜,散会后,不少同志改变了原来当夜离开张崖沟的计划,便住下了。而王宝同志却认为,此次聚会目标很大易受敌围。他坚持提议地县主要领导干部到其他邻近村过夜。在王宝同志的执意坚持下,大部分领导星夜摸黑离开了张崖沟村。不料就在这夜的凌晨,张崖沟村被日伪军包围,发生了震惊雁北的张崖沟惨案,地区妇救会主任李桂芳等11名妇女干部和六支队6名伤病员不幸遇难。

王宝同志在工作中,不仅注重调查敌情,而且还很注重熟悉他活动地区的地理环境。每个村庄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条出路,有什么山沟,每道山沟互相联通的情况等都了如指掌。有几次他被敌人跟踪追击,相距仅有百米左右,可一拐弯,竟连他的影子也不见了。敌人虽然把他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捕捉他,但都失败了。

1941年,日伪军向我根据地频繁“扫荡”,雁北对敌斗争的形势在恶化。这时,被任命为平鲁县敌工部长的王宝同志,奉命化装进平鲁城,做伪军的策反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与伪军中的一个小队长直接进行了面谈。并于5月9日深夜将伪军这个小队的十多人拉出平鲁城,带出机枪一挺,步枪15支,短枪一支,子弹两骡驮。这是雁北处于困难时期,争取敌伪工作取得的一个可喜成果。

1942年6、7月,雁北形势更加严峻。我先后放弃了右南、山朔根据地,六支队、游击队和我党政机关转移至朔平西山、偏关一带。专管敌工工作的王宝同志,奉五分区司令部的命令,带领一个武工队重返洪涛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王宝同志兼任武工队政委。8月5日,当部队行至平鲁县大泉沟一带,隐藏在我武工队内的敌人奸细李占功及其把兄弟赵国降、高天恒、王结巴(绰号)等六七人与我步二营原一排长勾结,突然发动武装叛乱。把王宝同志杀害在桃花山庄后逃走。新中国成立后,王宝的爱人及其子女查找到了李占功的下落后即向人民政府提出控告,我万全县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将李占功逮捕,并处以极刑。

王宝同志牺牲后不久,10月24日《抗战日报》以“雁北的模范敌伪工作者”为题发表了悼念文章。文章指出:王宝同志能深入下层,真正了解群众的情感和需要,常常能给群众解决具体问题……王宝同志是群众的领袖,也是群众的朋友。

王宝同志尽管理论水平不高,但他有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赤诚之心,他对党的领导一直是很尊重的。对执行党的决定和政策是坚决、严肃的。他在复杂的敌区工作有好几年,但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和违反政策的事。他亲手经管过不知多少银圆、鸦片、布匹、毛毯、货物、香烟等物资,从没有私自占用过一点。如遇我急需各种药品或其它物资,而游击区又没有时,王宝总要通过各种渠道,从敌区把所需的东西弄到手。1940年的一天,王宝同志刚刚回到隐蔽在陶小峰村北的雀儿山家,接连收到七八封鸡毛信。其中有一封信,是用从窗户上撕下来的纸写的,只有半个掌心那么大,叠成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王宝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王宝,我连写信的纸都没有了,请快点想法办。陈云凯。”还有一次,六支队骑兵营连指导员赵存信同志因带兵发生严重失误,司令部首长准备将其“正法”。王宝同志便以他个人的威望,把赵存信保下来,使老赵能够继续工作多年。

王宝同志对工作对同志是如此热心认真,而对自己则严于要求。他经常穿着一套粗布便衣,戴上顶毡帽。他家里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同志们看了都很不忍心,于是,1941年过春节时,一位长征过来的女同志陈云,托人给王宝家送来一只母鸡,其妻蒙青山舍不得杀,便把母鸡养起来生蛋,作慰问同志们的食品。

王宝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我党一位优秀的敌伪工作者。他的牺牲,是党的损失,人民的损失。60多年过去了,王宝同志对敌斗争的光辉事迹仍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踏着他的脚印不断前进!

赤心持正义洒血献人民——弃医从戎的抗日民主志士蒙蔚

蒙蔚1928年出生于平鲁县陶小峰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其父蒙生连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夏天靠种几亩薄田,冬天靠下窑掏炭维持家中的生活。

蒙蔚从小性聪敏,善言辞,敢于作事,乐于施舍。20岁,跟乱道沟村(现平鲁区朝阳湾村)王全仁学医,深得王老先生器重。几年内,各种针灸、医法无所不会,在当地享有盛名,人称“人畜良医”。

蒙蔚对于封建迷信从来认为是一种骗人的把戏。一次,他的小女儿病了,妻子张氏几次到庙中烧香许愿,结果死了。蒙蔚得知其事,大骂妻子,一气将庙中所有的陈设打了个粉碎。又一次,蒙蔚见女儿青山缠脚,非常气愤,把一堆缠脚布撕了个粉碎。并教育女儿说:“你缠住了脚,坏人来了看你往哪里跑?”一席话说得女儿再也不缠脚了。

民国十六年,朔县地方绅士李尚仁为阎锡山招兵,得知蒙蔚医术高明,特聘为军医。蒙蔚随军到了太原,一年后又到北京,因和欺凌士兵的旧军官不和,不久便辞职归乡,开了医药辅,经常徒步大同、内蒙古一带行医。他识文懂礼,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常常利用行医之便,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在广大劳动人民中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的丑恶行径……在这一带很有威望。人们每遇到什么事常求他出主意,被称为有智谋的先生。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逐渐踏向华北、绥远、大同一带。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蒙蔚发誓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他支持大儿子蒙养正担任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村长,又送二儿子蒙亦民参加了宋支队。并且全力支持他的女婿王宝闹革命,将出嫁多年的女儿及外孙从平鲁城附近的大破石村接到他家养活起来。他还经常告诫家人及亲朋们:“亡国奴不如丧家狗,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1937年冬,日寇入侵平鲁后,他毅然放弃了行医,变卖部分家业,通过不断的宣传,动员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和女婿王宝各自组织起了一支近百人的抗日游击队,经常活动于平鲁的东北、右玉南山和山阴西山一带。这支部队在他的带领下,打豪强,阻日寇,从国民党的散兵和土匪手中夺取武器装备自己,积极为警备六团、宋支队带路传送情报,配合八路军作战。并在自己的家里成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点,经常同我地方党的负责人凤城等同志取得联系,开展工作,成为平鲁县早期的抗日骨干。

1938年春,一二〇师独立六支队在雁北组建后,他和女婿王宝的游击队主动加入了六支队,分别被编入二营的五连和四连,他被任命为六支队的副官兼五连连长,随军转战于雁北的平鲁、山阴、右玉等地。据刘华香回忆:“他当时在雁北武装部队中是最老的留着胡子的连长,尽管他骑马行军,可是每次打仗,他总挺身在前,英勇战斗。”他是一位冲锋在前的军事指挥员。

1939年,在一次扫荡中,敌人将他家的所有东西烧了个精光,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蒙蔚的抗日决心,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对敌人的仇恨。

1940年4月26日,在第九次反围剿中,担任突围任务的蒙蔚为了保护特委、行署、各群众团体的安全转移,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不幸在战斗中左额负了重伤。在家养伤三个月,病未痊愈,立即重返前线。同年9月16日(阴历8月15),蒙蔚随部队从乱道沟转移到榆岭村,由于叛徒告密,次日黎明,被敌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终年58岁。

蒙蔚同志牺牲后,广大军民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遗体运回故乡时,送行的人们络绎不绝,泪洒如雨。地县党政军负责同志数次到烈士家中慰问,并将其家属子女安全转移到抗日根据地。

张崖沟惨案

1940年3月,日本侵略者从左云、右玉、平鲁、井坪、朔县、岱岳出兵六路共2000余人向我晋绥雁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第八次围剿。

当时,雁北妇救会集中区、县妇救会干部,在平鲁县吴辛寨召开全区妇救会工作会议,六支队教导员田祥瑞等部分伤病员也住在那里养伤。地委和专署非常关心这里开会的妇女干部,李登瀛、屈建、李林等领导都给他们从各地写信,告诉敌人出发后的行踪,让我们组织转移,或者分散隐蔽。

得知敌人出发的消息后,五区区长戎存亲自赶到张崖沟村找到雁北区妇救会秘书李桂芳同志及养伤的田祥瑞商量。李桂芳觉得这次会议是全雁北地区第一次大型妇救工作会议,既要组织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又要研究布置全区今后的工作,怕分散后一时集中不起来影响工作,并根据她们以往几次在煤窑下面躲过敌人围剿的经验,主张下煤窑隐蔽。于是,李桂芳秘书和田祥瑞教导员一起,组织参加会议的张桂兰、武云英、邢培兰、何秀兰、穆秀花、张华、曾洪文、孟有清、宣翠英、曹柯,薛忠(薛翠连)等妇女干部和伤病员于15日凌晨,转移到张崖沟村南梁的煤窑里,蹬着木板跨过积水进到第二巷内。

当天早晨,一股从山阴县黑龙池村方向窜来的日伪军进入张崖沟,搜查了半天没有发现什么,便向抢风岭方向进犯。出村后,由于汉奸告密,敌人折返回来,直扑他们隐蔽的煤窑口,抓了煤窑上看门的黄科会,让他下到窑里把里面的人喊出来。黄下去后就掉在积水里淹死了。敌人不敢下窑,只好在外面咋呼。我干部、战士怀着对革命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对敌人的切齿仇恨坚决不投降,宁死不当俘虏。于是惨无人道的日寇便向窑内放毒瓦斯,毒气很快窜入窑内。由于她们既无防毒的设备,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全部中毒。敌人离开张崖沟,当地老百姓立即赶去,把他们营救上来。当时,20多名同志都已昏迷,虽然采取灌绿豆汤等多种方法救,但除曹柯、薛忠(薛翠连)等少数同志脱险外,其余11名妇女干部和6名伤病员、一名群众全部遇难,连同被淹死的黄科会,共牺牲了18人。

李桂芳等18名英烈遇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根据地,广大军民无不悲痛。晋西北妇联全体同志发表文章,悼念死难烈士。3月31日,晋绥边特委、十一专署及群众团体和附近各村抗日群众在张崖沟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雁北党政军负责人及各县代表赵仲池、郑林、屈健、李登瀛、柏玉生、姜胜、刘华香、石磊、冯凯、王焕光、侯朴、刘明、戎存仁等参加追悼会并讲话。

会后,把烈士安葬在张崖沟村东坡上。

女英雄李桂芳

李桂芳,1918年出生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村。少时家境十分贫寒,幼失母爱,生活苦上加苦。1936年2月,她刚刚18岁,便投身革命,最初在瓦窑堡城内做妇女工作。3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与当时在中央党校工作的李登瀛同志结婚。7月,由于红军东征回师和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她离开了瓦窑堡,服从组织安排,被分配到驻陕西省志丹县的中央党校消费合作社工作,后经选拔进入党校普通班学习。9月,党校因吃粮问题发生困难,中央决定搬迁定边县,她便随校迁往。

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由于形势的恶化,中央再次决定党校迁返延安,李桂芳又同党校一起从定边县搬回延安乔儿沟。1937年4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达成协议,因当时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抽调一些干部到“神府特区”(即神木、府谷、佳县接壤部分的一小块苏区)工作,她丈夫原籍是神木人,所以他们都被抽调到了神府。开始,她在万户峪镇(统战区)高小做统战工作,后又调到一个区上做妇女工作,担任妇女主任。

1938年7月,桂芳从神府调回延安。不久,志愿报名参加了由李井泉同志率领的开辟绥远青山工作的工作团。当工作团到达绥远凉城县营盘梁时,遭到日寇和伪蒙军的大举进攻。李桂芳同4名女游击队员,携带3支步枪,1支猎枪,经过一整夜的激烈战斗,冲破敌人重围,安全转移到山西省左云县吴家窑村。由于作战疲劳过度,有些同志病体难撑,不能随工作团继续前进,她和部分战友只好留在中共晋绥边特委(雁北地委前身)休养待命。约月余后接受地方安排,担任左右凉县妇救会秘书(主任),经常活动在左右凉县,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有一次,敌人袭击厂汉营区,正在这里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的李桂芳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指挥游击队把烧杀厂汉营二蛮子沟村的敌人赶跑后,立即组织力量,从熊熊燃烧的房屋中,救出十多个老人和孩子。此后,她每到这里,孩子们都亲切呼唤:“李姨姨回来了!”群众把她当成救命恩人,争相拉她回家作客。后来,她领导的游击队已经发展成为80多人的凉和清县游击大队,她正式担任大队长。

1939年春,李桂芳调任晋绥边地区妇救会秘书,后又调雁北妇联工作。1940年3月,日本侵略者从左云、右玉、平鲁、井坪、朔县、岱岳调集2000余兵力,六路出动向晋绥边地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第八次围剿。当时,雁北妇救会正集中县、区妇救会干部,在右山怀县张崖沟村召开全区妇女工作会议。

得知敌人进犯的消息后,地委和专署领导十分关心参加会议的妇联干部的安全,要求他们赶快组织转移或者分散隐蔽。李桂芳考虑到这次会议是全区第一次大型妇女工作会议,既要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又要研究布置今后的工作,担心分散后一时集中不起来,影响工作。根据以往几次在煤窑下面躲过敌人围剿的经验,主张下煤窑隐蔽。五日凌晨,李桂芳指挥全体妇女干部转移到张崖沟底的煤窑里。当天早上,一股日伪军闯进张崖沟村,反复搜查一无所获,正准备灰溜溜地撤退时,由于汉奸告密,直扑隐蔽的煤窑口,惨无人道地向窑内施放了毒瓦斯,致使李桂芳等11名妇女干部中毒遇难。

为了悼念死难烈士,3月11日,五分区、十一专署、群众团体及附近各村抗日群众,在张崖沟村举行了隆重的人民军队追悼大会,晋绥边地区党政军负责人及各县代表到会致哀。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村东的大坡上,并将张崖沟改为烈士沟,以示永远纪念。

白家辛庄惨案

1941年秋,在日军的不断围攻与封锁下,根据地开始进入空前的困难时期。9月底,五地委、五专署、群众团体等机关及妇女训练班,从右南一带转移到了平鲁西山,和平鲁县政府、群团机关及警卫部队共300余人,集中住到了白家辛庄村。

地委、专署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到下水头参加五分区召开的第二次高干会,在白家辛庄村各机关的工作便由地委秘书高明等人负责。而高明将地委领导的再三嘱咐抛之脑后,机关在这里住了四五天还没有转移的动向。地委机要秘书孟允中及各部门领导纷纷要求转移,但高明置若罔闻。直到10月5日(农历8月15)下午,高明还让大家排演节目,要“欢度佳节”。把韩彦如同志编写的《反扫荡》小剧让孟允中、新民等同志排练,准备晚上演出。正好右玉县十一连一排30余人,到后方领棉衣返回,也住到白家辛庄村。就在我方300余人按高明等人的错误主张准备欢度佳节的时候,日伪密探张德华等人探听到了这一情报,向伪警备股的张丙南作了报告。张丙南把这一情报写成材料,由翻译官张国顺报告了日寇。

日寇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集中了平鲁城内的警备队、警察共300余日伪军,连夜向白家辛庄进发。

晚上10点左右,驻白家辛庄的地、县机关干部、战士和本村群众集中在庙院里,开始演出节目,当时派了一名战士到通往平鲁城的路上警戒。不料这名战士被前来的日寇俘获,为了保全性命,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全部招供了我党、政、军、群团的情况,并为敌人带路。敌人分路包围了村庄。

半夜时分,包围村庄的敌人被我哨兵发现,马上开枪报警。顿时,白家辛庄四周枪声大作,机枪、步枪、手榴弹响成一片。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开始了!

已经入睡的我干部、战士和群众,被激烈的枪声从梦中惊醒。由于大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地委、专署主要领导不在,机关单位很多,没有统一指挥,听到枪声,便全冲到街上,和群众混到了一起,整个村庄人声嘈嘈,十分混乱。平鲁县公安局长时芒、山朔县委组织部长王一平等同志在指挥群众突围中倒在敌人的枪弹下。

驻在村西的右玉县十一连一排,听到枪声后,指导员毛润生(湖南人)和连长梁祥,两人一齐冲到了院里,全排战士已自动集合。连长梁祥立即下达战斗命令:“跑步,占领文庙!”随即,与指导员身先士卒,向村中的文庙冲去,想控制这个制高点,掩护地县机关的同志们和群众突围。不料,部队刚到文庙附近,上面即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打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排长张石成同志中弹牺牲。部队只好撤回村里,重新选择突破口。经过观察发现:东南方向山头上的敌人火力较弱。梁祥同志又命令部队向东南山头发起猛烈冲锋。由于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许多战士在冲锋中中弹倒下,指导员毛润生同志也不幸牺牲。

驻在村中间和东部的地、县机关干部、地委训练班妇女同志,冲出院子后,和群众一起顺着村前的一条大沟跑下去。哪知道刚下沟还没有来得及辨别方向,就被密集的枪声所包围。原来敌人早已在沟沿上架了机枪,设下陷井。干部、群众一下沟,就居高临下,交叉扫射。许多优秀干部和无辜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更为残忍的就是,冲进沟里的妇女同志负伤后,毫无人性的日寇军官,竟对他们进行了强奸,奸污后又下毒手……

血腥的屠杀一直持续到16日(农历八月十六)上午10点多钟。正在东水洼休整的我六支队步二营听到消息后,干部战士心急如焚,急行军跑步15里赶到白家辛庄村。没有来得及侦察敌情、观察地形,便由两个连掩护,一个连扑向敌人,投入战斗。

这时,敌人正得意忘形,大模大样地“打扫战场”,被突如其来的枪弹打得晕头转向,赶紧向村里龟缩。看到一个个惨死的战友和群众,我干部、战士眼睛都红了,恨不得将敌人全活剥生吞。他们尾追进村,愤怒的枪口射出复仇的子弹。但敌人依据有利地形,又组织了反攻,我一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担任掩护的两个连也投入了战斗,将冲入村里的大部同志接出来。然后重新组织力量,占据有利地形,向敌进行了猛烈的进攻。下午3点多,敌人拖着20余具日伪兵尸体,撤回了平鲁城。

敌人撤去后,地县干部和步二营的同志纷纷返回白家辛庄,救护负伤的同志。正在下水头开会的地县领导李登瀛、屈健等同志也闻讯赶来。看着目不忍睹的惨景,大家泣不成声。

10月9日,地县机关干部、战士和当地群众八百800余人为殉难的130多名干部、战士及群众召开了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