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28

第28章 明海湖长城与大河古堡

站在明海湖东山梁上向西眺望,湖区西侧的镇楼山上边墩肃立,一条黄龙由南向北逶迤而过,越过大新窑旧村后一直向北,然后跨过汤溪河水口顺坡而上,于大水口堡西北方东折,经九墩沟村东北过蒋家坪向右玉延伸而去。重峦叠嶂中的水口要塞内的大河堡,山村水郭,柳暗花明,河滩溪畔,良田沃畴,平野成畦;口外十七坡,一衣带水,一墙之隔,鸡犬相闻,桑麻互答,姻亲连襟,融融其乐。

明海湖景区内明长城长达5公里,将整个景区同大水口堡一起环绕拱抱,形成了湖光与山色掩映,古堡和长城互挽的独特景观。

蓝天碧水相间的明长城从明海湖迤南2公里的八墩村蜿蜒向北,一道古老的黄色土墙横亘在景区西侧500米处的山梁上。该段长城保存较好,一座座骑墙大边墩台高峻兀立,墙体连绵不断,均存高在7米左右。春天,鲜亮的绿树将其衬托,其身姿苍黄如龙,分外醒目;秋天,树叶泛黄,一片浩瀚而绚丽的金黄将明长城烘托得分外古朴、凝重和壮观。

大河堡雄踞在明海湖迤北2公里东的界岭山上,在通往古堡的山坡上,建有财神庙、奶奶庙、河神庙,曾是旧时赶集庙会场所,因此亦称大庙坡。站在大庙坡上遥望古堡,历经沧桑,断垣残墙仍见昔日壁垒整肃,严阵锁疆的气势。山下是明亮如带的汤溪河和晶莹如镜的鱼塘,汤溪河与九墩沟水系于大河堡前汇合后西折,过长城隘口,经猪毛草村一路西去,汇入内蒙清水河。水口地处南北两山相夹的峡谷地带,自然形成口隘,塞一口而壅百川,历为交通要道。遇山洪暴溢,惊涛拍岸,数日洪泛,商旅不行。旧时曾于水口石券关楼,下筑水洞,上设便道。后渐弛圮废。

大水口古堡建于明朝崇祯十三年,傍河依山筑堡于界岭高地上,堡与长城对峙呼应,控制着水口要隘。时堡墙全为砖包,高达三丈五尺,周长一里60步,开南门,门外又筑关城,内设操守统领旗军340余名。400年前这里长城高厚完备,墩台森严,壁垒、烽火台、瞭望墩密布,为军事戍守要地。堡前的大水口,明时蒙古军大举入侵常从此入。嘉靖和万历年间该段长城为平鲁卫辖守。崇祯年间,蒙古察汗部落和东北辽宁清军勾结,沿大同西北长城防线不断攻扰,告急狼烟,昼夜不断。为扼守水口要隘,巩固此段长城的防卫作用,抢修了大水口堡,并接管原平鲁城分边长城20里。堡城高高踞于山梁,视野开阔,堡内常设驻军,披坚执锐,控制着水口要隘和南北长达20里边墙的戍守防卫。抗日战争中,1940年6月27日,日本侵略军驻平鲁黑木警备大队趁庙会赶集,制造了大庙坡惨案。现堡内居民全部搬迁到沟底汤溪河东岸。孤独的古堡在落日余晖中透着凝重、苍凉与古老的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