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02

第2章 尉迟故里上无忌

上无忌巍峨的管涔山脉延伸在晋西北平鲁境内的蒿林山,灌木丛生,农田挂坡,群峰耸翠,气势磅礴。莽莽苍苍的山体任凭远瞰近察,仿佛一只腾起的雄狮,威风凛凛。就在这呼一山而应万壑的山脚下,四面青黛合围中,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古名上无忌,今称上木角。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当地廪生支儒林敬献“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碑楼记和尉迟祖族碑考,加之当地千百年来代代相沿的传说佐证,上木角当是尉迟恭诞生的故里。

为什么叫上木角,村名演变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尉迟恭还未从军前,随舅父在马邑一带做铁匠生意,打兵器,挂马掌,在时称金龙池的神头海力擒海马后,爱不释缰,经常骑马回故乡探亲。每每途经离上无忌仅5里路的下无忌村时,因是外祖父家居的娘舅村,所以总要下马徒步,以示虔敬。久而久之,又因尉迟恭力大过人,擒海马神勇绝伦,虽还没有显赫功名,但已忠孝谨行,诚信示人,人们就将下无忌改为下马街了,后来由谐音演变为如今的下木角。上无忌亦在尉迟恭拜将致仕后,逐渐演变为上木角。

又说上无忌村名是尉迟恭拜将后回乡探亲,邻里亲戚对故里出了这么一位爵位显赫的英雄,都想仰仗其功名,把石碣山沟的村名改一下,于是请尉迟恭给起个名。对乡亲们的盛情尉迟恭也没有推辞,念及自己以忠勇武功为开创大唐盛世所作出的贡献,确实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名流所不能比的,豪迈自信地随口说,就叫“上无忌”吧。不言而喻,我这样的勋臣在无忌之上。

又说尉迟故里自从敬德出了名,虎将生威,泽被村乡,族邻荣耀生辉,妇孺言行豪放不羁,无所讳忌,村名因此取“无忌”。与附近另一村亲缘故旧关系密切,于是就有了上、下无忌两个村名。

上木角地处大山腹地,典型的晋西北农村风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村落石街巷、石围墙、石板路、石碾磨、石劵窑,古朴中透着沧桑,原始里尽显自然。桑麻南亩,院织春光;红杏出墙,四邻闻香;鸡鸣狗犬,空谷传响;林翳剪日,阑夜幽芳;狐兔栖梦,百灵合唱;田园静谧,牛羊肥壮;民恬物熙,和谐安康;身临则道通天地,怀古而思接风云;四时佳兴,天宝物华。绕过前村,行一里余,在近山的断崖处是当年尉迟恭的诞生地,依山傍崖修筑的庭院遗址虽早已在风吹雨打中圮毁,葳蕤的芳草中残存的居家痕迹,仍旧向人们昭告着这里不平凡的往昔。一代又一代,门神故里的人们把这里视为一块神圣的福地,把崇祀的香火祭向遥远的天堂,表达着对尉迟恭无限敬仰和崇拜。

尉迟坟上木角村西北一里的地方,有一块山环沟绕的矩形平地,称尉迟坟,是尉迟恭祖茔,旧有碑仆地,记载了尉迟家族由鲜卑游牧部落迁移定居上无忌的史实。该地土质肥沃,背风向阳,水分涵养充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分十雨,岁盈丰稔。坟畔白杨挺立,沙棘成林,灌木茂密,和周围山地原生态自然环境构成一种独特的小气候,怡人养性。身临其境,静观自得。春云夏雨,情牵思动皆成美景。冬雪秋风,落霞飞鸿造化天成。在此会体验到比其它名胜风景旅游更为愉快的精神享受。尤其是在夏秋游览寻访,尉迟坟周围鲜花烂漫,各类农作物滴翠绽红,赤橙黄绿,大地丰收,就像天然的花园一样。设身处地,无论是对研究早在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孝文帝延兴时期革故鼎新的社会变革,汉民族大力提倡汉文化,包括把鲜卑游牧部族的姓名都改为简约的汉姓的史实,还是追思改姓后的鲜卑后裔尉迟恭对李唐王朝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还是以人物为主线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都获益匪浅。尉迟坟可以说是见证马背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相融合的一块丰碑。

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牌碑刻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青石质,笏首,高2.31米,宽0.75米,厚0.18米。碑正文镌刻“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10字,20公分见方,魏碑体行楷,笔力遒劲洒脱自然,结字布局严谨,为平鲁现存古代石刻书法珍品。该碑原立于上木角尉迟恭遗址,并建有瑰丽漂亮的碑楼。相传当地廪生支儒林为尉迟恭外戚,获取功名后为旌表先贤尉迟恭于国于家的不朽历史性功德,举善刻石建楼,供人祭祀瞻仰。“文革”中石碑在破四旧中被乡人运回下木角乡政府得以保存,成为研究尉迟恭以及门神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