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12

第12章 古城焕彩

井坪古城改造在平鲁城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单一标志着城镇人居质量、生活环境和空间的有效改善利用,更主要是传统文化理念适应时代要求的更新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贴近民生,以人为本的重大时代变革。以井坪旧城改造为龙头的“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揭开了平鲁统筹城乡,市域城镇化建设辉煌一页,谱写了塞上明珠井坪的绚丽篇章。

井坪古城改造一期工程规划经2006年12月22日区人大审议通过,区委、区政府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塞北明珠城市为目标,提出“改造旧城、完善南坪、发展北坪、连通三大片,打造靓丽景观,建设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总体思路,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定位于以生态、健康、人文为主题构思,创造舒适、文明、优美的居住社区,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环境,塑造优雅生态环境,彰显区域优势和文化内涵,体现塞北传统居住特色和现代人居时尚风格相结合的特点,实现通畅便捷的道路交通,建立完善、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配套体系为规划目标,以“体现特色,传承历史,塑造标志性景观”为总体构思,对井坪223公顷建设用地资源,进行了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生态绿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规划,形成了“一环、一园、一带、两轴、三片、三中心”的方案,体现了生态与人居、景观与休闲、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三个层面的相互结合,旧城自然资源与新型城市风貌结合,延续了古城和城墙的总体格局,多层次景观要素融合,突出了地域特点,传承了井坪的历史文化。

一环环现有的古城墙设置绿化带。作为旧城改造的亮点景观工程,主要有古城墙保护,宽20米环城墙绿化带、休闲广场、民俗馆、景观小区、亮化工程、烽火台观光景点、城墙砖砌保护和北城门瓮城复建。民俗馆为晋北特有的八海石券窑洞建筑,门窗为传统的仿古式木制工艺品,古色古香,地域特点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展览和古老的城墙华朴互见,相得益彰。

一园胜利路两侧建城市公园。结合现有自然地形,形成城市绿化生态公园。

一带溪泉河景观带。沿河两岸欧式小楼林立,旺铺琳琅,歌榭亭台,小桥流水,塞上秦淮,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东西横穿井坪的溪泉河南为新城区,河北为老城区,沿河人口商铺密集,过去垃圾污水壅塞,脏乱不堪。为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政府把溪泉河治理纳入旧城改造总体规划。改造后的水街总长度为1972米,总投资1900万元。河道实行排污排洪和景观蓄水分流,建地下箱涵4000米,橡胶坝两座,水街为井坪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靓丽景观。

两轴胜利路、建设路两条商业街为轴。胜利路、建设路是连接南坪新城、旧城和北坪新区的主干道,年久失修,路面狭窄。明珠街东西分别相接。旧城改造三条路统一改建,街景绿化、亮化,休闲设施、城市雕塑、沿街商业旺铺设计与城墙景观、溪泉河水街相互辉映,形成贯通井坪南北,连接旧城东西的交通枢纽,充满现代城市活力的格局,使井坪城市建设更趋科学合理,更富有蓬勃发展的张力。

三片为三个居民小区。分别是胜利路以西,胜利路与建设路之间,建设路以东的高标准居民区。

三中心为胜利西区、旧城区、建设东区三个社区中心。分别在三个小区内设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商业网点、步行街。工程竣工后,形成城在绿中,绿在水中,绿抱山城的生态园林景观,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功能齐全的商住小区,形成新城旧城功能互补,基础实施配套齐全的人流、物流中心。

旧城改造工程从2006年8月开始,计划5年完成,总投资15亿。改造原则是“先道路、后腹地,先配套、后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形式渐次推进。政府建设主干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绿化等工程设施。其它建筑及配套设施由开发商按照规定方案建设。

政府实行“以旧换新”和“货币补偿”的办法。北拓新城以北坪小区建设为标志,占地531亩,建住宅楼52栋,1946套,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商业铺面建筑3万平方米,总投资2.43亿元。2008年4月动工,2009年10月已竣工。小区紧邻大梁水库,环境幽雅,设施功能完备,是最宜居的现代化小区。在这里既能感受家居港湾的温馨幸福,又能感受水的自然韵味,让闲逸舒适的生活品质更完美,和谐尊荣、憩息的感觉更加纯粹。

今日井坪旧貌换新颜。馨苑、晨苑、绣苑、易苑、勤苑、紫河花园、紫河佳园南山1号、富成花园等居民小区,沿街崭新的商铺和胜利路、建设路、明珠路、菜园街、博学街,城墙景观带、溪泉河水街、北坪小区、东坪小区等靓丽的新建筑,为古城井坪锦上添花,公园、广场、步行街、城市雕塑、恢复的南北楼,把井坪烘托得熠熠生辉,吸引着成千上万中外人士前来投资兴业。

井坪古城改造二期工程着眼“边塞旅游看平鲁”的主题,本着尊重历史,彰显尉迟文化,传承几千年来优秀民俗传统,突出古城边塞重镇品位,着力提升平鲁旅游新理念,把井坪建设成富有边塞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区。古城建设在旧址占地600亩的范围内,以宏伟的八卦布局,仿古城砖包城墙,恢复北城瓮城、九龙壁、灯山阁、真武庙、释王庙等古建筑,城郭建角楼,在全城中心位置创建尉迟恭祠堂和参将署。

井坪历来为雁门门户,1468年建城伊始即因其扼山西太原镇内边南路和山西大同镇外边西路之险,雄踞边塞,先后设营、设所、设路,驻守御千总、指挥同知、参将。明万历四年(1576年)参将署设井坪,曾辖井坪、朔州、马邑、山阴、怀仁、应州六城和西安、灭虎、乃河、将军会四堡以及老营援兵营,帷幛连营,旌动边城,号令三军,称“雄城天险”。历史战争把井坪推上了边塞军事重镇的位置,同时也积淀了这一方水土特有的边塞军事文化,为山西黄金旅游线形成“南平遥,北平鲁”相呼应的格局,从时间、空间和历史人文诸方面创造了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