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告诉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1228200000020

第20章 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

牛顿从小在乡村长大,他宁愿自己看书,不喜欢学校,上学的任务似乎就是为了等待放学。他不交朋友,经常独自冥想,有时像个顽固的老人,有时又像个呆呆的稻草人,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校长从他许多精巧的发明看出他是个深思专一的可造之材,常用激将法督促他。满18岁后的一天,他凭校长的推荐去剑桥大学读书。

剑桥大学的组成单位是学院。13世纪末,首先成立了彼得哈大学院,以后每一个世纪增加4个学院,到牛顿入学时共有16个学院。牛顿的家境贫寒,舅父替他选了个有工读生制度的“三一学院”当工读生。

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来到剑桥。剑桥大学的校园繁花遍地,绿草如茵,各具特色的建筑物隐约于参天大树之间。

三一学院的大门上是英王亨利八世的雕像,他创立了英国国教,也是这个学院的创办人。牛顿意识到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了。

牛顿走进院门,就和一位身材魁梧的红袍绅士差点相撞。

牛顿吃了一惊,言语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你是新生?”

“是的。”

“是艾萨克·牛顿先生吗?”

“是的……”

绅士在黑色方帽下,温和地笑着,大方地伸出右手:“真巧,我是艾萨克·巴罗。”

“啊,您好。”牛顿满口乡音地回答,若有所悟地抬头。

因为这人就是舅父介绍的巴罗教授。牛顿从口袋里拿出舅父的信。

“呵,我已经接到他的信,不然不会知道你的名字。”

教授想缓和一下青年的紧张情绪,神态尽量随和。牛顿却因初次见到大学教授,感到一种压迫,愈来愈拘束。教授打开信,匆匆地看了一眼,放进口袋。

“到我房间里去吧。”

教授在走廊里缓步前行,牛顿迷迷糊糊地跟着走。等到稍微恢复正常时,已经在教授的房间里了。牛顿丝毫不知道,眼前的这位31岁的教授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一流学者,以创立在曲线上做切线的方法而著名。

“随便坐,别拘束。”

牛顿的动作显得很生硬,好不容易在椅子上坐下了。

“现在我就按入学的惯例询问了。艾萨克·牛顿先生,你是志愿入学吗?”

“是的。”

“好!那我就允许你入学。”

牛顿如释重负,放下了心。

“牛顿先生,你现在已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了。我是教授,我们就以师生的身份来谈谈吧。”

牛顿不知谈什么好,感到很不自在。

“你对学习有什么要求?”

“我想学有关力和运动方面的东西,也想研究数学……”

有了具体的话题,牛顿就能对答了。

“那就有困难了。数学倒是没什么问题,但力和运动都没有人讲授。当然你可以自己研究,但没有人指导。”

牛顿并不惊异,小学也好,中学也好,从来没有人教他想学的东西。

“你知道伽利略的实验吗?”别说是实验,牛顿连这个人的名字也是头一回听说。

“那么,我提一个问题吧。铅球有大有小,让它们同时从塔上落下来,请问哪个先到地面?”

牛顿默想了一会,有点怯怯地说:“不做一下不知道。”

“是吗?伽利略也这么想。可是亚里士多德说是重的先到达地面。你认为怎么样呢?”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牛顿是知道的。

“我想他是正确的。”

“你确信如此吗?”

“……”

牛顿犹豫起来了。

巴罗教授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的念头,突然改变了态度,以授课的语气说:“你只是想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大会错。那么,你是不是赞成,不必探究真理,不必做新的发现,只要相信古代圣贤就行了?”

牛顿从未面临过这种问题。

“伽利略让大小铅球同时从比萨斜塔上掉下来,结果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一样,重的和轻的同时落到地面。”

“亚里士多德也错了吗?”

“古典学派的人不肯面对这一事实。有人诘难伽利略使用了‘魔术’。但是,无论由谁来做,结果都是一样。”

古典学派是受罗马教廷支持的一个思想学派,该学派的学者认为,哲学上的真理都已被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掌握,而神学上的真理都被《圣经》和奥古斯丁所掌握。所以,要学得真理,只要读这些圣贤的书就够了。罗马天主教士为维护教权,极力推行和扶持古典学派的权威,一般人很难脱缰而出。

“伽利略研究天体运行得出结论,说地球会运行转动。这在古典学派的罗马教廷看来,是异端邪说,伽利略因此被送上宗教法庭,几乎送命。最后结论如何,还会争论下去。”

“但他倡导的重视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实比结论更为重要。这一点,你要牢记在心上。我认为,本学院还有把中世纪引到近世纪,打破天主教的古典思想的使命。

“牛顿先生,你要多多努力啊。”巴罗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这就是牛顿第一天上大学的经历。从此他牢记巴罗教授的话,尊重事实,凡事求证,最终在力学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教子点滴

孩子迷信权威,只会变得平庸、唯唯诺诺。如果父母想培养出有见地、有新意的孩子,那么在他上学的第一天就要打破他这种“求成观念”。

在孩子看来,世界是全新的,忌讳、权威与束缚仅仅是成年人在后天灌输给他的。面对这个崭新的环境,孩子无所顾忌,往往比成年人表现得更倾向于挑战权威。他们没有受到过多的约束,常常无畏地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父母如果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思维成果,很容易扼杀孩子潜在的天赋和智慧。

美国那些成功的父母从不向自己的孩子灌输什么,他们总是鼓励孩子多动手,展开自己的思考。孩子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创造力十分强,因为他们的父母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匍匐在权威的脚下,也从不用机械的知识填满孩子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