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数字化营销
11226800000042

第42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及其管理

◇决策与知识系统管理

◇知识的组织和保存

◇知识的共享与使用

◇知识营销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崭新经济形态。不少未来学学者、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曾先后提出过诸如“后工业社会”(贝尔,1972年)、“后工业经济”、“超工业社会”(托夫勒,1980年)、“信息社会”(奈斯比特,1982年)及“数字经济”、“网络经济”、“通信社会”(法国计划总署,1985年)、“高技术经济”(福莱斯特,1986年)等概念,但均未能全面、准确地表述出知识在人类未来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预见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正在到来。他的论文《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从历史演进中解释了从“体力到脑力为基础的经济”。1989年春在其著作《新现实——走向21世纪》中才对“我们现在已进入了下一个世纪”的特征,作出更为科学的界定——“后商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他认为,世纪之交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正向知识化转变,这种转变是比政治、政府或经济中的转变大得多的最大转变。他在书中对这种转变的一些重要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社会的重心已转向知识工人(教师、工程师、科学家、会计、医生、医疗技术专家、各种类型的分析专家和经理等)。所有的发达国家正在进入后商业社会和知识社会。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一组文章提出“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又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的说法。这种经济形态必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经济形态。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在知识经济里,知识成为一种资源、消费品和财富,它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重塑人类一切观念。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要素不同

农业经济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拥有了财富,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最根本的生产资源。工业经济的主导要素是资金。而知识经济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才掌握着知识和信息。如果说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知识经济就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二)经济规律不同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注重的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边际收益达到一定值后开始呈递减态势。物质资源的稀缺性是以工业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至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的影响,一般被看成是外生变量。而知识经济却不同,由于知识可重复使用,知识具有溢散功能。知识的投入,其边际收益呈递增规律,把知识及其创新纳入到经济系统中,看成是内生变量,这是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新增长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投资的重点不同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投资重点主要是机器、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追求规模效益。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投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发展知识型企业,创造和增值无形资产,增强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例如美国比尔,盖茨创立的高知识含量的世界知名企业,其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比达到了1:2甚至1:3.

(三)竞争对象不同

在农业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象是土地,为此历史上封建地主之间发生了数不清的大小战争。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象是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海外资源,瓜分世界市场,曾经发生了灾难性的两次世界大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对象是人才、知识和信息,谁拥有了人才、知识和信息,谁才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

(五)资源形态不同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自然物质资源是其资源基础和经济存在形态,它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索取是有限度的,必须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平衡。而知识经济的资源形态是知识、智慧、发明、专利、管理、谋略、技术之类,它蕴藏在人的思想中,是无限的,不受地域和国界限制。

三、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已经成为资源、消费品和财富,知识社会角色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企业管理的变革。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第四大资源。那么,信息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商业活动。具体体现在:①图形用户界面:它提供了容易理解和使用的界面,使得组织中的所有人员都能够直接面对计算机来处理必要的信息。这使得过去必须依靠专业人员的现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笔记本电脑:公司员工可携带笔记本电脑到客户处工作,在需要时,通过公共通信线路获取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③分布式计算:它使得工作可以分布到最合适的地点,而且可以同时进行。传统的业务过程是串联的,效率较低。如果转化为并行式工作方式,则可极大地提高效率。

④企业级网络:传统的企业中,各个部门相互独立,部门间协作很少。而企业级网络在使得整个企业在一个网络系统上协调工作,不同部门的人员可以跨越部门的界限进行分工合作。

⑤Internet:通过它实现跨国的业务运作。公司的工作不必局限在本地的范围内,甚至实现国际化分工。

运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活动的全面影响。

价值链分析将企业的活动分为两类,即主要活动和辅助支持活动。主要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辅助支持活动包括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供应等。一方面,信息技术作用于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内在的定量化的要求,在融入企业活动过程中也对其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而定量化的分析产生若干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企业价值活动的客观状况,对企业管理提出质疑,产生改变价值链的动力。企业的革新越来越围绕着价值链的压缩、替代、重组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