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头,但不要强出头
每个人在社会上奔走,都希望有一天能够“出头”,可是有句话说“烦恼皆因强出头”,这一句话可说是经验之谈。
首先,人想“出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出头”的不是淡泊明志,大概就是白痴了。在自我压力、环境压力之下,要逃出“出头”的自我要求是很难的。
那么为何又说“烦恼皆因强出头”?
这得从“强”这个字说起,“强”在这里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词,在由别人分配机会的环境里,“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烙印,跟着你一辈子,这是生活当中的现实,也是你“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不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力气;“人势”若无,想强力“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就是“强出头”的烦恼。
所以,想“出头”,就不要“强出头”。
谨记两点:
——本身能力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大势”不佳,“人势”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不强出头,自然可以降低损伤,可以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冷静的观察,把握大环境的“脉搏”,等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头”。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别人自然乐意拱他“出头”,因为拱他“出头”,一可做人情“投资”,享受他“出头”后的人情回馈,二可使自己的生存圈单纯化,免得和他长处,感受到他各种条件的压力。这个分析是绝对合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法则的。
心态平和者是处世高人
唐朝时广州法性寺举行的一次讲经会上,两位僧人对着风中一面飞动的布幡,争论布幡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反驳:没有幡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在动。二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六祖慧能听后对他们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是二位的心在动啊!”
春秋时,宋国的子罕执掌重权,有人献玉给他,但是遭到子罕的拒绝。献玉者说:“这可是罕见的宝贝啊。”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各自的宝贝?”另一则故事是,明代官员曹鼐一次捕获一名女盗,二人独处一室,女盗屡次以色相诱之,曹不为所动,书一横幅“曹鼐不可”贴于墙上。在这里,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誉和操守看得十分重要。
“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面对当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蚀的堤坝,做到心态平和,不为所动,任何诱惑都会被我们战胜。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耐得住寂寞,而有的人耐不住呢?其实都与各自的自控力有关。这里并不是要大家对待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心如死水,而是要大家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心态平和,泰然处之。心态浮躁,就容易被外界带着跑,从而迷失了自我;心态平和,才能够见到真实的世界,才可以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心态平和,就要顺应客观规律办事。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就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违逆了客观规律,天时、地利、人和将尽失,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处处受阻,困难重重。
心态平和,就要公正办事。范仲淹当宰相时曾经办过这样一件事:他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官员,到各地去检查那里的官员是否称职,不称职的就在名册上画一个圈,结果有不少官员的名字被圈起来了。他的手下知道范仲淹要把画了圈的都罢免官职,就劝他说:“你勾掉一个人的名字是件容易的事,可你知道,这一笔下去,他的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说:“一家哭总比千家万户哭要好。”
一个人心态平和,自然没有私欲;一个人心态平和,自然不存偏见;一个人心态平和,自然无所隐瞒;一个人心态平和,自然深涵广博。正是因为如此,他在人际交往中才可以脱颖而出,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心态平和者是处世的高人。
心胸狭隘做不大生意
俗话说,无商不奸。这句话其实只说对了商人的一个方面,从许多成功商人的经历来看,过于狡诈、刁钻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相反,那些本着吃亏是福的观念去经营的人,往往会成为事业的成功者。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无处不在,许多场合生意人之间的竞争不但十分激烈而且还很具独特性。生意人对自己经营的企业或持有的证券,无论是从规模、种类上,还是从质量、数量上都感到不满意,看到他人在各方面强于自己,于是不甘心落后,努力追赶,互相攀比。这种狭隘的心胸对于生意人来说是要不得的。狭隘心胸的形成有许多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在生意人心里产生的影响、作用的角度不同,攀比心理也不都是相同的。强烈的自尊心促使自己不能落后他人,自卑感总认为不如他人会遭到嘲笑和讥讽,好胜心使自己做超极限动作……当看到己不如人时,心里便出现了一种不平衡,不去分析双方面的内因、外因,只想拼命赶上并超过对方。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称这种人为 “红眼病”,其实这正是狭隘心胸导致的。因此,这种狭隘心胸是投资心理上的一个误区,可以称之为狭隘顽症。与之相比,有的人看到人强于己时并不是嫉妒而是抱着一种羡慕心理,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正确认识差距,找到产生差距的原因,通过努力,达到赶超的目的,这才是正确的经商意识。
生意人的狭隘心胸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狭隘心胸从产生到结果都会给生意人带来坏处。生意人在此心理的作用下,对自身条件往往会作出过低或过高的判断。在比较时,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即使与他人各有优劣短长,也总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一面和对方优越的一面,不能客观地认识双方利弊,而作出己不如人的错误判断。当为了赶超对方,决策投资的时候,本来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不具备投资条件,却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将不正确的决策付诸实施。其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惨遭败绩。然而,这只是狭隘心胸给自身带来的损失。更有甚者,很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损害。当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缩短时,狭隘心胸便会进一步加深,产生不正当投资的想法,如对重要的原材料市场超计划投资,实行短期垄断,给对方造成短期内的损失,使产品不能及时出厂,影响对方企业信誉形象等。而自己由于原料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受阻,损失更为惨重。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除了发泄由狭隘心胸引发的怨恨情绪外,再就是损坏了自己的声望和人格,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生意。
暂时吃亏不算亏
有些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有点儿吃亏时,如果抱着一种“吃亏说不定能占便宜”的想法,还真是有些道理。以这种态度来做事,你将受益无穷。
吃亏一事,得益十事;吃亏一时,则可能安乐一世,正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吃亏是福不是祸。”
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为了让东方人也臣服在他的脚下,他精心组织了一支50万人的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俄国。法国不宣而战,挥师跨过俄国边境,并很快切断俄国两个集团军的联系,长驱直入。
处在存亡之秋的俄国拼死抵抗,老帅库图佐夫临危受命担任了俄军总司令,拿破仑和库图佐夫是老对头,几年前两人就有过交锋,但这次库图佐夫明显处于劣势。双方经过紧张部署后,在博罗委诺村附近拉开了战幕。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血战,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最后俄军被迫撤离,拿破仑占领了库图佐夫的阵地。
作为一个首领,放弃一方领地,实属无奈,但库图佐夫的放弃又不全是无奈之举。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现尽管拿破仑夺取了俄军要塞,但实力已被削弱,由进攻之势转为防御之势。再者,法军长驱直入,孤军作战,如果在此长久相持下去,必然对其不利。到那时,俄军定可重振雄风。于是他发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而又大惑不解的决定——放弃莫斯科。
消息传出后,人们都呼吁反对,把自己国家的首都拱手让给敌人,这是何等的耻辱。于是,全国响起一片“情愿战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给敌人”的强烈呼声,就连沙皇也下令坚守都城。此刻,库图佐夫的心情比谁都沉重,放弃莫斯科对他也是一种屈辱。然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假如凭一时之气,争一时输赢,坐等法军转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全军覆灭,最后导致国破家亡。为了顾全大局,库图佐夫顶着国内的压力,毅然下令:“现在,我命令,撤退!”时隔不久,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
暂时胜利的拿破仑没有想到,他失败的命运已由此决定了。俄国人留给他们的是一座一无所剩的空城,继之而来的是缺粮、饥饿和严寒,而这时法军思乡情绪上升,军心涣散。拿破仑只好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经晚了,俄国人是不会轻易放走占领他们首都的侵略者的,一场恶战使得法军四面楚歌,全线溃败。占领莫斯科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胜利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库图佐夫不计眼前得失,先吃小亏,然后等待时机,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成劢商人的真正乐趣
一个人在一些特定的时刻,特别是在危机到来的时刻,能不能真正将得失心丢开,关键还是要看一个人是否真正能够不为物所役。
上面这段话,是胡雪岩对阿珠姑娘说的。胡雪岩为解运漕米的事情往返杭州、上海,后来送王有龄到湖州赴任,都是租用的阿珠家的船。几度相处,胡雪岩与阿珠一家,特别是与阿珠姑娘慢慢建立了很好的感情。胡雪岩的洒脱倜傥赢得了阿珠姑娘的喜欢,胡雪岩也很喜欢阿珠姑娘的不为世俗污染的清纯朴实。一是为了答谢阿珠家对自己的照顾,二来也是为了让阿珠姑娘高兴,胡雪岩送给阿珠一个首饰盒,盒内虽只有简简单单一瓶香水、一个八音盒、一把象牙箅子、一只女表,但对阿珠姑娘这样一个船家女来说,已经就是百宝箱了,惊喜之下也很为收藏这只首饰盒费了一番心思,带在身上不方便,放在自己的睡舱里怕被父母发现,藏在客舱里还怕别的租船的客人顺手牵羊。在这样一条小小的客船上,她都不知道收藏在哪里才妥当安全。胡雪岩很怕自己送给她礼物,让她丢不开,反倒害了她,于是对她说了上面这段话。
胡雪岩这一番很富哲理的议论,其实可以看作是他自己对于物我关系认识的一种总结。胡雪岩说自己就知道“铜钱眼里翻跟斗”,但他自己却似乎从来没被钱眼“卡”住过,也确实是不为物所役。对他来说,做生意赚钱的乐趣,其实不在钱上,而是在赚钱的过程上,而对钱本身,许多时候他倒似乎一文不当二文的。他自己就说过,他有了钱决不糊在墙上看看过瘾,而是要用出去。他最大的乐趣是看到一个人被钱难倒了,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来递过去——“拿去。够不够?”
给人启发的是,正是这样一个没有被钱眼“卡”住过的人,恰恰在赚钱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物的关系,实在是千百年来最让人类困扰的问题之一。一方面,人类实在离不开外物,譬如被人看作身外之物的钱财,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不可或缺的,不信你可以出趟门试试,不说你没钱得受寒冻,得饿肚皮,最起码你会寸步难行,比如你要坐车就得买票,如果遇上一个很“原则”的售票员,即使少了一分钱,你也别想坐车。所以,外物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地要和不要的,人必须凭借外物才能生存。
但另一方面,人又确实不能为物所役,譬如钱是人造的,钱是人赚的,钱是人用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钱财便助人成就好事。假如做了守财奴,一个小钱也看得如性命,甚至为了钱财忘了义理,为一得一失不惜毁了容颜丢掉性命,那也就是为物所役,人也就成了不是人的什么东西,那也真就“倒不如无此一物”了。所以,历代先哲都谆谆告诫我们,可以留意于物,但不能留连于物,更不能为物所役。而在一般老百姓的口中,我们也常常能够听到所谓“钱财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类充满睿智感悟的话。
这一处理物我关系的原则,应该也适用于一个优秀的商人。
自然,在商言商,这是商界通行的一条规则。言商即是言利,也就是言钱。因此,言利言钱,大约可以作为所有商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从这个层次上看,商人自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优秀的商人也是最能体会钱财的作用,最善于“铜钱眼里翻跟斗”的。商人的日常事务,就是去思谋如何赚钱,而且是如何大笔地赚钱,因此,商人也应该比一般人更喜欢钱。胡雪岩就明确地告诉别人,“我喜欢钱多”,而且是“越多越好”。
不过,正是商人这种与钱财天然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也决定了一个优秀的商人更必须是一个能够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外物之间关系,真正能将钱财看作身外之物的人。说到底,大量赚取钱财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做一个成功的商人的乐趣,自然常常直接体现在能赚钱、赚大钱所带来的乐趣上,但从深层看,能使一个成功的商人体验一种深刻而持久的人生乐趣的,又确实并不在于占有大量钱财本身,而在于凭着自己的眼光和识见取财于正道,由能赚钱、赚大钱获得对于自我能力、素质、智慧、才干的确证,在于人能自由地驭使外物,将钱财用之于正道,用凭借自己的才能智慧赚取的钱财,去助人成就好事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