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会教孩子吗Ⅱ: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
11220800000007

第7章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想象总是在思维的参与和调节下进行的,创造想象也总是在创造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而想象又必须用语言等来表达。因此,虽然有了丰富的知识和表象的储备,如果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创造想象就难以形成。所以,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同时进行。

44 让孩子学会思考

父母箴言

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善于思维的好习惯。善于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它参与到其他的智力因素之中,使其他智力因素更加具有理解性、概括性和深刻性。心理学家早就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3岁前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岁后,孩子的思维就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思维,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但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5岁后,孩子的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孩子能够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够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能够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在看电视时,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1.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因此,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考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要有一定的技巧。

3.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4.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求知欲旺盛的表现,父母的呵斥只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例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装粥,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5.让孩子自己来处理问题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6.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

7.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父母平常要对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45 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父母箴言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父母应该对抽象思维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在这里介绍一下抽象思维的特征和特征的实质。

抽象思维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抽象性和确定性。由这两个特征还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如形式性、精密性、简单性、理论性和分析性等。不过后者都是由抽象性和确定性所决定和制约的。所以,主要介绍抽象思维的抽象性特征和确定性特征。

1.抽象性

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始终离不开理性的抽象。也就是说,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在思维中是通过抽象来完成的。

以数学的发展为例: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尽管掌握了关于空间和数量关系的大量知识,但这些知识主要是凭经验进行考察的结果。在所有古埃及人的著作中,法则仅能应用于为数有限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几何学中,没有用一个三角形来代表一切三角形这种在建立演绎体系时所必需的一般化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数的概念还有待引进。古希腊人则不同。数学之所以会在古希腊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古希腊人依靠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数学素材,进行了“智力革命”,从事物的多样性中辨别出共同性,并把它抽象出来,加以一般化,从而导出与更广泛的经验相符合的新关系。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古希腊人被称为是科学方法的倡导者。亚里士多德把抽象称为自然研究的路线或途径,并指出,科学从感觉上较为易知的混乱的集体(即现象),通过抽象达到理性上较为易知的原理(即本质)。

抽象性的实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共同点。抽象最主要的是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它们的共同点,从而使思维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

其次,抽象就是选取事物的深入点。一个事物往往有几个特点。抽象的实质是从这些特点中选取一个被认为在某个方面特别重要的特点,而忽视所有其他特点。这样,抽象能够限定探究范围,突出某一重点,限制其他思路,并把某一种思路引向深入,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地研究认识对象。

再次,抽象就是理想地复现认识对象。抽象的目的在于把事物加以理想化而再现于思维之中。因为不可能单纯通过从可观察现象概括共同点来把握理想事物,所以必须脱离直观地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量创造出理想客体。同抽取共同点相比,理想化是更深刻的抽象。

抽象既是抽象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把这种思维叫做抽象思维。

2.确定性

确定性是抽象思维的又一基本特征。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知识,就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所以,认识真理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减少和消除对自然界和社会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一般说来,认识中的不确定性来源于认识主体的感性活动和思辨的猜测。经验认识是人的感官对于自然现象的直觉认识,这种认识通常只是知识的准备和原料。作为“前知识”,这种认识的最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抽象思维要获得本质,就必须以确定性去减少和消除这种根源于事物现象偶然性的不确定性。只有确定性的思维所获取的认识才称为知识。因此,可以说理论知识和日常知识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理论知识的命题必须具有严格的确定性,而日常知识不需要严格的规范。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了。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抽象思维中。例如,信息和系统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概念,信息论和系统论对它们作了严格的定义,使之成为这两门学科中的科学概念,而信息论和系统论也正是由于引入了这两个具有确定性的概念,才奠定了这两门学科的基础。

抽象性和确定性是抽象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二者是统一的。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抽象思维的抽象性和确定性的这种统一。他说:“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仔细玩味这句话,我们便可以体察抽象思维中抽象性和确定性的统一关系。

孩子思维的成熟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缩影。牙牙学语的婴儿,最初不会有什么抽象思维能力,他们也许搞不清苹果与梨的差异和苹果与月亮的差异在性质上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然而生活能使孩子们学会抽象,比如小宝宝淘气,用手触摸火炉,结果烫起几个泡。有过几次教训后,他就不会再触摸任何火炉包括那些不曾烫过他的火炉了。他显然自发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朦胧意识:那些东西也是火炉,也会烫人的。这种朦胧意识十分可贵,因为他已经自发地从同类事物的个体中抽象出了该类事物的共性。

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孩子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3岁之前的孩子,对他进行训练,会显得过早;而对学前的孩子,父母则完全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蒙了。

1.教孩子归类

父母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也就是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2.教孩子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

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3.让孩子了解顺序

了解顺序的概念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4.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

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5.理解基本的数字

有些孩子两三岁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在背数。应该把数字具体化,如“1个苹果”、“3个人”等。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儿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用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

6.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大人们往往以为孩子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实际并非如此。父母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比如:“请把勺子放在碗里”。对于孩子来说,掌握“左右”概念要难些。

7.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思维

游戏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游戏,孩子的活动变得更复杂,其思维发展水平更高。如通过搭积木、玩魔方、走迷宫、下棋、拼拼图等玩具类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对空间、规则等方面的认知,从而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

46 打破孩子的定势思维

父母箴言

孩子正处于一个身体心智发展的成长时期,如果养成定势思维的不良习惯,就会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阻力,还会限制孩子想象的空间。这些对孩子的学业进步以及身心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人们常常会按照一种常规性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难以阻遏的惯性,它对人们的思维活动产生着严重的影响。孩子正处于一个身体心智发展的成长时期,如果养成定势思维的不良习惯,就会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阻力,还会限制孩子想象的空间。这些对孩子的学业进步以及身心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小孩子长得是一模一样,他们的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家长的姓名也是完全一样,第一次看到他们的人都认为这两个孩子是双胞胎,可是这两个孩子却说不是。大家都感到挺疑惑的,就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原来,他们不是双胞胎,而是三胞胎中其中的两个。在这里,大多数人就是犯了定势思维的错误,因为在许多人的心中两个长得像的孩子就是双胞胎,可是他们忘了还有三胞胎的存在。所以,当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可以转换一个方向,就会有很多可能性,也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答案。但是,怎么样才能打破孩子的定势思维呢?

1.培养孩子善于思维的兴趣

好奇心是孩子语言和思维的突破口。孩子的好奇心理可以凝聚成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也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思维最直接的反映。他们对事物越是好奇,他的思维运动就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激活孩子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好习惯。

好奇心是孩子的专利,父母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表现出兴趣,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开发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2.开发孩子思维的丰富性

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孩子酷爱听故事,尤其是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童话是通过幻想创造的情境和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家长可以在娱乐中对孩子进行启发和教育。比如说:常常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常用一些富有童话式的语言,比如“月亮婆婆”、“太阳公公”等,或者用童话情节将触景生情的一幕给孩子讲述出来,或者在孩子的小房间里摆放一些玩具,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童话故事,家具样式小巧、别致、颜色丰富等,给孩子营造一个具有童话特色的小空间,让孩子在“童话世界”中遨游。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想象力在听童话、看童话、讲童话中得到启发。

实践证明,长期感受“童话氛围”的孩子,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都会超过很少接触“童话氛围”的同龄孩子。

3.培养孩子思维的细腻性

不论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还是培养他的想象力,在这些过程中,都无法忽略孩子在其中的存在和作用。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是一个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所以父母应该从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开始,向他们提供大量的观察环境与观察的感性题材,在此基础上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一起和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虫鱼鸟兽的习性。他们会提出一些“为什么天一下雨蚂蚁就搬家”、“天为什么是蓝的?云为什么是白的?”、“鸟为什么会飞?虫为什么会爬?”等问题。

大自然里会有无数的“为什么”从孩子的思想中迸射出来,荒诞的、奇怪的、值得成人深思的,甚至是现代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问题。无论其对与错,这些都是孩子思维运动的结果,他们的思维一旦飞起来就是神奇的,有时也是相当深奥的。如果与此同时,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想象、比拟,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变成无数美好而奇异的童话。在孩子想象的同时,家长可进一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或用图画将其表达出来。

4.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孩子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去认识,从而培养孩子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就会使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从多方面去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多样性、多变性,以形成考虑事情全面的好习惯。

比如,当孩子在解答出一道数学题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表扬,可以鼓励孩子:“如果你能用另一种方法再将其解答出来,那样会比别人掌握得更好。”凭借孩子好胜的心理,他就会努力去找出另一种解题方法。然后家长可以用更动容的表情或语言让孩子明白他很聪明。当孩子的兴趣被激活时,家长还可以再次鼓励孩子分析这道题是否还有更简洁的解题方法。如此这样,一方面让孩子对数学产生一种“剖析”兴趣,另一方面使他明白事物具有的变通性。

一个人思维的发展,不仅与其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个性特征也是相关的。善于思维的好习惯可能是由众多特征构成,其中包括孩子的种种才能和其不同于他人的人格特征。

5.让孩子走进自然,接触社会

现在的孩子生活面并不很宽,见识也比较少,再加上受传统的定势思维习惯的影响,思维水平自然就受到了许多限制。家长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入社会,到公园、博物馆、动物园、科技中心等地,了解社会生活,接触更多的人,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积累,扩大思维范围。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的见识,他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会灵活得多,就不会被旧思维老办法限制。写河流,就到河岸上走一走,看看鱼虾飞鸟、山花野草,收集关于河流的传说、神话、历史等,激发写作灵感,增加知识,扩大思维的范围。

6.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

克服定势思维,其实就是打破传统,创造求新。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孕育、诞生。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限制和压力,应留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放松的心情,以便能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7.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中求异

我们可以经常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孩子的回答却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父母在这一点上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鼓励孩子发表个人意见,提倡一题多解,并且能够同中求异。

47 让孩子在想象中成长

父母箴言

虽然孩子的梦想可能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会为这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父母一定要支持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在想象中成长。

很多人都听说过想象这个概念,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能不能提高想象力?人们对这些问题不一定有太多的了解。

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采取所谓“思想实验法”,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成的。

因此,有一位物理学家赞叹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鼓励。”

孩子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想象,其实很多孩子天生都有属于他们的梦想。孩子的童年就是一个梦想生根的地方,孩子的梦想就像是鸟儿飞翔的翅膀。如果缚住了孩子的翅膀,孩子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可以飞多远、飞多高。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了他心中的梦想,他就会做出许多让父母惊奇的事情,孩子这些多姿多彩的梦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本来是充满童真、充满童趣和富于幻想的,他们想做的事情应该有很多。但是,现在的孩子离他们的梦想却是那么的遥远。

在一次研究调查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有92.71%的孩子回答“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这样一个成人式的回答怎么会出现在孩子的口中?大部分的孩子好像是忘记了他们的年龄,所有本该属于他们的激情与幻想在他们身上毫无踪影,好像他们是一个马上要考虑工作和生存的“小大人”。看到这种情况,不禁会问,是谁让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是谁把孩子的幻想给磨去了?不可否认,这和父母的教育有关,父母把生存的压力过早地传播给了孩子,孩子也就自然开始压制自己内心的激情与渴望,甚至对生活冷淡,他们过早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

在生活中可以常常听到父母这么训斥孩子“不要瞎胡想”“你不要异想天开了”,就是这样的训斥把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

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而人类发展的历程也表明:没有“异想天开”,便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许多古人“异想天开”的事,经过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所以,当你的孩子有奇特的想法时,请不要责备他们“胡思乱想”,而应当给他们以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1.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想法

例如,你打算教孩子学习阿拉伯数字,当你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0”时,孩子便会马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这是张大的嘴巴,煮熟的鸡蛋,妈妈的耳环或者是其他一些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这时候,你千万别为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思维去学习而火冒三丈,责备他:“胡说!这是阿拉伯数字零。”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把孩子的思维过早地束缚在成人所划定的框框里,而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与童趣。

2.不要把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认为永远都不可能发生

例如,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到太阳上去探险。”你千万不要对他说:“傻瓜,太阳那么热,上去还不把你烤成灰?”而是应当鼓励、引导孩子:“你的想法很好,但那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从现在起你就要好好学习,将来发明一种不怕太阳高温的飞船和宇航服,这样才能在太阳上探险。”父母一定要用心地倾听孩子每一个“可笑”的幻想,而不要嘲笑他们,因为每一个奇妙的想象在若干年后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父母仅凭自己的经验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判断“可能或不可能”那么孩子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无情地扼杀于摇篮之中。

3.父母要鼓励孩子想象

一对年轻夫妇为了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复述力,每次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便要求孩子重述一遍。有一次,听完《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孩子认为可爱的小羊不应该被凶恶的狼吃掉,便加了一个情节:小羊拼命奔跑,并且大声呼救,正好被猎狗听到了,猎狗跑过来勇敢地与狼搏斗,终于战胜了可恶的大灰狼。孩子的父母听非常生气,“我是这样讲的吗?下次好好听着,别讲错了!”孩子感到很委屈,连听故事的兴趣也没有了。对于这对年轻夫妇的做法,我们不能不感到很惋惜,因为他们扼杀的不仅是孩子听故事的积极性,还有孩子的想象力、同情心和孩子成为小作家的可能性。

孩子的“异想天开”体现了孩子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父母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将成为每一位“异想天开”的孩子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所以,当孩子“异想天开”时,不要再对他们泼冷水了,让孩子自由地想象,让他那双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

48 不要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父母箴言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父母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需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剪掉孩子那双飞翔的翅膀。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想象游戏,同时让孩子主持游戏,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考虑为孩子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或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这样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孩子复述情节生动又富有想象的故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更有好处。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美国的《公民权法》中的两项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

据说,这一规定与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精神赔偿案有关。

1968年的一天,美国一位三岁女孩指着一个礼品盒上的“OPEN”对她妈妈说,她认识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这位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的权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等圆形的东西。但是,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字母之后,孩子就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

此案在法院开庭时,这位妈妈作了如下辩护:“我曾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放在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放在很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左边翅膀的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无法飞行;在小水塘里的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待在水里。现在,我女儿就犹如一只幼儿园的天鹅,他们剪掉了她一只想象的翅膀,过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陪审团的全体成员都被感动了。幼儿园败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早的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孩子,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的想象。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心理,开始教孩子许多所谓规范的知识。进入中小学之后,更是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视为“洪水猛兽”,进行严厉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总是强调答案规范统一。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必刻意限制或是多加管教,让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可是看看当今的孩子们,他们的想象力究竟还有多少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跟标准答案不符。

好一个跟标准答案不符!它如同一把坚硬的锉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但判卷的老师也是言之凿凿:我们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孩子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雪化了当然就是水,虽然这个学生的答案非常有想象力,也很有诗意,但是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不管他的想象力何等丰富,我们也只能给他判错。

其实,社会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着手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了,哈尔滨市少儿活动中心就曾经创办了一个想象绘画班,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叫主办者哭笑不得。在想象绘画班开办了一段时间后,主办方为家长们开了一个绘画成果展,然而没想到的是,看着孩子们把马画成蓝色、绿色,家长们生气了,这是咋教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尽管校方再三解释这是要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创作空间,可班上80%的家长还是让孩子退了学。

这不由得叫人想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在讲到中途的时候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让他自己发挥想象,继续说下去,这就很好地激发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使歌德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事实上,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试着像歌德的母亲那样,把我们的故事,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出来呢?让孩子用他那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飞翔。

49 怎样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箴言

每个人都有一双想象的翅膀,它会把人们带到各种奇怪的地方。而孩子的想象更是天马行空,完全不会照着规矩来,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都会在孩子想象的空间里飞扬,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拓展孩子的想象,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想象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再创造,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想象所需要的材料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的经验。无论多么新奇、多么古怪的想象,都建立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之上。想象在发明创造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一般来说,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一种想象,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意义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觉目的,需要孩子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它是孩子智力的一部分,能直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会不会想象没什么意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鲁迅是这样评价孩子的想象的:“孩子是令人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入蚁穴……”事实上,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候是足以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感到惊叹的。曾经有一位6岁的小姑娘,因为做出一幅畅想未来到月亮上荡秋千的美术作品,而荣获了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习惯。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吗?以下是一些好建议。

1.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当中的表象为基础。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想象就是大脑在外界条件的刺激影响下,对头脑中所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当老师朗读一篇优美的风景散文时,每个孩子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但是,每个孩子脑子里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在想象的时候,需要借助各自存储在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如果头脑中的表象积累越多,孩子能够用来进行想象的资源就越多。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例如,带领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带领孩子去郊外游玩,指导孩子观赏各种事物,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城市去,让孩子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设施等;城市的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农村去,让孩子认识农作物,欣赏美丽的田园风景,了解花鸟虫草的生活习性等。

事实上,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广阔。如果父母只指望孩子通过课本来学习,是无法养成良好的想象习惯的。为了让孩子记得又多又准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来,或者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想象的重要资源。

2.让孩子积累词汇

想象虽然以形象形式为主,但是需要用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词汇在这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词汇量大的孩子能很顺利地表述一件事情,词汇量贫乏的孩子则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而中断想象。如,一个孩子如果词汇量不大,他在自己极度兴奋的时候,只知道用“高兴”来表达,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词语了。

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有意识地积累词汇。比如,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父母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用来记录文学名句、名段的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在空余时间多翻阅摘记本,巩固这些词汇。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不知不觉扩大了,在想象时就可以顺利表述心中的想法,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3.鼓励孩子讲故事,读故事,记日记,画画

讲故事能促进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要从小就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讲故事。可以讲给同学听,也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想象,并适时地给孩子以赞扬,并提供一些建议。

如果孩子已经识字,父母要重视让孩子自己去阅读,这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因为,依靠父母讲解,想象的余地总归有限,自己阅读则可以主动地进行再造想象的训练。因此,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能够自己阅读了,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阅读,并给孩子购买一些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书等能够启发孩子想象力的作品。

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记日记,把好的故事记录下来,不断修改。通过不断想象,孩子的想象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图片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例如,父母可以购买一些景色优美的风景图片和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图片,让孩子认真观看,并在此基础上画出来。当然,孩子画什么,父母不应该限定,应该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象能力。通过不断的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4.用游戏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对于孩子的自发游戏,父母应该给予关注,善于引导孩子通过做游戏来发展想象力及其他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想象力的基础。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碰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要努力弄懂,或者向其他人请教,然后再向孩子解答。

再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求异思考,比如,当孩子在做数学题时,父母可以问孩子:“除了这种做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阅读文学作品时,鼓励孩子不断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是那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5.鼓励孩子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它往往脱离现实,能跨越时空创造出未来事物的新形象。幻想越大胆,可能出现的错误也越多,但是其创新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幻想是十分可贵的。正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指出的:“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哪怕有时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孩子想让鱼在天空飞翔,让人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没有必要非要去纠正孩子,因为,孩子正是受缺少常识的限制,才可以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想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