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会教孩子吗Ⅱ: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
11220800000003

第3章  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让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心理上的健康,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身心的特点,再通过父母的正确教育和训练,就可以培育出孩子健康的心理,预防一些异常的情况发生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充分地发挥出他的潜能,并且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独立自信地生活。

15 让孩子的笑脸更灿烂

父母箴言

乐观的品格,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一个孩子如果拥有乐观的品格,便会生活得快乐。让灿烂的笑容永远洋溢在孩子的脸上吧,这样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能够驾驭生活,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够摆脱一些挫折。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讲,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于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观的情绪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小精灵的父母不妨尝试下面的方法:

1.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不妨让孩子拥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权

很多孩子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有些父母由于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会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但是,这样一来,孩子就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了。并且,孩子们也不见得就喜欢这样。所以,父母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要什么东西或是做什么事情。比如,年纪小的孩子可以选择要吃什么样的午餐,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上街,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在节假日的时候去什么地方玩、可以选择买什么玩具,或是可以选择看什么电视,这样有充分选择权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而感到孤独痛苦。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这样孩子就能接纳各种性格的人,有助于养成豁达的心胸,快乐的性格。此外,家长自己也应与他人相处融洽,热情、真诚待人,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3.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悲伤的情绪。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出他的悲伤。假如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会造成孩子消极的心理。

对于孩子所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4.让孩子拥有广泛的爱好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或参加演出,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

5.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谁能够没有一丝烦恼地走过整个人生,谁都会遇上一些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即使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但是乐观的孩子和悲观的孩子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他们的处理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反应虽然和先天的遗传有关,但大多方面还是父母教育的问题。所以,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父母对于孩子情绪的变化也一定要注意观察,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孩子的烦恼很快就会消失,他也就很快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6.拥有自信十分重要

一个自卑的孩子通常比较内向悲观——这就从反面证实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智力或能力都有限,因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应该仔细观察他的言谈举止,适时适当并审时度势地多做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肯定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7.父母要做乐观的人

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以身作则,每个家长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而父母对待这些事情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在面对困境、挫折时能够保持自信、乐观的精神,那么孩子也就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当他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乐观面对。

16 让孩子生活在自信当中

父母箴言

自信是人生发展和成功的心理基础,又是能力和意志的催化剂。当孩子在某方面有了进步,父母应该对于他的进步进行夸奖,即使孩子没有什么进步,父母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这样就会让孩子有想要进步的欲望和动力,会让孩子更加渴望进步。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性品质。它建立在自我意识成熟的基础上,是自主精神的重要内容。自信心强的人,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依靠别人的帮助,确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因此,自信心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受到良好教育,能早日成才、高人一筹。于是,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都被父母们所采用,从小就给孩子买一些锻炼智力的玩具,恨不得孩子一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期望孩子会有绘画、弹奏等方面的技能……为了这些,父母们让孩子接受各式各样的训练,参加花样繁多的补习班。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教育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寥寥可数。因为这种狂热、高压的教育方法,充其量只能使孩子习得优秀的外在技巧,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内在力量和精神品格的培养,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它是导致行动的内在品质。因此,教育的起点,就要从培养孩子自信的好习惯开始,要知道,自信心并非天生,而要靠后天培养。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责无旁贷的。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自信的好习惯呢?

1.强化对自我的积极认识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正确认识和信任,如果认识不到或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那他很可能会有不自信的表现。孩子正处于一个需要别人引导、帮助和认可的时期,他们对于自己的潜能、长处和不足往往没有什么认识和把握,大多数时候,他们是通过别人对他们的态度来确定自我的价值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肯定,让他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他的自信就会在父母鼓励的话语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或是失败了,父母就要帮助他们寻找并分析原因,鼓励他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去争取成功。父母应该强化孩子对自我的积极认识,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拥有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其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孩子的自我认识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培养孩子自信好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如果孩子拥有一项特殊的才能,就可以大大加强他的自信。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他的特长而树立起信心。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就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自己可能会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父母还可以教会孩子运用一些自我暗示,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父母还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会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3.让一些榜样来引导孩子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就在孩子的身边,都有很多榜样,他们也都是天赋平平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有时候他们甚至是身处逆境的。但他们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安排,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成功。父母可以把这些人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然后引导孩子向他们学习,为培养孩子的自信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依据。

4.尊重孩子的意见

父母一定要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看法,一些关于孩子的重大事情要和他们一起商量,并且要尊重他们的意见。构建家庭民主格局,这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无声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5.父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就很难实现目标,一旦他们对父母制订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很难建立信心,甚至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降低标准,孩子就会很容易取得成功。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会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可以从他的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并且能够获得充分的自信,这样,他们就会取得大幅度的进步。

6.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夸奖

当孩子在某方面有了进步,父母应该对于他们的进步进行夸奖,这样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即使孩子没有什么进步,父母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这样就会让孩子有想要进步的欲望和动力,让孩子更加渴望进步。

7.“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对于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父母可以让孩子提前掌握,等到他正式学这个东西,或是和同伴们一起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有“这很容易”的感觉,再加上别的孩子可能没有学过,就会让你的孩子产生自信。

一个人成功的起点是自信,也是他前进的力量,而自卑则是其成才之路上最大的阻力。作为父母不应该只看到孩子成绩单上的成绩,还要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评价,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孩子的经验是很有限的,他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上。如果孩子认为自己讨人喜欢并具有一定的能力,那他就会勇往直前,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父母要用微笑、赞许的话来鼓励孩子。如果父母成天都在孩子的耳边说“这孩子没出息,比某某差多了”。孩子就可能真的会认为自己没有出息。如果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你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你也一定能办到”这些话语,这样就会对孩子产生一些效果,会让孩子拥有自信,而一旦有了自信,孩子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

17 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父母箴言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他们往往会用逃避的方式来避开那些挫折。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挫折发起挑战。

挫折,就是指当事情的发生并非是预期的情境与感受时,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当他想要玩某个玩具时,妈妈把玩具收起来;当他想吃零食的时候,妈妈加以阻挠,这些事情都可以导致他挫折感的形成。年龄小的时候,孩子通常是通过哭闹或是大发脾气的方式来表现。年纪大的一点的孩子,他们就会和年纪小的孩子的挫折感来源不一样了,当他们遇到挫折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或是和预期想象的不一样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生气、沮丧等负面的情绪。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挫折的发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既然没有办法避免,那就只有让孩子学会在面对挫折时正确的对待方法。那么,父母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呢?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很多父母都认为,年纪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弱的,所以对孩子的保护就显得有些过了。父母认为不应该让孩子遭受过多的挫折,这样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父母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了孩子对于挫折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地说,让孩子受点挫折和磨难是对他有好处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他的能力。所以,对于挫折的教育价值,父母应该让他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磨练意志、提高适应能力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父母把挫折教育看成是一种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困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只能说,这只是一种片面的挫折教育,或者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要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父母可以把自己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就是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2.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这些就是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美国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的。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可以让孩子从两三岁时开始独立睡眠,让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的年纪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他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3.给孩子设定一些挫折障碍

挫折会光临每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在他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的一切都很顺利,那么,一旦遇到了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他们就会感到紧张,从而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在孩子的生活或是学习中安排一些困难,让孩子习惯了面对挫折,当他们一次次地经历挫折之后,他们就会从中找到解决挫折的方法。

在安排挫折的时候,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比如说,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想要一种东西,父母可以不用马上拿给他,让他自己动脑筋去想办法,看怎样才能够拿到。对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4.鼓励孩子克服挫折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他们往往会用逃避的方式来避开那些挫折。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挫折发起挑战。当孩子一次次面对困难并且一次次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这样,他们害怕的心理也就会消失,而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这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去克服困难了,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5.在孩子失败后,温情地鼓励孩子

可以说,不如意的事情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就是他们信心的来源。尽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帆风顺,不希望任何磨难降临到孩子的头上,但是挫折却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只好把它当作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它。所以,当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受挫的心,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抹灭的伤害。

6.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孩子处理困难和挫折时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果断。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应变能力进行锻炼。通过锻炼之后,会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首先,可以让孩子有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孩子会把自己身体某个不舒服的部位及时告诉成人;当他们感到烦恼的时候,会选择向父母或知心伙伴倾诉,而不是让烦恼把自己淹没。

其次,让孩子有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应该知道早晚气温不同;应该注意保暖;应该知道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应该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等。

再次,可以让孩子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有应变能力。比如,当孩子一个人待在家里,遇到突然停电时,他们会知道怎样去点燃蜡烛、开手电筒;当他们遇到陌生人问路时,应该怎样避免被骗等。

最后,让孩子有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比如,虽然说要相信他人,但是,当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时,他们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如果父母生病了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断,当面对这类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办。

只有培养孩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遭到任何紧急情况才会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一个人的人生注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顶也有低谷,没有谁可以永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背时背运、道尽途穷。所有的挫折都会有尽头,只要一个人拼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顶峰;只要一个人主动奋斗,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18 让孩子学会坚强地面对困难

父母箴言

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不管面对多么糟的情况都一定要学会坚强,要具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这样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够走得更远。

在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冲破困难和阻力、经受重大挫折和打击而坚持到底的人,其敬佩程度是远在生活中的幸运儿之上的。征服的困难愈大,取得的成就愈不容易,就愈能说明你是真正的英雄。当接连不断的失败使爱迪生的助手们几乎完全失去发明电灯泡的热情时,爱迪生却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排除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精神压力,经过无数次实验,电灯终于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在这里,爱迪生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对挫折和失败表现出了超人的顽强的刚毅精神。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有的人在噩运和不幸面前,他会不屈服、不后退、不动摇、顽强地同命运抗争,因而在重重困难中冲开一条通向胜利的路,成了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有的人在生活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垂头丧气、自暴自弃,进而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成了庸人和懦夫。培根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噩运则更令人惊叹。”

一个人在顺境之中当然会做出一些成绩,但是更容易出人才的却是在逆境当中,因为逆境和挫折的情境会磨砺出一个人的意志。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会比在顺境中生活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在顺境中成功的人只熟悉成功的感觉,却不知道怎样面对挫折,而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他们会显得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经历了失败才可能会得到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经历了失败,才会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才会在失败中变得更加坚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麻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胆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没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和挫折;坚强勇敢的孩子则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挫折,越过障碍和绊脚石,从而取得成功。所以,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不管面对多么糟的情况都一定要学会坚强,要具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这样孩子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顺顺利利。

1.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只让他们在舒适、平静、安稳的情况下生活,从而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所以,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善于自理的孩子在生活中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不会无所适从。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生活。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从而让他们受到锻炼,当父母以后暂时离开时,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够自己待着而不害怕;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也能够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品质是很有益处的。

2.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做事、说话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正确的方法,父母可以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护,但这种保护应当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越来越少。父母要训练孩子单独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训练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千万不要凡事包办,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依赖心理。

还有一些内向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过多地说话,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应尽量避免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或那样做”之类的话,而是应该多对他们说“你看怎样办?”“你有什么想法吗?”之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3.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

想让你的孩子坚强,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双腿才会坚强,他的意志才会坚强。

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5岁的小女孩让座。孩子的妈妈却对让座的人说:“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该自己站立的年龄了!”

4.教孩子凡事再坚持一下

有这样一句话“胜利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其实正是这样,当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意志去让他再“坚持一下”,这种坚强的意志足以让他取得成功。

当孩子在不断的训练下,做出一些比较勇敢的事情,父母应该不断鼓励、称赞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勇敢的乐趣,觉得以前的胆小非常幼稚,让孩子从内心上勇敢起来。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大,越来越活泼。

5.鼓励孩子与社会打交道

有些内向的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只习惯于同自己熟识的人呆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就要培养他们处世的能力,鼓励孩子与社会打交道,多接触各种人。

6.帮助孩子增强应付他所害怕的对象或环境的信心

有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发生过害怕的情绪。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绪呢?

儿童有害怕情绪时,父母不该嘲笑或处罚他们。如果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里关灯睡觉,可在他床头上装一个灯的开关,让他掌握或明或暗的主动权,帮助孩子消除害怕。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知识,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如有孩子害怕蜜蜂,可耐心地向他解释蜜蜂是如何辛勤劳动、采花粉酿蜜的,只要你不惹它,它就不会蜇你。

19 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失败

父母箴言

不要害怕让孩子面对失败,因为,失败不会使孩子有所损伤,反而能把孩子磨练得更加坚韧、果敢和聪明。只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才能证明孩子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成熟起来。

“失败”通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我们所不了解的语言。要不然,我们也不会在面对它的时候犯同样一个错误,当我们面对这种错误的时候,也不会吸取不到一丝的教训。实际上,失败这种语种是世界上最容易了解并最能出效果的语言。因为,它是一种宇宙通用的语言,当我们聆听不到其他语言的时候,大自然就通过它跟我们对话。

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失败,是让孩子成长和成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有才能,但是,他们一心只想让孩子认识成功,和成功握手,却没有想到让孩子在认识成功之前要及早地对挫折和失败有所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冲向成功以及和逆境作斗争的准备。所以,父母要尽早给孩子这种锻炼的机会,等他们长大了,面对逆境的时候就会显得从容不迫了。

那种经常被视为是“失败”的事情,其实通常只不过是一位“过客”而已。父母可以让孩子把这种失败看成是一种幸福,是生活赐予的最伟大的“礼物”。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振作起来,调整人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这些看起来像是“失败”的事,其实却是一只看不见的慈祥之手,是它阻挡了我们的错误路线,并以伟大的智慧促使我们改变方向,向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前进。

如果人们把这种失败理解为一位“过客”,并且是一位让人引以为戒的“过客”的话,它就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失败。事实上,每一位“过客”来临时都会带来一个教训,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极为宝贵的知识,而且,通常来说,这种知识除了经由失败获得外,别无其他方法。

还有一句话是说“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其实这是不逃避失败的一种态度,相反,它也是正确对待失败的一种态度。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爬起来呢?下面的几条理由应该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保住自己的尊严

人的天性就是看上不看下、扶正不扶歪的。一旦你跌倒了,如果你本来就不怎么样,那别人会因为你的跌倒而更加看轻你;如果你已经有所成就,那么你的跌倒将会是许多心怀妒意的人眼中的“好戏”。所以,为了不让人看轻,保住自己的尊严,就一定要爬起来!不让他们有任何机会来小看你和嘲笑你。

2.爬起来才有机会

虽然说“跌倒”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但是也得先爬起来,才会有机会继续和别人竞争。如果只是躺在地上,即使有机会,也会让站着的人抢走,所以一定要爬起来。如果因为跌重了而不想爬,那么不但没有人会来扶你,而且你还会成为人们捶弃的对象。如果忍着痛苦要爬起来,迟早会得到别人的协助;如果丧失“爬起来”的意志与勇气,当然不会有人来帮助你,因此,一定要爬起来!

3.证明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他的意志力相当重要。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改变一切,跌倒之后忍痛爬起来,这就是对自己意志的一种磨练。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便不怕再次跌倒了。有时候人跌倒了,心理上的感受与实际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因此一定要爬起来。这样才会知道,自己事实上完全可以应付这次的跌倒,也就是说,只有爬起来才能证明一切。

总而言之,不管跌的是轻还是重,如果没有再爬起来的想法,那就等于永远丧失了竞争的机会,会被人看不起。这是人性的现实,没什么道理好说。所以一定要爬起来,并且最好能重新站立起来。就算爬起来又倒下去,至少也是个勇者,而绝不会被人当成弱者。而且,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有摔跤、跌倒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打击。但有一点要记住:不管是什么样形式的“跌倒”,不管跌得怎样,一定要记住: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

许多人只希望做个平庸的人,能够过着简单的生活,赚取微薄的收入,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他们的要求不高,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一副懒骨头,而是因为害怕失败,不知道有失败才会有成功!假如你一帆风顺,处处得意,并不证明你有能力,反而显示出你胸无大志、人生目标定得太低、只求得过且过,这是毫无意义的。

让我们告诉孩子:命运之轮在不断地旋转,如果它今天带给我们的是悲哀,明天它就将为我们带来喜悦。

20 让孩子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

父母箴言

成功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难、挫折、失败,战胜它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敏锐目光,可以让他看清成功背后的景象;要培养孩子持续的毅力,坚持到困难向他退缩。

坚持下去,已经成为所有卓越人物的共同点,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基调。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一个成功的人,在确定了自己的正确道路之后,都在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忍耐着,直到胜利。波斯作家萨迪在《蔷薇园》中写道:“事业常成于坚持,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面;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坚持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是相当重要的。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往往仅一步之遥,父母要告诉孩子,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便会拥抱胜利。但是,许多人正是因为在前面的困难中已经筋疲力尽,在最后的关头,即使遇到一个微小的困难或障碍都可能放弃而导致前功尽弃。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胆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胆怯、腼腆。胆怯有许多表现形式,如公共场所胆怯、社交胆怯、特定情境胆怯、特殊动物胆怯等。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教育孩子,就是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把教育内容以习惯的方式在孩子心中固定下来,随时随地应用,形成一种本能。在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坚持不懈,父母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一种习惯,有利于许多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整个教育的顺利进行。

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好习惯,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教育孩子:

1.让孩子做事有目标

父母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目标,然后要促使孩子针对目标来采取行动,并在其身边推动这种行动的进行。父母可以在孩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鼓励他,但是不可以帮助他完成,要让他独立完成;当孩子想半途而废的时候,父母要制止他的行为,一定要让他把这件事做下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设立既定目标将会激励人们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实现既定目标的愿望越强烈,施行起来就越持久、越彻底。

父母在激发孩子成就大业的兴趣与耐力的时候,需要向孩子作远大志向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确立间接的远景性目标。但是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远景性的目标与孩子的当前实际情况有相当一段距离,而真正让孩子更加努力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父母应该从小激发孩子内发性动机力量,并从小事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决心。

2.“磨难”是培养毅力的沃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磨难”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接近陌生的词语。但是许多事实证明“自古雄才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海迪自幼截瘫,无法上学,但为了学习文化,她长期不顾一切地顽强学习,终于成为作家,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能不能坚持下去,其关键在于能否以不屈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来与噩运抗争,创造出奇迹,做出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磨难可能成为他们的致命伤;而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磨难却成了人生道路上一笔可观的财富。因此,父母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孩子设置一些障碍,让他独立克服障碍、跨越障碍,父母可以在旁边关注,必要时要给予适当帮助,以此锻炼孩子面对“困难”而坚持不懈地毅力。

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是逆商(AQ)的精华所在。这种坚持的力量是一种即使面临失败、挫折仍然继续努力的能力。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正确对待逆境的销售人员、军人、学生和运动员能从失败中恢复并继续坚持前进,而当遇到逆境时不能正确对待的人(低AQ者)则常常会轻易放弃。

意志力坚强的人懂得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并将它变成一种习惯,无论遭受多少挫折,仍坚持朝成功的顶端迈进,直至抵达为止。

经得起考验的高AQ者常常以其恒心耐力获酬甚丰。作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补偿,不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都能如愿以偿。他们还将得到比物质报酬更重要的经验:“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一颗同等利益的成功种子。”

英国首相丘吉尔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著名的演讲家,十分推崇面对逆境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一所大学的结业典礼上,演讲的全过程大概持续了20分钟,但是在那20分钟内,他只讲了两句话,而且都是相同的: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这场演讲是成功学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第一个秘诀: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告诉孩子: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行动和坚持的毅力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你可能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了机遇,同时也能用果断的行动去抓住机遇,但是最后还是需要用你坚持的毅力才能把机遇变成真正的成功。

21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父母箴言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孩子独立性的一种表现。父母应当珍视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生活自理愿望,而不要过多约束,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现在的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关于孩子的人格发展特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到目前为止,对于现在的孩子是否有独特的人格发展进程尚有争议,但大量关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发展比较研究,至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极其有意义的启迪。

很多专家认为,总的来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较起来,独生子女相对比较自私、任性、不知道尊重长辈。但是在大部分性格特征上,并不是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差,甚至他们有机会比非独生子女发展得要好,但也更有可能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这种向两端分部的情况说明,这种发展特点并不是独生子女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他们所处环境关系,而是对于他们的教育不恰当、不完善,特别是家庭教育。因此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关键还在于恰当的教育方式。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感情的分寸往往难以掌握,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恰当,常常是盲目的溺爱代替了理智的教育。因为就这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了。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如果学校又只是片面的看重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性格方面发展的问题,那么,孩子就又错过了矫正不良性格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那么,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呢?那就是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娇不纵”,掌握爱的分寸,不必对其行为过分担心和限制,并为其创造“集体环境”,这些是克服独生子女性格发展中所产生种种弊端的关键。具体地说,他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教养行为模式。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不是某种行为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六点来教育孩子:

1.让孩子认识真正的自己

想让孩子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具备的一些能力。要知道什么年龄的孩子应该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这样,父母就可以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去慢慢地发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依赖父母以后告诉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去发掘一些自己的个性、特点、习惯、兴趣和爱好等等。因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只有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决定取舍。常会听到有些孩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今天的兴趣是这个,明天又变成另外的了。这都是父母平时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造成的。

2.让孩子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很多父母不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没有信心,怕他们会做出一些错事,这样,也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多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照顾是十分的周到,从生活到学习,各个方面都替孩子想到并且帮他们做好,可以说,一切可以包办的父母都一手包办了,孩子只需要吃饭、睡觉和学习。从表面上看,父母对孩子真的是无微不至,但是,正是父母的这些无微不至的行为“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信任,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他们。如果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你可以做好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选择!”类似这样的话语,这样,孩子就会勇敢地去做尝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父母。

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经常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从而缺乏独立自主性。所以,有些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试着对自己的事情做一些安排,并且告诉他,一切事情的后果他要负责。比如,让孩子对他某一天的行动自己做安排,父母不要插手,如果在这天,孩子因为出现了什么错误而发脾气的话,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立的好习惯。

3.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的发展

让孩子在独立的活动中发展他的独立自主性。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就要为他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可能他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也许他会对一些事情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是,这种错误是绝对有必要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如果父母不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他们也就不会有足够的实践来面对将来需要做出自主选择的事情,到时候,他们很可能会束手无策,也可能会茫然以对,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对孩子做出选择的依据和动机做一些了解,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他们,以供孩子参考。如果孩子的选择确实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商讨解决。

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想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

4.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

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和尝试。因此,在孩子活动时,父母应该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

5.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自主选择并不是让孩子进行盲目的选择,当孩子在进行某些重大决定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这样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理性的选择。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选项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做出选择的动机。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父母则可以让他自主完成选择。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帮助孩子把好关,防止出现重大的错误即可。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这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

培养孩子用揠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6.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选择往往可以表现出他的自主性,但由于父母害怕孩子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让孩子有机会使用选择的权力,那么,他也就永远都学不会自己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在把某些选择权交给孩子的同时,会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告诉孩子,一旦选错了,自己必须要负起错误的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也是对于孩子的一次教训,是很值得的。比如,有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妈妈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于是,妈妈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报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

父母和孩子做出的选择当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就否决它。如果经常否定孩子的选择,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样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

22 培养孩子的幽默情趣

父母箴言

幽默风趣既是一种喜剧性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人生态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是一种沟通的技巧。因此,培养孩子幽默的情趣,是赋予孩子独特个性的神奇魔力。

幽默风趣这种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孩子可能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幽默些。然而每一个孩子享受幽默的能力却是相等的。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家里制造一些幽默的气氛,这样不但可以让家庭有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而且可以让孩子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和休息。

在我们的国家,因为受到传统的“君臣、父子”方面的道德文化的滋养。所以,一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很严肃的,如果一个儿子和他的父亲开玩笑,就会被认为是“没大没小”“没尊没卑”了。同样的,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点“幽默”,就会显得父母轻浮了。因此,直到现在仍旧会有一些父母以长者自居,不能和孩子平视。然而,这样一来,孩子的性格里就会少了些许“幽默感”。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能来点幽默,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充满幽默的环境下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性格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幽默的因子。幽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推崇这种品质。尽管孩子们讲笑话和使别人发笑的能力各有不同,但每个孩子都有欣赏幽默的才能。幽默的孩子会成为伙伴中的焦点,这样有利于培养他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幽默的孩子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也会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的游刃有余。

那么,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见人爱、幽默风趣的人呢?

1.营造一些幽默环境

父母可以在家里搞一些活动,比如,可以拿出一些时间,让全家人聚在一起讲笑话和谜语。在讲笑话的时候,父母可以搞一些怪相和鬼脸把孩子逗笑,当父母讲完之后,也鼓励孩子去讲一些他所知道的故事,当孩子讲完之后,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很好笑的样子。这样才会让孩子有继续讲下去的勇气。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一些幽默的图画,以增强孩子的幽默感。

2.用幽默的方法培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运用幽默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幽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使用幽默式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快乐,而且会更加听从你的教导。比如,许多孩子在玩玩具时,往往比较兴奋,能够一口气玩上半天甚至一天。但是,在玩完后,孩子们却很少会主动去收拾整理玩具。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说:“快把玩具收拾起来!要不以后就不让你玩了!”可以使用幽默一些的语言:“玩了这么长时间,你肯定累了吧?问问这些玩具是不是也累了?要不,你把他们送回家吧,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跟你一起玩好不好?”相信孩子会用一种同情心去感受,并会主动地收拾好玩具的。

3.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幽默感。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也许并不见得好笑。

4.丰富孩子的幽默词汇

六七岁的孩子正是语言能力加强的年纪,他们会渐渐明白许多词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他们喜欢讲一些有双重含义的词语。

十几岁的孩子则更迷恋于双关语和笑话,他们喜欢用这种双关的语言和笑话来表达对他人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情感,保持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时候,这种笑话会为孩子们友谊的象征,如果一个孩子被其他同学告知了一个笑话的内容,这就表明他已经被这位同学接受了,对方愿意把他当成好朋友。

因此,孩子们需要有丰富的词汇来帮助自己表达幽默的想法。如果词汇贫乏,语言的表现能力太差,那也无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些幽默故事,机智故事,脑筋急转弯等,训练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丰富他们的词汇。

5.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幽默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同时幽默也可能成为伤害别人的工具。比如,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生理残疾等是不能用来当作幽默材料的,这样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如果孩子在无意中开了这样的玩笑,父母千万不能鼓励,而是应该郑重地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父母在培养孩子具有幽默感的同时,也要记得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他们所表现出的幽默感的形式也会有不同,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幽默来自人丰富的内涵,随着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增加,举止谈吐自然会有所改变。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千万不要为了幽默而幽默,最终变成冷嘲热讽,或者变得油嘴滑舌。这些都不是父母培养孩子幽默感的初衷。

6.和孩子共同创造幽默

我们很多父母在处理事情和教育孩子的方面,很少会利用“幽默”这种方法。据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对北京、天津两市的300多户家庭的调查显示,妻子认为丈夫情感沟通呆板,缺少幽默、浪漫情调的占61.7%,丈夫认为妻子多柔情、少幽默的占80.4%,而子女认为父母毫无幽默感的高达88.8%。只有11.2%的父母知道用幽默方法,实在少得可怜!

父母要亲力亲为,与孩子共同创造幽默,对培养孩子的幽默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幽默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弗洛伊德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幽默与搞笑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幽默感的人总是不动声色就能使别人充分享受到幽默的愉悦。

幽默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通过幽默的表达,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更能营造出快乐的气氛。父母应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

23 培养孩子自控的习惯

父母箴言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顺心,如果不能忍耐就要没法适应社会。为孩子一生着想,我们应该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想一些办法培养他们自我控制得好习惯。

有些人输掉自己的原因常常是被自己一时的情绪、兴趣、欲望所支配,而失去理性,进而造成本不该有的损失。所以,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支配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的行为,也就是说,让孩子既能够自觉地完成他应当完成的任务,又能够抵制不良行为。这对父母教育孩子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也是绝对必要的一门科目。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孩子们今后才能真正独立走人社会,求得很好的生存。

父母必须牢记的是,在培养孩子自制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强硬的态度,更不能使用暴力。因为这两种态度和孩子的叛逆心理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会促使孩子与父母的意愿背道而驰,加快双方南辕北辙的速度。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面对这些不顺心就很难去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父母应该想一些办法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自控的好习惯呢?

1.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开始

自觉性是自制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自觉性的基础,再加上恒心、毅力等克制能力,孩子的自制力才能被发掘出来。父母可以从孩子自觉、独立的完成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开始,从而启发孩子的自制力,养成孩子良好的自制力的行为习惯,并长久坚持成习惯,克服在坚持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欲望,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2.从小培养及时督促

父母要从小就教育孩子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让孩子管住自己,帮助孩子发展其正面的自我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样,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也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从而使孩子的高情商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可”与“否”之间有一种认知度。童年是孩子自我评价的开始,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通过孩子对行为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孩子自觉形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习惯;正确划分自己的生活空间;自愿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当然在形成这些好习惯的同时,孩子就会通过正确自我评价的引导,依靠坚强的自制力克服一些困难,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并养成习惯。

3.可以制定一些约束规则

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卫生习惯、劳动习惯以及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行为准则,让孩子从控制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还可以利用一些规矩,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不管是什么样的准则都不能太过详细,否则的话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如果孩子太过遵守父母所定的准则,也会不利于他的成长。因为,太过听话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所以父母在为孩子制定一些准则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父母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与耐心

当孩子有缺乏自制力的行为表现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要耐心劝说。同时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用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正确,自己用的态度和方法是否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如果为孩子制定了某些规定,检查一下这些规定,是否其中有些是过头的,对孩子的行为过于束缚等等。只要父母不采取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发现问题,孩子是会改变一些不良习惯的,并会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

5.用体态语言做孩子自制力的“镇静剂”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做出不得当的举动时,父母不要等到孩子造成错误的时候再对孩子严厉批评,而是要在孩子没有造成错误之前,用肢体(体态语言)来暗示孩子。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防范了孩子的失礼行为,从而达到“未发先育”的扼制力。

体态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父母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等,准确、细致地表达出对孩子的鼓励、批评、赞同、反对等不同态度。而这种方式往往会比父母的语言提醒、动作指示有效得多,这种方法可谓是“无声胜有声”,用一种近似温柔的方法,给孩子的“自制”注入了一剂“镇静剂”。

其实人的一生中只不过有两大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自我控制,二是自我发展。自我控制是建立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我控制,所谓的发展不过是放纵或者随波逐流而已。自我控制强调的就是“自我”,所以,父母一定不可以管得太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习惯时,父母千万不可急躁,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还可能会有反复。因此,父母必须要有耐心,一定要慢慢来、耐心地培养孩子去形成习惯。当孩子战胜自己的时候,他的感觉就是“我能行”,这会极大地提高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