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会教孩子吗Ⅲ:习惯与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11220700000005

第5章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习惯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好的习惯能提高孩子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孩子将来有条不紊地生活、学习、工作、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父母一生都不得安宁;拥有好习惯的孩子走遍天下父母都可以放心。

22

教孩子从倾听中获取财富

父母箴言

孩子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他们往往会趁别人说话的时候去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别人说话不关他的事。但父母一定要明白,倾听其实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善于倾听别人谈话的人,能从别人的谈话中发掘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能为己所用。他们靠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为人处世的技巧,学习生活方面的某些细节……从而使自己在倾听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别说是孩子,就连父母可能都很难相信,用心倾听、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对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好处。不信的话,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小猫长大了。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喝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看到一个妇人对自己的孩子叨念:“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那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用心倾听别人谈话,不仅能使孩子学会很多东西,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倾听还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它对于家庭、事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只要注意倾听,就能够摆脱孤立片面的境地,进入友爱的人际圈。

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善于倾听的习惯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

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2.让孩子按指令行事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代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3.对孩子进行听辩练习

要提高孩子倾听的水平,从根本上说,就必须提高孩子的听辨理解力。也许有些父母认为:只要耳朵不聋,哪个孩子不会听?这其实是一种肤浅的认识。

要知道,“能听”绝不等于“善听”,这就好比一个人可以从地面上双脚起跳,并不等于他就是跳高、跳远的能手。同样是“能听”的人,由于倾听的水平不一样,倾听的效果、交际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

听辨理解力强的孩子不仅能在倾听中及时跟上大人的语速,迅速听出大人话语的思路要点,辨出真假,理解语意,而且能听辨出对方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从而挖掘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对于听辨理解力强的孩子来说,倾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过程。

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听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是倾听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不认真的表现。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听辨练习,让孩子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并加以改正。

如,你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让孩子听到后,挑出毛病并纠正。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倾听,你的语速可以稍快一点,让孩子觉得你是在跟他做游戏。

4.让孩子去传话

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孩子是否仔细倾听了。你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你说过的话。这样,你马上就能弄清楚孩子到底是没有听见你所说的话,还是孩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你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听完后回答问题。如:小蚂蚁想去哪里?汽车上坐着谁,等等。

传话法可训练孩子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5.唤起孩子倾听的欲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声音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风声、雨声、流水声,笛声、歌声、人语声……是丰富多彩的声音,它能使大自然充满奇趣,使京腔京韵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使人与人得以沟通交往……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会怎样?枯燥、死寂、可怕……难以想象。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被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6.让倾听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

自然界中充满了语言,花有花言,鸟有鸟语,就连风,吹过时也有“沙沙”“呼呼”之别。大自然有生动、丰富而又无穷的听的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利用呢?

父母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并引导他们听听四季之声,潮汐之声,乃至万物之声,让孩子们在色彩纷呈的自然之声中感悟、辨析、理解、记忆、想象……从而陶冶孩子的性情,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

总之,培养孩子善于倾听的能力,使孩子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孩子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23

别怕劳动会累着孩子

父母箴言

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劳动不仅能够造就孩子,而且能够给孩子以快乐和幸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能力,从而可以走向生活上的独立。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美好的东西。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也会生活得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这表明,劳动能使孩子获得能力,从而走向生活上的独立。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1.父母要重视劳动教育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许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父母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时省事;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父母教育。这些都会导致孩子逐渐失去劳动意识,养成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大约五岁的孩子栽的玫瑰开出了美丽的花,他会十分惊讶地观看花儿,而且还会观察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靠劳动创造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2.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方法,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及技巧。

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才会愿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冬冬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的时候,父母带冬冬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发现冬冬非常喜欢这种活动。

第二次,父母又带他去野营。但是,父母在野营中却不再照顾他,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来。平日不爱劳动的冬冬,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尝尽了苦头。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冬冬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这正中父母下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冬冬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注重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不要过于心疼孩子。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而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

在安排孩子劳动实践时,父母应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所做的家务按星期轮流替换。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把这个交给你,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父母还应该注意,当学校、社区安排公益劳动时,应带领孩子参加,让孩子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

当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家务技能时,可以试着让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决定做什么饭菜、负责采购等,当然父母也应接受他的支配。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才能对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4.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

父母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应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以免孩子对劳动产生抵抗情绪。

5.运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参加劳动。

美国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们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干家务,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妈妈终于让孩子们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从此,孩子们逐渐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并且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们必须劳动,不管他愿不愿意,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将来是不会幸福的。

24

正确的表扬能使孩子信心百倍

父母箴言

对孩子来说,能得到父母的表扬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父母不应吝惜对孩子的表扬。但表扬也不是越多越好,父母应避免因表扬过多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动机,使他专门为了得到表扬而采取行动。

父母什么时候都不应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

其实,年龄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起来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

父母的表扬能使孩子感觉自己就是天才。当然,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那他最终就会成为一个天才。相反,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很笨,他也就会真的越来越笨。究其原因,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遇到难题就害怕,越怕越容易错,错了就觉得自己更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现实中,有很多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天赋,反而整天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死读书,浪费自己的天赋。他们本来用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双倍的学习效果,却从小被挫折感折断了飞翔的翅膀,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孩子的天赋就像一棵刚刚萌芽的幼苗,非常需要父母的赏识。

周弘的女儿婷婷双耳全聋,父亲却全力要她相信自己就是天才。她看书忘了吃饭睡觉,周弘马上就对她说,你看,书上写着,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就是这样的吗?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这给了她千种积极的暗示。

他专找孩子的优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家长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其呈现燎原之势。

婷婷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只做对了一道。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就过去了,他却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钩。然后发自肺腑地在纸上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10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哎。”小婷婷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

婷婷学写作文的时候,他认为,一篇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吧。他用红笔把好的句子画出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家人一起为她欢呼。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她越来越爱写了。

婷婷10岁那年,她写的六万字的科幻童话出版了。

1996年,周婷婷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一年,她16岁。

看了周弘积极表扬孩子的事例,为人父母的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很有必要学习一些表扬孩子的技巧,尽快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表扬的习惯呢?我们给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表扬要及时

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过后再表扬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当然也起不到强化好的行为的作用。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2.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父母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是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得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就很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3.表扬要有针对性

有些父母常对孩子承诺:“你做了这件事我就表扬你。”“你考试达到90分我就奖励你。”这容易使孩子为得到表扬奖励才做某件事,哪怕这件事是他应该做的,没有表扬奖励他就不做,这将有悖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4.表扬要针对孩子的个性

对性格内向、个性懦弱、能力较差的孩子要多肯定他们的成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虚荣心理强、态度傲慢的孩子则要有节制地运用表扬,否则将会助长他们的不良性格,影响他们的进步。

5.表扬要适度

过分的表扬易使孩子骄傲自满,过少的表扬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鼓励和爱抚。

有一个小男孩不管有没有病都向妈妈要药吃,原来这位妈妈平时不常表扬孩子,只有当孩子有病吃药时才说上一句“能干”,致使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只有吃了药才算能干。因此他经常以吃药来换取表扬,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个失误。

6.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孩子常常“好心”办“坏事”。比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

如果父母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十分乐意帮父母去干其他家务。

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表扬最好在孩子的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7.采用适合孩子的表扬方式

只有采用适合孩子的表扬方式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表扬、鼓励的方式有很多,如:购买图书、玩具、衣服、糖果、饮料等物质奖励;点头、微笑、搂抱、竖大拇指等动作、表情奖励;恰如其分的语言表扬;做游戏、逛公园、讲故事等活动性奖励。所有这些父母们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首先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表扬反应不同,年龄小的孩子,父母的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的活动,漂亮玩具、好吃东西等物质奖励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对年龄大的孩子这一套很可能行不通,而这时父母若采用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等动作,再辅以恰当的语言、孩子喜爱的图书等,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哪种方式最适合你的孩子,就靠你去用心选择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适当的表扬声中学会自信、进取、探索和自我激励。

8.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表扬方式经常被父母们采用,但应该明确,任何时候都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一定要伴随言语的指导。不要过分强调物质这一外在的动力,应注意孩子内在动机的培养。在进行物质奖励前后要具体说明为什么,让孩子明白奖励的原因。有些孩子本来可以干好,也应该干好的事情,父母就不应用奖励来刺激,否则会适得其反。

当孩子表现得非常好,或长时间坚持好习惯时,可送给他一个喜欢的小礼物,让他惊喜一番。但这种物质奖励不能滥用,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应采用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方法。

25

批评孩子要让他清楚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箴言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让他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以后应该怎样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年龄小,遇到不懂的事应向别人请教,应请求别人帮忙,而绝不能背着大人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但批评更需要艺术。

孩子有孩子的逻辑,当他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他并不惧怕批评。相反,他倒觉得不批评、不严厉才是不对的。这时,他们往往习惯于等待大人们的批评。当然,他也会耐心地接受批评。

不可否认,也有畏惧批评而掩饰错误并逃避责任的孩子。这很可能是由于以前父母们批评不当引起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们就更应该注意批评孩子的方式和手段,是发火,是揭穿,是暴跳如雷,还是涓涓细流,都是父母值得思考的问题。

孩子也是人,他也有自尊。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让他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以后应该怎样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年龄小,遇到不懂的事应向别人请教,应请求别人帮忙,而绝不能背着大人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博博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遇到问题,他总喜欢搞个明白。有一次他拆开了家里的小闹钟。但他毕竟还小,弄得零件到处都是,小闹钟再也装不上了。

妈妈下班一进家门,就看到他在桌子前手忙脚乱的样子。看到妈妈进来,他还想把面前的东西都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

又好气又好笑的妈妈把博博拉到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博博,你在做什么啊?”

博博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马上低下头小声说:“妈妈,我把小闹钟拆了,可怎么也装不上了。”

通过博博的话和他的表情,妈妈知道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也就没有必要再说他做错事了之类的话了。为了让博博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妈妈这样告诉他:“你不应该在大人不在的时候拿工具去拆东西,不管是小闹钟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因为你还小,还没有力气像大人一样使用那些工具。即使是一把螺丝刀,拿不稳,也很容易把手划破,那妈妈该有多担心,多心疼啊。好孩子不应该让爸爸妈妈为他担心,因为博博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还有,你年纪还小,做事也不能像大人一样周全细致。你看现在,零件撒了一桌子,有的找不到了,小闹钟还能正常工作吗?不能正常工作就不能准确告诉我们时间,这样会给爸爸妈妈上班带来很大的不便,每天不都是小闹钟叫我们起床的吗?”

说完了这些,博博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你罚我吧。”“知道错了就是好孩子,妈妈不会罚你的。”

妈妈接着问他,“为什么要拆小闹钟呢?”

“因为想看看小闹钟里面是什么,为什么到时间就会响,而且平时总是滴滴答答地响,那个小针还会不停地绕圈。”博博这么说的时候,一脸的兴奋,让人更不忍心去责罚他了。

“博博想知道小闹钟为什么这样,想法是好的。因为妈妈教过你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懂就问,可见博博是个非常爱探索爱学习的孩子。”

博博听到这些果然十分高兴,妈妈知道,博博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认为自己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最后,妈妈并没有忘了补充一点:“但下次可不要这样了。你可以等爸爸妈妈回家后问嘛,而且你要求看看小闹钟里面的样子,爸爸妈妈一定会满足你的愿望的。爸爸妈妈在你身边,看着你拆,装不上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可以帮你啊。”

为了加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妈妈自己动手尝试着把闹钟重新装了起来。可里面的一些零件不见了,装好后,小闹钟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工作了。在妈妈装的过程中,博博一直在一边看着,妈妈趁机告诉他这个零件是做什么用的,那个是做什么用的。还有小闹钟之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是缺了什么。尽管博博并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但他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孩子们在一起玩儿,难免会出现吵闹、打架等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不对,父母就要及时批评孩子,让他认识到这样做绝对不可以。如果确实是别人的不对,在批评完后,父母也应告诉孩子,当别人骂了你或者侮辱了你,你不愿意容忍并没有错,错的是你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用错了方法。做人要有自尊,但不能用别人对待你的不好的方式去回敬别人。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和他讲道理,或者告诉大人,让大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实在都行不通,可以不和他一起玩,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母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体罚孩子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孩子都很倔,打他时他忍着,受不了也会哭,但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惩罚孩子犯错误的方法。使孩子意识到,这个规则并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也认可的。

当然,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今后绝对不会再打他了,以前打他的方式是不对的,是爸爸妈妈的不好。孩子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惩罚措施,自然会自觉去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如何批评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父母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1.先表扬后批评

在批评孩子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猛训一通,应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方法,这样孩子容易接受,效果也会好一些。

2.当场批评

对孩子如不当场批评,就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因为上午发生的事情,下午或晚上他很可能就已经忘掉,这个时候去批评,就不会起到教育作用。

3.批评时全家人的意见、态度要一致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若家里人有的批评,有的庇护,这样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另外,也不要全家一起批评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不知该听谁的好。最好由一人作代表,其他人采取赞同的态度。

4.父母的批评不应重复

孩子做错了事,应当避免多次重复地教育。如父亲说过了,母亲又接着说;今天说过了,明天又接着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应当特别注意。

5.情况危险时要严加批评

比如孩子在公路上和水沟边玩耍,或是玩火、耍弄利器时,都可能发生危险,要坚决地加以阻止。

6.不要在饭前批评

在饭前批评孩子,既影响孩子的食欲,也影响孩子的情绪,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

7.批评孩子时不要感情冲动

要记住,批评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使孩子改正恶习,斥责与发火应是两码事。更不要动手就打,张口就骂,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抗拒心理。

8.父母应注意家丑不外扬

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就不要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并不理想。

9.掌握批评孩子的分寸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果批评过于严厉,会挫伤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而如果批评不力,则不能震撼其心灵,他就会觉得无所谓。

因此,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并帮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办法。这样做,一般都可以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26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父母箴言

《小鬼当家》看多了,孩子就会低估犯罪分子的智商,而高估自己的智商,觉得自己就是智多星——小鬼。其实,很多孩子平时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却往往一塌糊涂。他们的识别能力还很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不让他们尽快养成自我保护意识是不行的。

人们在未受外界自然、刑事犯罪分子侵害,没有面临生与死的威胁时,似乎感受不到生命与保护生命的重要性。而当一个人真正遇到危险,意识到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个十分繁华的商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三个十四五岁的学生放学后到商场里闲逛,遇到了几个不三不四的成年人,其中有一个人上来对走在后面的一个学生进行勒索,并用刀子相威胁。走在前面的学生回头看见了就返回来,周围也围了几个人。

勒索者见人多了就说:“算了,算了,走吧。”学生也把拿刀子的人放了。勒索者见学生们还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就又返了回来。两个学生跟他理论,暂时稳住他,另一个学生跑去报了警,警察及时赶到,才未酿成大祸。

事后,有人称这学生为自我保护英雄。而事实上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到底如何呢?

记者问:“歹徒威胁你们时,你们是被动的,是受欺负的,你们为什么不呼救?”

学生们答:“没想起来。”

记者:“歹徒第二次返回来再次威胁你们,你们为什么还不呼救?”

答:“周围有那么多人在看着我们都不管,喊也没用。”

错了。只要喊一声“救命”,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你不喊,人们还以为是两个流氓在斗殴,人们在看热闹。你喊了,人们就会明白,流氓在欺负赤手空拳的孩子,就会引起巡逻警察的注意,毕竟是繁华的地方,歹徒也胆怯,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

在学校有一节自我保护课,就是专门练习遇到危险时呼喊“救命”的。开始90%的人喊不出来,为什么?怕别人笑话,在虚拟的环境中尚可以这么解释,那么上述三个学生都遇到生命危险了,为什么也喊不出来呢?第一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起来,第二他们没有受过这种训练。

孩子们或许看美国电影《小鬼当家》看得太多了,把犯罪分子的智商估计得太低了,把自己的智商估计得过高,觉得自己就是智多星——小鬼。平时,什么道理都明白,但一遇事,就什么都忘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塌糊涂,不知从何做起,认识和行为形成极大的反差。现实生活毕竟不是文艺作品。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的这些弱点,才屡屡得手。

有一位老师问学生们:“陌生人敲门开不开?”学生们都说:“决不开门!”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又是怎样的呢?第二天老师派人随访了三个学生,结果是敲一家,开一家。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危险。研究人员有项调查发现,60%的事故是发生在家里,或者在家的周围,家是人过日子放松的地方,却往往更容易出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觉得自己大了,不再需要父母带着外出了,能独立到商场等活动场所了。别看他们的身体发育已接近成年人,但父母不仅应有自我保护及保护孩子的意识,还应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以下是一些教孩子自我保护的建议:

1.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父母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的策略。

如: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有的罪犯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然后试图诱拐孩子。父母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们带走。

2.注意获取感觉

在紧要关头,应该相信直觉。父母不仅要告诫孩子留神从接触的人或事中获取不安的感觉,还要注意倾听,鼓励孩子讲出他感觉不安的人和事。

3.坏人不全是陌生人

父母要经常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而事实上,伤害孩子的坏人不一定都是陌生人。有些带着伪善面具的熟人也可能是坏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过滤”交往的对象,并教孩子注意识别。

4.要学会大声呼救

孩子身单力薄是很难打败罪犯的,但是孩子却可以做出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爷爷!”骑自行车的孩子可以利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其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

5.要勇敢地说:“不!”

每位父母都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比如,有人威逼孩子做危险的事时,要勇于说“不!”

6.让孩子尽情倾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要经常交流。如果孩子对某人有所不满,父母不要简单地说,不许说某人坏话,而要和孩子一起予以分析,这样孩子才能畅所欲言。一旦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有人骚扰了他,孩子能够向他信赖的人尽情倾诉。孩子知道有人时刻在关心着他,就能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伤害,并能及时让坏人得到应得的惩治。

7.明确不可触摸的地方

孩子到了四五岁,父母就应向孩子说明泳衣遮盖的部位是个人隐私区,任何人都无权接触。即使是医生做检查,也应要求监护人在场监督,这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8.路上小心

教育孩子上学放学、外出办事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若必须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9.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不逆行,不抢行,不闯红灯,不骑快车,不与同学比赛,不拉手搭肩,经常检查车闸灵不灵,不骑车带人。要以实际事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10.教育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

要按老师要求,做好准备活动,进行单杠、双杠、高低杠、木马、吊环等运动,一定要有人保护,不能单独做有危险的动作。掷铅球、手榴弹躲开危险区域。游泳时量力而行,不要逞强,学会游泳再进深水。跳水要有人指导,不能盲目胡来。

11.教育孩子在劳动中注意安全

有些劳动使用各种工具,最易出事故。教育孩子听清指导者的说明,按操作要领干活,不可蛮干。有些化学制品会有毒性,不能乱动。许多劳动现场,安全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听从指挥,按要求去做。

12.教育孩子要量力而行

教育孩子如在外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

13.遇到麻烦找警察

能帮孩子的人很多。遇到麻烦找警察,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不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孩子就不会求助任何人。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机遇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遇到危险时,及时正确地报警是首要环节,一旦报警出现失误,不仅会使公安机关失去战机,而且还会使受害者受到更大的损失。因此作为父母不但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报警、急救方法,还应该教会孩子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实施自我保护,及时脱险。

27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父母箴言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由于不讲卫生而染上急性或慢性疾病。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感染疾病,更应注意讲究卫生。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在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不怎么讲究卫生,而身体也还健康,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不是由于卫生造成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充分,营养齐全等。如果他们再注意讲究卫生,身体会更加健壮。

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更应注意讲究卫生。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

1.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育孩子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地下拣的东西绝对不能随便往嘴里放,生吃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削皮。有的孩子生吃瓜果时只在自来水龙头下把瓜果一冲就算洗过了,其实这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应该用刷子或丝瓜瓤擦上洗涤液把瓜果刷洗干净,再冲洗两遍,然后用干净的布擦干净才能吃。

2.培养孩子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

勤理发、洗头、洗澡、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证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

看书、绘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即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沿一拳,握笔时手指与笔尖距离一寸,不在光线太强、太弱的地方看书和绘画,不用手或脏手帕擦眼睛。

保护鼻道,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在经过鼻腔时变得洁净、温暖和湿润,保护呼吸道和肺,使它们免受伤害。

不挖耳朵,不将异物塞入耳内,洗脸洗澡时不把水弄进耳内,以免损伤鼓膜,引起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教孩子经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整齐,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了,鞋带是否系好了。女孩子要经常洗头发,注意自己的头发是否整齐。

3.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

常言道:饭前便后要洗手,肠道疾病不会有。睡前洗干净,睡觉也轻松。其实好处何止这些,良好的盥洗习惯会使孩子收到更多的益处。

(1)教孩子饭前便后洗手

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最易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据查,一只未洗净的手上有四万到40万个细菌,一克重的指甲垢里藏的细菌和虫卵就有38亿之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使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父母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因为手上摸了许多脏东西,在吃饭前不洗干净,吃进肚子里就会生病,肚子就会长出虫子来。”孩子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会愉快地去洗手。但孩子往往几天新鲜,坚持不了多久,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也有着很大影响,只要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父母要为孩子准备好肥皂、擦手毛巾,放在孩子自己容易取拿的地方,要让孩子用流动水洗手,这样符合卫生要求。父母还要提醒孩子,掌心手背都要洗,并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往往通过父母的一次示范动作,孩子就能心领神会,很快学会自己洗手了。

(2)早晚刷牙、洗脸,饭后漱口

父母要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洗脸,饭后漱口的习惯。

刷牙的目的是把残留在牙缝和口腔里的食物刷干净,起到保护牙齿和口腔清洁的作用。如果不刷牙或不会正确地刷牙,口腔里残留的食物就要变质,细菌就会很快地繁殖,不断地侵蚀牙齿,还会引起口臭和牙痛。为了保护口腔清洁卫生,预防牙病,就要养成天天睡前刷牙的卫生习惯。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乳牙早晚要换,不必注意对它的保护,这是错误的。如果不注意保护乳牙,一旦它被龋坏,将影响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乳牙被龋蚀还会影响恒牙的生长发育。

要教孩子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即竖刷法。刷上牙时要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要从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保证每个牙面都刷到。刷后用清水漱口,千万不要左右横刷牙齿,因为横刷不但刷不干净牙齿,还容易磨损牙齿和牙床,破坏牙齿表面的保护层——釉,容易使牙龈出血,患牙周炎等疾病。

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比较差,一两次的早晚刷牙并不能形成习惯,所以父母特别要注意督促提醒,才能使孩子刷牙的良好习惯不断强化,并逐渐变成自觉的行动。

(3)洗脚

睡前用温水洗脚能迅速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使脚部肌肉松弛,感觉舒服,易于入睡。先卷好裤腿,把脚放到水里泡一会儿,用手擦肥皂搓洗脚面、脚跟和小腿,然后用清水冲洗,再用毛巾擦干。

只要父母有耐心,孩子会自然地养成良好盥洗的习惯。

4.教育孩子养成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好习惯

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这对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据化验,马路上20%的痰都带病菌,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大约有四五千个结核菌,这些带病菌的痰干了以后,会随风到处飞扬,污染空气,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从孩子到大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另外人在患病时咽喉和鼻腔里往往有大量的病菌,打喷嚏时很容易将病菌喷出来,所以应该教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

不乱涂墙壁,不踩桌椅。不仅在家里要做到这点,而且在公园、电影院、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也要做到。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件平凡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要求孩子。通常运用示范、讲解、提示、练习等方法,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孩子还不会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就要向孩子示范并伴随着讲解,教给他们如何做。如果孩子已经会做这些事情,只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习惯,那么大人就需提醒他们,从而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并逐渐养成习惯。

§§第二篇 怎样培育孩子的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