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作为城乡一体的联结点,它的发展改变以了传统的农业乡村、工业城市的格局。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效果尤为明显。这种模式在以率先脱离了国有经济大一统计划经济体系,进而形成了民营经济庞大体系著称的浙江省表现得尤为典型和充分。
在浙江省,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最为典型的是号称“中国第一农民城”的温州市龙港镇。龙港镇建镇于1984年,目前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0万,下辖6个办事处、19个居民区、49个行政村。到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3.8亿元,工业总产值62.7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1.59亿元,市场商品成交额36.2亿元,财政收入1.51亿元,居民人均收入7265元。现为苍南县的经济中心、温州市综合实力主要强镇、浙瓯南闽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
龙港是改革的产物,也是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建镇之初,在全国率先进行土地有偿使用、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三大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之后,龙港相继成为国务院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镇、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密集区、浙江省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温州市城乡一体化试验区。1995年被国家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试点镇后,龙港紧紧抓住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这个机遇,以建设中国农民第一城为目标,在财政、户籍、教育、行政机构等方面深化改革,着力构筑新型的城镇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与管理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温州市文明镇、浙江省首批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和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
正是在城乡一体化方面作出了许多非常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因此龙港镇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鲜明农村城市化特色。27000亩的耕地、面积近5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亩蔬菜瓜果基地以及3000亩的海水养殖、2000亩的淡水养殖基地,奠定了龙港农业的基础。股份合作企业是龙港工业经济的支柱,个体、私营经济是龙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印刷包装、毛纺毛毯、塑料编织是龙港的三大支柱产业,通讯电缆、制药、仪器仪表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在龙港不断发展壮大。龙港已成为全国的一大印刷基地,印刷行业年产值近20亿元。现全镇有成型工业企业575家,其中股份合作企业410家,私营企业129家;个体工业12000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5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36家。龙港现有专业市场20多个,其中有全国最大的腈纶毛毯市场。
从龙港镇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具有非常完整的经济学路径,它在很多方面都推动了农村区域的城市化演进:第一,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仅1991~1996年我国乡镇企业就已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843.5万人,平均每年安置207.3万人,乡镇企业职工已占农村全部就业人员的29.8%。在乡镇企业较发达的浙江、江苏两省,这一比例更高,例如:江苏无锡市1994年农村从业人员为209.94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业人员为157.19万人,占农村就业人员的74.8%。1997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8亿人,仍占农村劳动力的27%。
第二,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农村过去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经济向三大产业综合发展的农村工业化道路。1978年,我国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分别为69.5%,25.6%和4.9%,1995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3.9%,64.6%和11.5%,在一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第一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更低。
第三,提供了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建设资金。1978~1994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的资金达到9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农业投入的80%,用于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资金达成1120.9亿元,例如江苏无锡市乡镇企业自90年代以来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一般都在500万元左右,其中60%的资金来自于乡镇企业,这充分说明,乡镇企业是广大小城镇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国的广大乡镇一定能凭借乡镇企业积累资金,以工建农,以工补农,集资办学,兴办公益事业,兴建起一座座乡村小城镇,从而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
第四,改善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伴随转变过程的是人们观念的变迁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科技文化素质的变化。许多过去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经过乡镇企业和市场经济的锤炼,已成长为产业工人,甚至成为企业家。我们相信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将会形成,一代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乡镇企业家也将会形成。总而言之,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乡镇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仍然是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当然,作为一种农民自发的城市化运动,以乡镇企业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自然也有许多不尽科学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乡镇企业布局出现诸多“农村病”,比如说乡镇企业发展向乡土化的逆向发展,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等。据1996~1997年国家环保局、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的初步结果,1995年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9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为993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54.2%:乡镇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358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68.3%;乡镇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70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46.5%;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1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8.6%。此外,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千家万户的建房热,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耕地面积锐减,加重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乡镇企业分布分散。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滥占耕地,环境污染严重,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之间缺乏协作,形成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和封闭的生产力系统,难以取得规模和聚集效应,制约我国小城镇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地区差别悬殊。“九五”末,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6018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61.3%,而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9098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比重8.5%。东部地区完成增加值达到16456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60.6%,而西部地区只占7.5%。比较可喜的是,对于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目前我国各地都出现一些比较成功的改革经验,比较典型的是以“三位一体”著称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集中开辟“工业小区”,将乡镇企业通过调整改造,集中在该区,以解决“村村冒烟”与污染问题,并将乡镇企业的职工迁到小城镇居住,从离土不离乡,变为离土又离乡,成为城镇居民。与此同时,将过密的自然村,通过统一规划进行合并,把宅基地返还于田,以增加耕地面积,最终形成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80年代初开始,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就得到了较大发展,村村都办企业,经过20多年来的积累和发展,浙江省的乡镇企业逐渐成为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升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企业方式所必然形成的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难大,产品档次低等诸多总量都使得改革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种共识在实践上的反思结果就是上述的以“工业小区”的形式,将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农民市民化“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社会效应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推动了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进程。通过“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进程大为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载体功能的提高,并与小城镇形成体系。其次,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为前提,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不仅为城镇建设筹集了资金,改善了环境,也促进了土地从资源→资产;从物质→精神的逐步转换,在物质建设的同时,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在此同时,在改造乡镇企业,提高产品与企业上档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大为增强。第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与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推动了农业生产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由于这些地区城镇用地、工业用地的大量增加,导致耕地面积的迅速递减,这就迫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以保护农业的基础作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出现,对土地利用方面所产生的效应:一是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目前浙江省一些“三位一体”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县市已经基本实现了耕翻、排灌、植保、脱粒、农副产品、粮饲加工等机械化;三是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在过去联产承包时需用上百个劳动力的工作,现在5~6人就完成了,节约大批劳动力;四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保护了基本农田。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后,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实行集约化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后,一般都比原分散耕作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左右。在此同时,对基本农田(口粮田)实行了有利保护。最后,推动了旧城改造与社会进步。“三位一体”发展的实施,尤其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后,加快了城市及小城镇的旧城区改造的步伐,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土地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后,人们对土地的价值意识增强,利用效率大为提高,通过旧城改造推动了环境的改善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效应:一是通过“退二进三”的产业调整,提高了土地价值与利用效率;二是改善了社区环境,如拓宽道路,增加绿地面积,增强卫生意识等;三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城镇的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四是城镇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增强了城镇在区域的中心作用,辐射力与吸引力大为增强;五是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差距。综上所述,“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