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寸光阴一寸金”——让孩子珍惜时间
每个人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开始人生的旅途,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时间中发展的。谁能够把握时间,谁就会利用时间,谁就最早接近成功的终点。所有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要培养孩子做时间的主人,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时间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流行的说法是“时间就是金钱”。事实上,在时间和金钱之间,还有效率和财富。也就是说,争分夺秒——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是现代人的时间观念。
时间比金钱还要珍贵,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著名生物学家赫青黎曾经说过:“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一天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究竟怎样利用这24小时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和伟人,都不虚度自己的年华,他们珍惜生命的每一秒钟。
1845年10月31日,是德国著名有机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道夫·冯·拜尔的10岁生日。前一天晚上,拜尔就高兴地盘算着:明天爸爸妈妈一定会带自己上街采购各种生日礼物,然后在家里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或者带自己去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因为德国人对生日特别看重,邻居家的小朋友们过生日总是这个样子的。谁知天一亮,父亲照例早餐后就戴起老花眼镜伏案攻读,母亲则领着他到外婆家去消磨了一整天,直到黄昏才返回。
对父母亲这样的安排拜尔感到很奇怪,也有点不高兴。细心的母亲看出了这一点。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开导拜尔:“我生你时,你爸爸已41岁,还是一个大老粗。现在他跟你一样,正在努力读书,明天还要参加考试。我不愿意因为你的生日,耽误他的学习时间。妈妈现在只能尽心尽力,使我们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一些,你长大了,可要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啊!”
拜尔的母亲出身名门,是德国一位著名律师、历史学家的女儿,她见多识广,通情达理,既是贤妻又是良母。她在拜尔10岁生日时给拜尔的这番教诲,成了拜尔受用终身的座右铭。拜尔在1905年70岁时获取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写的一部自传中回忆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10岁生日的最丰厚的礼品。”
拜尔的父亲约翰·佐柯白原先是普鲁士总参谋部一位陆军中将,军阶虽高,科学文化水平却不高。在军队服役时曾有一位牧师劝告过他,叫他退役后一定要学习,掌握一门科学技术,以便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他父亲认为牧师的话很有道理,自己又很爱好自然科学,所以50岁退役后便不顾别人笑话,拜师学习地质科学,小拜尔10岁时,他父亲已51岁,正是其苦心攻读地质科学,积极准备应考的第二个年头。父亲的好学上进、勤奋刻苦,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给拜尔的学习以有力的推动和深刻的影响。
父亲对拜尔既严格管教,又时时给予鼓励,1858年,年仅23岁的拜尔以出色的论文获得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父亲特意赶去参加了他的学位授予盛典,向他表示祝贺。因为拜尔是取得博士学位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盛典结束时校长特别关心地问起他今后的去向。拜尔向在座的化学家们扫了一眼,耳边又响起了父亲那深沉的声音,于是从人群中请出了年轻有为的奥占斯特·贾古拉教授,对校长说:“我要追随他!”父亲看到儿子接受了自己昔日的批评教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拜尔年少得志却不自满。他牢记父母的教诲,学习父亲那好学不倦、珍惜时间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向科学高峰登攀,在研究有机染料和氢化芳香化合物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终于在19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孩子的生日父母怎么办?是送一件精美的生日礼物,还是摆上酒席庆贺一番?拜尔的母亲未这样做,而是以父亲50岁退役后还拜师学习地质科学的事例教诲儿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母亲的教诲成了拜尔受用终生的座右铭。父亲勤奋好学的精神从此激励着他去拼搏、奋斗。这种精神的馈赠胜过任何高档的物质礼品。这就是成功家教的高明之处。
伟人、名人视时间为生命,对时间无比珍惜,他们的成功是他们做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奖赏。这个道理并不深奥。珍惜时间,父母要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勤快的人,生活节奏快而不乱,自然会影响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整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孩子只有意识到这种危害性以后,才能珍惜时间,那就要走一段弯路。
有时候,同在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孩子很短时间就能写完作业,学得轻松自如;有的孩子却天天点灯熬夜,搞得筋疲力尽。一些父母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脑子太笨,没少跟孩子着急。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能力高低不同,理解水平也会有差异,但这也许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在家学习时,常常是磨磨蹭蹭,往往不能立刻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一会儿找文具,一会儿翻笔记,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跟大人搭搭腔……孩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利用的时间很少,而浪费的时间则太多了。看似孩子是在花时间写作业,实际上大量的时间是被那些与作业无关的事情占去了。
一位叫关颖的儿童教育专家听一位母亲叙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去串门,已经是晚上快九点钟了,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仍然在做作业。我随口问了一句:“学校留的作业很多吗?”孩子的父亲说:“哪里呀,根本就不多。这孩子,每天都是吃过饭就摆开摊子写作业,一边写一边玩。不到晚上十点作业就是写不完。”我问孩子:“爸爸说得对吗?”孩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对孩子说:“你会看表吗?”孩子大声说:“没问题!”我说:“那好,从现在开始,你自己掐表,看看剩下的作业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孩子一下子来了精神,认认真真地写起了作业。没多大功夫孩子拿着两个作业奔跑过来报功:“九分钟,才用了九分钟!”看着写得蛮工整的作业,爸爸惊讶了:“写得这么快?要是平时这点儿事至少还得一个多小时!”孩子得意地看着大家。
九分钟与一个多小时,至少是节省了五六倍的时间。这个简单的事例说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引导得当,使孩子集中精力做事,节省时间完全是有可能的。对于孩子高效率完成功课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事先与孩子做个约定,让孩子自由支配,作为对孩子的奖励。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孩子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养成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习惯。
时间是悄无声息流失的。在每一段时间里,孩子所做的事情并不都是有意义的。有些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浪费时间,是孩子们的大敌。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个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自己的女儿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朋友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要在12点半以前回来。”可那天孩子超过了10分钟才到家。母亲见孩子回来了,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了一下墙上的钟。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抱歉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孩子赶快换了衣服,这是因为她们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戏或电影。这时,斯特娜夫人再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这位母亲并不就此止步,而是紧逼一步,说了这样一句十分惋惜的话:“这真遗憾!”她什么别的手段都未采取,却使孩子知道,母亲的正确要求是必须照办的,失误了,要来一番痛苦的反省。
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有很大关系。有的孩子爱睡懒觉,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学就迟到的时候,才匆忙起来,父母还得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叠被子……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助长了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我们不妨学学斯特娜夫人的做法,让孩子尝尝自己耽误时间的苦果。有些自尊心的孩子都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逐渐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当然采取这种以自然后果惩罚孩子的方法,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承受的能力把握时机,灵活运用。
我们给父母的建议
●让孩子集中精力做事。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被动应付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比较充裕。对孩子来说,做作业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玩耍、或游戏、或看电视、或读课外书。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尤其是对少年儿童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时,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形成孩子的一些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父母的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对孩子做事少闻少问,少导少管,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没有坚决刹住,久而久之,使问题变得愈为突出,好习惯没有形成,却养成了许多坏习惯。
●培养孩子的勤奋精神。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时,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时间贡献的效益可就大相径庭了。鲁迅先生认为天才就是勤奋,他自己的成功,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罢了。他不赞成那种空耗时间的人。他对自己的时间极其吝啬,一分一秒都不愿白白流失。他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总是尽力去挤。人的生命也就是从生到死这一段时间的总和。所以说,鲁迅先生对时间的比喻,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一个“挤”字道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若一辈子总是悠悠晃晃,无所作为,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若对时间没有“挤”的精神,想成就一番事业,岂不是懒汉做美梦——空想一场而已。有志者惜时如金,无志者空活百岁。不善挤时间的人,很难说他有什么宏图大志。
●从善于抓紧时间着手。为了不浪费时间,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有定规;若摆得杂乱无章,常常会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要从小养成今天事今天做完的习惯,督促孩子把应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不要随意将任务推延。切忌明日复明日,明天何其多的拖拉作风。在养成按时完成任务这个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要耐心细致地说服帮助,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办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务时,要着眼于时间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应付差事。
二、“时间就是效率”——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时间,以及科学的安排时间,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可在许多人的眼中,觉得提高效率没有错,但不能不顾条件和环境制约,主张一切“慢慢来”。明明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某些人手中却非得拖个少则几天,多则半年,使许多事情事半功倍,人人喊累。究其原因,在于许多人心中缺乏时间概念,没有一个明确而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社会已进入到市场经济,信息时代,任何陈旧的想法都应当主动抛弃。我们做父母的,更是应时时提醒自己,千万别把一些自己所痛恨的东西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子女。力争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早日成为可用人才。
时间就是效率
本田宗一郎于1906年11月17日生于日本静冈县一个贫穷农家里。父亲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退役回家,和他母亲弃农开自行车修理铺,以修理自行车和打造小农具为业。
一天,宗一郎拉风箱学打铁,他看到父亲累得满头大汗,脖子上挂着的毛巾也被汗水浸湿了,觉得十分心疼,便问道:“爸爸,你不能慢慢地打吗?看你累成这个样子。”
父亲十分严肃地说:“要是慢吞吞地打,铁坯冷却了,就不能打成农具。做什么事,都要讲究速度,要迅速,要快。”
幼小的宗一郎头脑灵敏,对什么事情都要提出个为什么。有一次,他见到父亲把三块烧红的铁坯放在铁砧上,不停地轮番敲打,父亲打铁技艺精湛,锻打的声音有板有眼。宗一郎好奇地问道:“爸爸,你为什么要三块铁一起打,不如一块一块去打,就不紧张了,也不会这么累呀。”父亲回头看了他一下,温和地告诉他说:“这几块铁坯形状小,可以放在一起打,能够一起打的铁,就不要分开去打。这样节省时间又多出活。你要记住,做工作要多动脑筋,能够集中干完的活不要分开去干,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天的活要当天干完,每天都有新的工作。”
父亲打铁的启发,深深地印刻在宗一郎的脑海里,像一颗种子埋进了肥沃的土地中,直到后来他创办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宗一郎一直把高效、高速贯彻始终,并作为本田公司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本田宗一郎的父亲并不懂教育学,更不知道什么教育子女的理论与艺术,但他对本田宗一郎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相信这远远超出了他本人的意料。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迪,那就是在教育子女时,有时自然而不刻意,往往更能达到感染力十分强的效果。毕竟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任何枯燥的理论,当然,这需要父母的一些基本素质,并不一定指文凭高低。
孩子办事拖拉,有些事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后天的事是常有的。我国古人有一首《明日歌》,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并教他们认真领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首诗告诉我们,时间是无情的,一去不会复返。要教育孩子抓紧时间,不让分分秒秒白白流逝。
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
●教孩子不放弃时间,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将每天必须做的事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当然这个时间表要与孩子商量而定,取得孩子的认同,符合孩子的兴趣和特点,不能一下子对孩子要求过高;还要考虑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学习、劳动、休息,还要有孩子的娱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孩子才可能有积极性去做;制定这个时间表是为了有个约束,更合理地利用时间。所以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行的情况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制定时间表不是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计划上,关键是要在行动上有所反映。父母要对孩子的执行情况以肯定成绩为主,予以及时的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父母督促孩子一段时间,以后使孩子逐步养成习惯,成为自然。
●把握时间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教孩子巧妙地利用时间。比如,洗衣服、做卫生时同时听外语或听音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些室内健身运动;与父母一起做家务事时,聊聊天、谈谈心、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只要开动脑筋,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学习或总结出许多科学、合理利用时间的办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对此开始关心,逐渐认识到如何让孩子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不仅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还是成才教育的一项基本训练。这种训练应当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上小学的孩子已懂得了昨天、今天、明天,认识了年、月、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观念不断增强,但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没有学会安排和利用时间。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克服淡薄的时间观念所造成的一切不良习惯,必须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孩子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习惯,重视帮助孩子合理地利用时间。
我们给父母的建议
●制定一个时间表。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等,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利用零碎时间。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然而,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
●教育孩子有责任感。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有明确目标,力争今日事今日毕,不要等明天。
●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不要把时间全部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准许玩。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比较多地安排玩耍的时间,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00~11:00,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但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入睡。
●要及时检查对时间的使用。有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孩子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要注意及时检查。
●要掌握一些技巧。父母对孩子提出时间上的要求时,还要有意识地学习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但非常想出去玩的时候,他对于书本早已心不在焉了。这时如果还对孩子说“再写10分钟”或者“做功课做到4点为止”,这只会增加孩子对时间的焦躁不安之感,他会不时地看表而根本没把功课放在心上,就是在写作业也会是心慌意乱,错误百出。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采用把学习时间改变为学习量的方法,比如:“再做一页练习”“再背一段课文”,这就给孩子一定的读书量,使他把精力转向这个一定的量,于是对时间的注意也就逐渐淡漠了。
三、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身心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凡是那些能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学习,按时活动的儿童,大多是身体健壮,学习成绩优良,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具有“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的具体体现。父母要让孩子从小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要使孩子们真正懂得时间与成才、效率与成功的关系。这一点是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孩子们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需求
刘倩是一个时间观念特别强的孩子。
她不算太高的个子,一张天真的娃娃脸,十分朴素的着装,按照现在许多追星、前卫的中学生观点,她简直有点土。然而,当今年中考刘倩以581分的好成绩成为石家庄市中考第一名时,许多周围的人开始对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刮目相看。
刘倩说,自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她一直认为,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东西,都是他们多年经验的结晶,因此,她从不肯错过课堂上每一个有用的信息,从不愿拉下每一点精彩的内容。这种正确的态度使她在学习上受益匪浅。与此不同,她的不少同学上课时思想开小差,过后在不安和自责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或在家中开夜车,这必然造成第二天上课听讲时的无精打采。刘倩认为,这样恶性循环的疲劳战术和时间耗时战术必然会事倍功半,每天22:30一过,只要已经完成作业,她都会躺在床上休息。按她的意思,在桌子前坐一个小时,就要收到一个小时的效果,学到一个小时的东西,不然,空坐在那里耗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刘倩一直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妈妈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妈妈只是一个单位的实验员,文化程度并不高;虽然随着自己所接触知识的加深,妈妈在每个学习题目上并不能给予具体的指导。然而,妈妈观念中许多十分朴素的道理却早已渗透到了女儿的日常学习中。别人的父母都是用小鞭子抽着自己的孩子学习,而刘倩的妈妈却总是在每天22:30过后催女儿睡觉。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我们给父母的建议
●首先要树立孩子的时间观念。要培养孩子做事专一,抓紧时间的习惯。
●注意让孩子早睡早起。这有利于孩子有充分的睡眠,保证孩子的身体发育。
●注意让孩子能精力充沛地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安排好孩子的业余生活,保证孩子的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