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里的数字密码:用数字解说决定健康的细节
11216800000008

第8章 “数”说疾病:就这样防范

风湿病的“数字”认识

许多人可能觉得风湿病离自己很远,下面的数字将会告诉你,到底风湿病离你有多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病的一种,在全世界成年人中发病约占1%~2%,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在35岁以下成年人约0.3%发病,而65岁以上者发病率超过10%,我国成人患病率为0.3%,有4000万人左右。你还会觉得风湿病离你远吗?而且,据调查千分之一幼儿患风湿严重会致盲。

有关儿童风湿病的组织估计,目前香港每1000名儿童中,便有一人患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发病年龄最常见于8~16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更只有2岁。患者会因为四肢肿痛而导致活动力受阻,严重者更可能会失明或残障,甚至因并发症而死亡。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属最常见的一种儿童风湿病,有别于成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于出现特发性关节炎的成因仍然未明,估计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发病年龄介乎于8~16岁。在正常的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做出一些抗体来对抗细菌感染,但当免疫系统失调,把体内的正常细胞及组织误认作有害物质,导致关节、骨骼及周围的软组织产生发炎的免疫反应。

一个或以上的关节疼痛达到14天左右,或有关节肿胀;持续低烧达5天以上;于非湿疹常见的皮肤部位出疹,持续并日趋严重;体重无故下降,都属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征兆。由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会导致关节变形及永久性的破坏,一旦发现年幼子女出现病征应及早求医。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10组数字

1.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刻失去知觉,已处于临床死亡阶段。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争分夺秒”地去医院,应就地抢救,严禁搬动,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等待医护人员的救助。

2.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并且已经逐渐升至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世界就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各种原因总死亡人数的1/3,预计到2020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将从目前死因的第5位与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将增加50%,高达2500万人,其中1900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口死于心脏病和中风。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该统计材料还显示,8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自于中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随着肥胖症患者和吸烟人数的增加继续呈上升趋势。

3.心血管疾病在全球以及我国的发病情况都呈上升趋势,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口大国。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报告揭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呈明显增长态势,报告显示,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烟民3.5亿人,另外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巨大“后备军”。中国是世界上冠心病死亡的第二大国,有一项研究预计在2000—2030年间我国的所发生的所有的心血管病造成的死亡当中有22%会发生在35~64岁的人群,同期这一数字在美国仅有12%。

4.据统计,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为30%,治疗率为25%,控制率为6%,即全国有70%高血压患者约1.1亿人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压。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000万成人肥胖,高血压病人每年新发病例300万。脑卒中患者600多万,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我国每年有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每12秒钟因此丢失一条中国人的生命。

5.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正在迅速增加。20世纪70年代,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而现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于5%。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6.一个人的标准体重可以按下面的简单公式计算: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上下浮动10%为理想体重范围。也有人采用一个经过改良的公式: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第二个公式较第一个公式对中国人更为合适。标准体重有缺陷,它只考虑了身高没有考虑人体的粗细,因此有了更为准确的体质指数,计算方法如下,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根据中国人的资料,体质指数在20~24较为合适,超过24算超重,超过28算肥胖。据世界心脏病联合会的最新统计资料,目前,世界上有10亿人口体重超重或肥胖,这使得肥胖有可能取代吸烟成为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最主要杀手,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7.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其中,90%的心肌梗死可以被9个后天的危险因素所解释。按轻重排序,它们分别是,血脂异常,胆固醇增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乏水果、蔬菜;精神的紧张。这8个是增加心肌梗死的因素,最后还有一个因素是心肌梗死减少的相关因素,就是坚持长期少量饮酒。

8.美国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根据吸烟的焦油含量,把吸烟的人分成严重程度不同的4个组,小于10mg、10~15mg、15~20mg和大于20mg,与不吸烟的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吸烟的4个组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与不吸烟者相比分别增加了2.8倍、3.3倍、2.2倍和2.7倍,只要你吸烟,那么心肌梗死的风险就会成倍地增加,而不论吸几支还是十几支,要戒烟就必须彻底;不论你吸多少年烟,戒烟后冠心病的危险就会迅速降低,到戒烟3年时,得冠心病的危险已和从未吸烟者相似。长期吸二手烟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概率,比不受二手烟侵害的人要高40%~50%。

9.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列举了几个在心血管疾病防御方面的数字:0、5、30、140、90.其中,吸烟是0,就是不吸烟;5是胆固醇降到5以下;30是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140、90是把血压控制在140、90.

10.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提倡“三五七”运动标准。就是每次进行步行或慢跑锻炼时,里程应掌握在3公里左右,一星期锻炼不少于5次,运动量应达到每分钟心跳次数加自己年龄等于170.

对付流感牢记几个数字

1~3天:人们被流感病毒感染之后不会马上发病,这段时间被称为流感的“潜伏期”。流感的潜伏期有1~3天,平均为2天。在潜伏期内,“患者”不会感到任何不适,但在潜伏期最后1天,患者就有传染性,会在不知不觉中把病毒传播给家人、朋友或同事。

流感在这个时期善于伪装,因此,多喝水、多吃维生素、多吃菌类等能够增强抵抗力的食物,争取把流感消灭在“萌芽状态”。

3~4天:高烧是流感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普通感冒,流感发烧一般会在39℃以上,而且持续高烧比较常见,一般持续3~4天,年龄越小,发烧的症状越重。发烧期间也是流感最具传染性的时候,因为此时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病毒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

应注意休息,定时服药,合理输液,同时不要因为胃口不好而少吃东西,适当地吃些清淡有营养的食物,可以为打败病毒助一臂之力。

6~10天:流感从发病到痊愈一般需要6~10天。流感发病症状主要有高烧、头痛、咳嗽、疲劳无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儿童流感有时还伴有恶心、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痊愈需要的时间较长,高烧退了之后,很多人还会在1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有身体疲倦无力的感觉。

流感虽然已经“撤退”,此时,尽管身体疲倦,也不要整天躺着,适当地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能让身体尽快恢复。

10万~100万:流感病毒主要借助空气中的细小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病毒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国外有研究发现,一声咳嗽,可散播约有1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约含有10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可使飞沫以167公里的时速运行,在1秒钟内喷射到6米以外的地方。飞沫落在物体表面,人们无意中触摸到再用手抠鼻子或揉眼睛也有可能感染流感。既然流感能“飞”得那么远,口罩就是流感人群的必需品了,同时也要注意开窗通风,让流感病毒“乘风而去”,远离易感人群。

300万~500万:流感对人们健康最大的危害是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人数在300万~500万之间,其中肺炎是成人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心肌炎、高热惊厥、脑膜炎等是儿童流感最为常见并发症。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70%~90%的流感感染。65岁老人接种疫苗,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会下降70%~85%。

15000:白细胞超过这个数才能说明是细菌性感冒。一般人感冒就医时,医生都会先让做血常规检查,确定是否有细菌感染。在血常规检查中,如果发现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即高于15000个/立方毫米(正常情况下8000~10000个/立方毫米),才能说明确实是细菌性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时白细胞不高,但中性细胞高,这种情况就不能用抗生素。因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中性细胞会出现偏高的情况。(提醒:如果白细胞不高,但发高烧,而且咳嗽得很厉害,这就可能是支原体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发高烧至39℃~40℃,而且一开始就剧烈咳嗽,这时应该做一个支原体检查以确定。)

38℃:这个体温病毒不能繁殖。有的人一生病就着急,恨不得吃一次药病就赶紧好。但疾病有个恢复过程,就拿发烧来说,发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病毒对抗的过程。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当体温升高到38℃时,病毒就不能繁殖,也不能形成新病毒。而38℃的体温对一般人来说,是比较容易承受的,而且这个温度也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如果孩子到38℃,就急于用退烧药强行将体温降到38℃以下,病毒死不了,病程反而可能加长。但达到38.5℃以上,为防止出现高温惊厥,需要用退烧药。

大众对感冒的10大错误认识

感冒是常见疾病,几乎所有的人都患过感冒,但是很多人对于这常见病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以下是10大关于感冒和流感的错误认识,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同感冒作斗争。

1.着凉要食,发烧免食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着凉要食,发烧免食”这种说法,意思是如果你感冒了你应该进食,但是如果你发烧了你就不能吃。事实上,这是完全不正确的认识,而且当你生病发烧的时候补充食物并没有负面影响,相反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以对付疾病。所以当你生病了,正确健康地饮食是必要的。鸡汤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推荐给大家。

2.不治疗感冒的症状

许多人认为感冒症状,如流鼻涕、咳嗽等,是帮助我们快速克服疾病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口服感冒指标药物。但是,事实上感冒症状非但与感冒持续的时间没有关系,而且它们是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的帮凶。你应该感到欣慰的是知道镇痛药和其他感冒药不仅使病情更可以控制在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内,并且它们将有助于阻止感冒病毒的传播。

3.寒冷引发感冒

“刚洗完头发别跑出去”或“穿多点免得感冒了”,大多数的人曾经都被这样叮嘱过。但是事实上,身体的温度或周围环境温度并没有什么影响,寒冷或潮湿并不是感冒的重要原因。导致你感冒的原因多是病毒或细菌。当病毒或细菌侵入你的身体使你患上感冒。“着凉”只是使你的身体抵抗能力降低,使病毒得以大量复制。

4.感冒应避免亲吻

普遍认为被患有感冒的人亲吻自己也会感冒,事实上并非如此,亲吻并不足以造成感冒传染,因为感冒病毒主要集中在鼻腔内。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唾沫中所含感冒病毒的浓度很低,一般不足以传播感冒。和感冒患者最危险的接触是握手。因为患者的手经常弄鼻子,所以沾有大量的病毒细菌。此外,患者接触过的门把手、电话等公共设施上,也有大量的感冒病毒。而且病毒在这些坚硬物体的表面,能存活几十个小时之久。因此,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是减少感冒传播的有效办法。

5.感冒了不要喝牛奶

许多人认为感冒时候喝牛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因为这时候喝牛奶会分泌更多的黏液。而实际上,牛奶根本不会导致分泌过多的黏液。你可以尽情随意喝牛奶,对感冒没有影响。

6.冬季爱感冒

人们认为冬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事实上,春季和秋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根本不是寒冷的冬季。这是因为,病毒在春季和秋季更为活跃,而在冬季似乎很大程度上冬眠了。

7.维生素C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大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战胜感冒。但是,维生素C和锌对感冒病毒并没有什么影响。一旦你真的感冒了,最好赶快服用镇痛药和感冒药等待病情好转。

8.免疫系统低下易感冒

事实上,免疫系统低下并没有增加患感冒风险。研究发现,健康和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患上感冒的概率几乎是相等的。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感冒人群中95%的人感冒病毒直接作用于他们的鼻膜使受之到病毒感染,但只有75%的人表现出感冒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无症状感染”。

9.有关流感疫苗的认识

很多人担心注射流感疫苗会产生副作用。实际上,流感疫苗只是无毒性的病毒片段,不完全是病毒形式,不会因接种而致病。绝大多数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有任何不适,有些人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大都能够很快消失,极个别人会出现低烧,但一般在24~48小时之内即可消失。

在国际上,流感疫苗都采用现代化高提纯技术,经多方面的严格控制,以确保安全。但流感疫苗对流感的预防作用也是有限的,疫苗对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一种疫苗只对某种特定的或与之相似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有效,对其他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感冒则无效。另外,疫苗都是针对不同病毒设计的,而对病毒的选取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的。如果研究人员猜对了,当年的疫苗预防流感有效率将会达到80%以上;如果流行的不是他们预测的病毒,这一年疫苗的有效率就会非常低。

10.发汗有助于治疗感冒

感冒了,很多人都这样做过,至少看到其他人这样做:盖上厚厚的被子或毛毯子,或者额头上贴上热毛巾,希望可以通过排汗有助将感冒病毒排出体外。遗憾的是,这完全没有什么作用,仅仅是能让你感觉好受一点,暂时缓解一下症状而已。

用数字解读乳腺癌

现在乳腺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提高生命质量,节约医疗资源,我们很有必要通过下面的数字了解一些乳腺癌的相关知识。

1:100:男性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比例为1:100,所以当男性乳腺癌出现异常,如肿块、疼痛、溢液时,也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20%:数字显示,西方妇女乳腺癌发病率普遍高于东方女性,但因为发现及时,西方妇女乳腺癌死亡率却比东方女性低至少20%。

13岁与55岁:少女月经初潮提前以及更年期推后使得女性一生中有更多的时间被雌性激素控制,这也是乳腺癌高发的众多原因之一。研究显示:13岁以前既有月经初潮或至55岁还未停经的妇女,得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万分之四: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乳腺癌发病率已高达万分之四以上。而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每8~9名妇女中就有1名乳腺癌患者。

3%~5%: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虽较西方低,但近年来增长迅速,并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

1.5倍:未哺乳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哺乳妇女大1.5倍以上。

80%:如果坚持少脂多纤维的饮食习惯,并每天坚持20分钟以上的运动,80%的乳腺癌都可以避免。

1:国家抗癌协会的调查显示,从1978年起,乳腺癌的发病率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之前女性最大的健康隐患是子宫颈癌。专家分析认为,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越高。因此,乳腺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类的疾病。

90%,70%,45%:人类对乳腺癌的认识如今已经比较清晰,乳腺癌不是局部的癌症,而是一种全身性癌症。现在已知,1期乳腺癌的治愈率为90%,2期为70%,3期为45%。

30岁: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另一普遍特点是,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比西方妇女提早了10~15年。最近几年乳腺癌的发病更是有了明显的年轻化优势。

3~4倍:35岁以上初产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30岁以下初产者的3~4倍。

30%:从未生育过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已生育的妇女高30%。

9组与“癌症”相关的惊人数字

1.人体共有100多种癌,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部位。

2.70%癌症发生在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男性中常见的癌症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

4.女性中常见的癌症为: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子宫颈癌。

5.吸烟是世界上导致癌症的最主要病因。

6.世界上1/5癌症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如乳头状瘤病毒引起子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癌。

7.1/3癌症可以通过早期体检发现和适当的治疗相结合最终得到痊愈。

8.所有癌症病例都可以应用现代知识进行疼痛控制,并在癌症晚期通过心理关怀获得治疗上的帮助。

9.40%癌症是能够通过调整日常行为预防的,主要是通过戒烟、健康膳食、体育锻炼、预防感染等途径实现。

早晨喝咖啡中风概率增加4倍

中老年人早晨喝咖啡容易引发中风,特别是平时很少喝咖啡的中老年人,早上喝完咖啡1小时后,中风的危险比平时增加了4倍。

专家认为,咖啡因能刺激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和管壁沉积的脂肪脱落,使血流受阻而引发中风,而经常喝咖啡的人可能因为已适应这种刺激所以不易中风。

让你心跳加快的慢性病数字

据统计,每年慢性病要夺走数千万人的生命,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60%以上。

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4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恶性肿瘤;每2秒钟就有1人(每天7000人)死于心肌梗死;有1.6亿人患高血压,20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占6.4%。

我国结肠癌平均误诊率为41.5%,中青年患结肠癌的,平均误诊率为72.8%,患者有自觉症状求医,在一个月内能够诊断为结肠癌的占8~10%。肠癌如能早发现、早治疗,90%以上的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但仅有10%的肠癌患者被早期发现,有相当多的被误诊。

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45%以上在我国。我国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肝癌,男性13万、女性6万,占全世界肝癌年死亡率的45%以上。

在全世界女性人口中,平均7位中就有1位正遭受乳腺癌的威胁。在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就是乳腺癌,近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7%,且患者的数量在不断攀升。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4年后,糖尿病发病率可降低58%;冠心病发病率可下降80%;癌症发病率可下降33%。

1800定律:今天1分钟的预防,远胜于将来8分钟的治疗,100分钟的抢救;今天100元的预防,远胜于将来800元的治疗,10000元的抢救。

用数字解读流行性腮腺炎

1次: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2种:传染源有两种,一是病人,二是隐性感染者。

3特点:本病的三个主要特点:传染性强;并发症的危害远远超过腮腺炎本身;有的患者腮腺消肿后,病毒会侵犯睾丸、卵巢。

4途径:传播途径有4种,主要是空气和飞沫传播,少数是通过食物和玩具间接传播。

5岁:本病主要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4岁患者较为多见。

6种:本病的并发症常见有6种: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心肌炎、胰腺炎和乳腺炎。

8项:本病的主要症状有8项: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肌肉酸痛和腮腺明显肿大。

21天:一旦发现有腮腺炎患儿,家长应将患儿隔离在家中,时限为21天。

用数字解读麻疹

1:麻疹是一种冬春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乙类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初期的症状很像伤风感冒,发热2~3天后,口腔两侧黏膜上可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这种“麻疹斑”是诊断本病最早的依据。

2:麻疹“偏爱”两种人,一种是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另一种是成年人,他们在幼儿时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后未按规定接受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复种,或者从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流动务工者。

3:麻疹的特点是“烧3天,出3天,麻疹消退再3天”,就是病人发烧3天后,开始出皮疹,常自额、耳后、发际、颈项开始,3天内就可波及全身,当手心和足底都有皮疹时,表示疹子已出齐出透。皮疹出透后,如无并发症,则3天后皮疹就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了。

4:预防麻疹4个要点: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开窗通风;发现麻疹患者要及时隔离;没有接种疫苗的成年人,最好去接种麻疹疫苗。

5:常见5种并发症是:肺炎、心功能不全、喉炎、脑炎和角膜炎。

6:护理患者6要点:①应保持室内温暖湿润,避风,室内空气要保持清新;②患者要卧床休息,衣被不宜过多;③做好患者皮肤清洁工作,并做好眼、鼻、口腔护理;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喝开水,忌油腻、辛辣、发物;⑤患者出疹后第6天即无传染性,可解除隔离;⑥如皮疹突然隐去或皮疹退后又发热、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甚至昏迷、抽风,表示有并发症,要尽快就诊,并相应延长隔离期。

7、8:麻疹疫苗初种时间为8月龄的婴儿,到7岁时应复种1次。90%:麻疹的传染率在90%以上。

10~14:麻疹的平均潜伏期为10~14天。

冬季“7个一点”易得糖尿病

1.吃得多了一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不规律不合理的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导致身体肥胖,使胰腺长年累月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久之便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血糖随之升高。因此,为了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应尽可能坚持食物多样化,多吃一些粗粮,保持营养平衡,科学计算总热量,高纤维素、低盐、禁酒及禁甜食。

2.阴虚多了一点。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病机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再加上燥热伤阴,阴损气耗,气阴两虚导致消渴。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往往是事业在爬坡,身体在滑坡,年纪轻轻就出现身体亏虚,过度消耗体内阴液,产生燥热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糖尿病。

3.运动少了一点。经常运动的人要比不经常运动的人长寿,患糖尿病的危险也小得多。有关专家研究,适当的运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中葡萄糖被肌肉组织的利用增加,血糖降低。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适当运动,也有利于病情改善。

4.睡眠晚了一点。睡眠不足与血糖控制失调关系密切,特别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睡眠不足会加重病情。科研人员对161名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睡眠时间长短和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病情。经常睡不着觉或睡眠质量差的患者,血糖明显不稳定。

5.身体胖了一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肥胖程度越严重,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越高。中度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同年龄正常体重者的4倍,而高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21倍。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减肥,可增加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数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6.郁闷多了一点。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以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患得患失,适当控制情绪,减少焦虑及激动。

7.基因差了一点。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基因受体学说,认为胰岛素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保证血糖正常的前提。大多数Ⅱ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胰岛功能并不差,主要是胰岛素受体数目和质量存在缺陷,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致血糖增高。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现在糖尿病发病率如此高,和我们的父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吃不饱饭,导致胰岛素受体基因退化,从而遗传给子女的胰岛功能减退有关。

预防高血压的3个“没有”和3个“半”

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保健,除了坚持服药、平稳降压外,应记住美国保健专家提出的3个“没有”:没有紧张、没有焦虑、没有高血压。

3个半分钟和3个半小时:醒后继续躺半分钟,起来后在床上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早上运动半小时,中午睡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

心血管病的日常预防应筑起5道防线:防发病、防心血管事件、防后果、防复发、防心力衰竭。

通过6条途径控制8个高:6条途径:减肥、降糖、降压、调脂、降血黏稠度和减轻胰岛素抵抗。

8个高是:高体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液黏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发生率及高胰岛素血症。

可以选择的9种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爬楼、登山、跳舞、扭秧歌、打太极拳。

前列腺炎的数字密码

慢性前列腺炎的3个表现

1.排尿不适:可出现尿频、尿道灼痛。晨起可见尿道口有黏液、黏丝及脓液分泌,尿液混浊或大便后流白。严重时可出现终末血尿及排尿困难。

2.局部症状:后尿道、会阴和肛门部不适、重压或饱胀感、下蹲或大便时为甚。

3.放射痛:前列腺或精囊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炎症发生时腺体内部张力增大,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转移性腰痛,疼痛可放射到阴茎、睾丸、阴囊、腹股沟、会阴、小腹、大腿、臀部、直肠等处。

前列腺炎的4大危害

1.易引起感染。前列腺发炎时,人体中的抗菌物质———前列腺抗菌因子减少,容易引起感染,引发急性尿潴留、急性精囊炎或附睾炎、输精管炎、精索淋巴结肿大或触痛等,严重时可发生腹股沟痛或肾绞痛。

2.影响性功能。由于疾病长期未能治愈,各种症状和不适在性交后加重,或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感受和质量,给患者造成一种恶性刺激,渐渐出现一种厌恶感,导致阳痿、早泄等现象。

3.可导致不育。长期的慢性炎症,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前列腺分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精液的液化时间,精子活力下降,可导致男性不育。

4.传染配偶引起妇科炎症。临床上绝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本身不具传染性,但是某些致病性比较强的病原体感染,以及某些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前列腺炎,在发病早期可以通过夫妻性生活途径将感染的病原体传染给妻子,从而导致女方生殖系统相应的感染。

保护前列腺的5项措施

1.多喝水。饮水量少会使尿液浓缩、排尿次数减少,对前列腺及肾脏、膀胱等其他脏器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前列腺炎患者更应该多饮水,这样可以通过排尿冲洗尿道、促进前列腺分泌物排出,达到预防前列腺感染的效果。

2.忌辛辣食物及烟酒。过多进食辛辣食物及饮酒过量都是前列腺炎的诱发因素。另外,香烟中的烟碱、焦油、亚硝胺类、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不但会直接毒害前列腺组织,而且还会干扰支配血管的神经功能,影响前列腺血液循环,加重前列腺的充血。

3.注意局部保暖。前列腺部位如果能保持适宜的温暖环境,能使前列腺和精到的腔内压力降低,平滑肌纤维松弛,减少出口阻力,使前列腺引流通畅。

4.尽量避免久坐。经常骑自行车、久坐不动会导致前列腺充血,加重前列腺炎的相关症状。建议办公室工作人员等久坐人士每工作1小时就应起身活动片刻。

5.适度性生活。对于前列腺患者而言,性生活既不能过频,也不应禁欲,适度、有规律的排精,可使前列腺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的消退。

用数字解读狂犬病

1: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居我国报告死亡数第一位,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卫生的一种重大疫病。

2:我国狂犬病发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3:狂犬病流行过程3个环节是:

传染源(疯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

传播途径(咬伤、抓伤或舌舔);

易感者(人类普遍易感)。

4:被狗咬伤后须“三管齐下”,包括局部伤口接受完整的医学处理,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狂犬疫苗。

3~5:狂犬病一旦发病进展很快,病人多数在3~5天死亡,很少有超过6天的。

5:流行病学的5大特点:春季是多发季节,夏秋季属于高发季节;流行呈南方高北方低态势;男性发病是女性的1~2.5倍;青少年及儿童发病多于成年,其中10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人数的1/3;几乎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目前一个流行新高峰正在形成。

6:狂犬病有6种特症,即伤口周围有麻木痒痛感觉(仿佛有蚂蚁在爬)、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流涎、全身抽搐和进行性瘫痪。

7:潜伏期最短为7天,一般为1~3个月,或长达几年几十年,最长潜伏期长达58年。潜伏期长短与被动物咬伤的部位、伤口严重程度以及伤口感染病毒的量有关。

8:养狗户须知8项:

(1)要严格做到持证养狗;

(2)在册的要规范注射狂犬疫苗;

(3)狗上街要由主人绳牵。在日常生活中,主人要注意与狗保持一定的距离,切勿与狗“零距离”接触;

(4)要实行拴养;

(5)不要在宠物美容院、宠物市场等地方打疫苗;

(6)不随意带狗出入公共场所;

(7)外出时及时清理狗粪便;

(8)酷热天气要注意狗的情绪,如有异常要及时进行隔离,带狗去宠物医院就诊。

9~39:隐性感染狗(已感染狂犬病毒而未发病的狗)同样能使人发生狂犬病,曾有报道,这种狗带毒可达9~39个月之久。故外观健康的带毒狗对人群健康可造成很大威胁。

10:如为健康狗,咬人后应隔离留验10天,其间如发现可疑,应即处死、焚毁。

用数字解读手足口病

5岁以下的宝宝很容易被传染上手足口病,了解下面这些数字,对防病、治病很有好处:

3大部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的水疱样皮疹这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而且还伴有发烧。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5岁以下手足口病欺小怕大,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小宝宝。

3~6天潜伏期: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3~6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有些中间还出现含有浑浊液体的水疱,同样的疹子也可以出现在臀部。一般孩子的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

7~10天自愈: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轻微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自愈,预后良好。通常口腔溃疡在发病7天左右愈合,手掌和足底等处的皮疹在发病10天左右自愈,不会留有疤痕。手足口病很少有并发症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孩子可能会有高热、全身皮疹、腹泻、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用数字解读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为一种季节性的传染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流行性的疾病。血吸虫的成虫像一根白的细棉线,大约1厘米长。急性发病者会在感染后1~2个月出现发热、肌肉酸痛、腹痛、腹泻、脓血便、肝脾肿大。

3:血吸虫病流行有3个环节:病人病畜粪便中的血吸虫卵──疫水中的钉螺──健康人接触疫水。最常见的血吸虫有3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

7: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7~9月为常见。

10:血吸虫卵孵化出的尾蚴在疫水中约10秒钟时间就可钻入人的皮肤,大量尾蚴钻入可使人急性感染,儿童少年最易感染。

20:血吸虫寿命较长,在人体内能活20多年。

30:目前,血吸虫病疫苗,其保护率只有30%,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接触疫水。

40:80%的病人其潜伏期为30~60天,平均为40天。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主要流行在湘、鄂、赣、皖、苏、川、云等省。

用数字解读结核病

1: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一个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一次咳嗽就可以排出3500个带结核菌的飞沫散布到周围空气中,危害健康人群。

2:当前结核病呈现两个新特点:流动人口发病大幅增加,户籍人口中以老年人发病居多。

3:结核病流行要有3个条件:有一个或多个传染性强的肺结核患者,通风不良的聚集环境,对结核菌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专家提醒,咳嗽咳痰3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怀疑得了肺结核病。

4:有4种人易患肺结核:没有接种卡介苗的儿童、久病体虚者、过于疲劳者和过度忧愁悲伤者。

5:结核病可分为5类,即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6: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6多”特点:感染人数多,患病人数多,新发病人数多,死亡人数多,农村病人多,耐药病人多。

6~8:结核菌对干燥环境抵抗力很强,它在干燥痰内可生存达6~8个月之久,所以随地吐痰与结核病传播关系非常密切。

10:结核病最常见的10个症状:咳嗽、咳痰、疲倦、胸闷、气短、胸痛、发热、食欲不振、血痰或咯血、体重减轻。

10~15:一个未经治疗的排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年内可传染10~15名健康人。

用数字解读“红眼病”

1:“红眼病”又叫“暴发火眼”,它的医学名叫“流行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法定丙类管理的传染病。“红眼病”的潜伏期很短,约在1天(24小时)内发病。

本病的自然病程为1—2周。

2:两种病原体,“红眼病”的病原体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的变种。

3:流行的3个环节是,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是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病人眼分泌物沾染过的物品而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4:“红眼病”的治疗4个原则。

(1)病初应予冷敷,切勿热敷。

(2)炎症没有得到控制前,忌用激素类眼药。

(3)听从眼科医生建议,不要自行其是。

(4)进行隔离治疗,禁止外出到公共场所去,避免疫情扩散。

治“红眼病”的眼药水主要有4种:它们是4%吗啉双胍(ABOB)眼药水、0.3%氟哌酸眼药水、0.1%羟苄唑(HBB)眼药水、0.1%无环鸟苷眼药水等。在医生指导下选择1~2种每30~60分钟点眼一次。

5:流行的5大特点: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发病集中。

5条传播途径:与患者共用毛巾、脸盆、洗脸水、手帕或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如门把手、电话机等。

6:预防工作,有6个要点。

(1)外出回家要先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不用脏手揉眼睛。

(3)不用公用的毛巾洗脸、擦眼睛。

(4)游泳后要滴眼药水。

(5)幼儿园、托儿所、理发店、浴室、旅馆等要做好毛巾的消毒工作。

(6)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7:继续治疗7天: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仍要继续治疗一周时间。

对跨物种传播疾病的认识

有很多致命性传染病都是从动物传至人类,或从人类传至动物。如果一种细菌或病毒能对一种生物产生致命伤害,那么它也可能迅速进化出感染另一种生物的能力。目前在多个国家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是最新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致命性传染病都是从动物传至人类,或从人类传至动物。

跨物种传染病可能起源于农场或农贸市场,这样的环境充斥着各种病原体,并且很利于病原体繁衍,这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机会相互交换基因、侵袭外来宿主(比如正在农贸市场买菜的你)。

病原体在物种间的转移也可能发生在下面这种情况下:在印度尼西亚街头,一个以溜猴表演为生的人让他的猴子突然蹿到观众的头上。另外,在你的肠道内,两种不同的细菌也可能像病毒一样发生基因交换,进化出致病能力,让你变成一个携带着致病原的宿主。

这类从动物传播至人类的疾病统称为人畜共患病。在这些疾病中,至少有30多种是我们直接接触动物而染病,另外40多种则通过动物的叮咬等让人患病。人类疾病也会危害动物,比如在郊外旅行等看似无害的活动,人们也许会把疾病传播给动物。

1.流感:随着我们这个星球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中,外出旅行越来越容易,流行病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流感的历史令人惊恐。1918年流感,数月间横扫全世界,估计造成约4000万人死亡。

2.黑死病:没有任何一场疾病能够像14世纪的黑死病(又称淋巴腺鼠疫)那样肆虐全球,使人类文明屈服。这是一场典型的瘟疫。从欧洲到埃及,再到整个亚洲,死尸堆积如山。大约7500万人死亡。

那场瘟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发的细菌性疾病,病菌携带者为啮齿类动物和猫。可是当人际传染的时候,这种病便成了致命性疾病,就像14世纪那次。黑死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虚弱、淋巴结肿胀疼痛。即便到了今天,如果不及时治疗依然是死亡。

14世纪黑死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罕见的细菌,它们在亚洲的戈壁沙漠已经沉睡了好几个世纪。这种细菌在14世纪20年代被唤醒之后,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国穿越亚洲,最终于1347年抵达意大利,后来传入俄罗斯。

3.叮咬引发疾病:近年来,动物传染病越演越烈,这些传染病大都由动物叮咬引起,每年都会夺取成百上千人的性命。在这些传播疾病的动物中,蚊子堪称罪魁祸首:每年有超过3.5亿人感染疟疾,而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儿童;经蚊子传播的登革热每年会侵袭约5000万人,而只有500万人接受了治疗,其中2.5%会最终死去。经昆虫传染的疾病暴发的频率不断增高,发病规模也逐渐增大。科学家预测,全球变暖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再来看看这些跟动物尤其是宠物有关的疾病的数据。狂犬病每年会夺去大约55000人的生命,主要是在亚洲和非洲。很多野生动物也会携带狂犬病毒。

此外,北至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感染恰加斯氏病(也叫南美洲锥虫病,一种经名为triatomines的虫子传染的慢性病)的人数超过1600万。恰加斯氏病经常发生在允许狗或者家禽在夜晚进入屋内的人家,因为这会增大人接触到致病小虫的概率。

并不是只有那些昆虫或宠物才会传染致病的疾病。比如美洲白足鼠就携带有汉他病毒,一旦你吸入了含有美洲白足鼠粪便颗粒的空气,就会染上这种病毒。在早期,你会出现食欲不振、发烧、呕吐、肌肉酸痛等症状。当你感觉稍微好一点之后,你又会出现脖子僵硬、再次发烧、意识混乱以及移动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无药可治,但绝大多数人能康复,大约1%的患病者会死亡。

4.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引起艾滋病的病毒,起源于黑猩猩或者其他灵长类动物,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人类首次感染这种疾病。这种病毒会摧毁人的免疫系统,给致命病毒或肿瘤的侵袭敞开了大门。例如,肺结核每年会带走近25万HIV携带者的生命。

研究者发现HIV于1969年首次在美国出现,比以前认为的时间要早。

5.弓形虫致精神病:古怪的寄生虫———弓形虫会让一半以上的人的大脑受到感染。这种寄生虫会增加神经过敏症的发病率,还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弓形虫的主要寄主是家猫,只有在家猫体内这一微生物才能进行两性繁殖。流浪猫更可能携带这种寄生虫。人可能通过猫的粪便被感染。在其他一些哺乳动物身上也发现这种寄生虫,它们在那里进行无性繁殖。

被感染的人的最初症状通常很像流感。但这种寄生虫一旦感染就不会离开。有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病会改变人类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文化。一项研究发现,弓形虫感染率高的国家,精神病患病率也会相应变高。

6.人让猫得了溃疡:据科学家描述,可能是一只大型猫科动物曾在几千年前吃掉了我们的一个祖先,而这个不幸的人感染了造成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因此这一细菌传播到了狮子、猎豹和老虎中。现代的大型猫科动物也受到这一细菌感染。

7.埃博拉病毒:对于中非的大猩猩和黑猩猩来说,埃博拉病毒是一个分布广泛的威胁,并且传染了吃过这些动物的人类。现在,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这种病毒已经可以人际传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病毒每次单独暴发都会杀死数百人。

感染这一病毒的可怕症状包括:突然发烧、非常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疼痛,同时还伴有呕吐、腹泻、肝肾功能衰竭;在一些病例中还伴有内出血和外出血。研究人员认为,蝙蝠可能携带埃博拉病毒,因为感染这种病毒的蝙蝠不会死亡。

8.小儿麻痹,炭疽:科学家已经推测出,坦桑尼亚冈贝河国家公园的大猩猩是从人类感染的小儿麻痹。非洲西部暴发的炭疽病导致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死亡,这种病毒可能源自人类放养的牛。也有人认为这些动物的死亡主要是由森林里自然存在的炭疽引起的。

9.黑猩猩被传染: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很容易从公园的游客身上染病。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了非洲黑猩猩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在发展中国家,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人类偏肺病毒会导致婴儿死亡。几乎所有人都会接触到这些细菌,并会产生抗体。然而,在第一例由人类直接将病毒传给野生巨猿的案例中,这两种病毒在1999年到2006年间,导致了非洲西部某些地区整个黑猩猩群体的死亡。

10.人感染阴虱:人类在300万年前从大猩猩身上感染上了阴虱。2007年科学家总结说,这种疾病并不是因为人与大猩猩一起睡觉而传染来的,而是由于人睡在了大猩猩的巢穴或者吃了大猩猩的肉。

肝炎病人不宜常吃猪肝

我国民间对于肝病患者流传着一种“以肝补肝”的食疗法,常常给肝病患者进食猪肝或其他动物肝脏以求康复。殊不知,肝病患者多食猪肝这类高含铜的食物对健康影响很大,后果严重。

铜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它不仅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而且对心肌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对心肌中弹性硬蛋白及胶原蛋白分子间完整交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体内铜离子过多可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肝脏病人。正常人体内含铜量为100~200毫克,其中1/4~1/5储存在肝脏内。有人测定,健康人每毫升血清含铜1.03微克左右,肝炎病人含铜1.43微克左右,肝硬化患者体内铜的含量比正常人体高出60~80倍。为什么肝病患者体内含铜量高呢?原因是正常人进食含铜的食物,铜离子参与生理生化作用后,多余的铜可与血清铜氧化酶结合从小便排出,不会在体内积蓄。而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低下,不能调节体内铜的平衡,过多的铜则在肝脏中积聚,可引起黄疸、贫血、肝硬化、腹水及发生肝昏迷而死亡。若积聚于脑组织中,则可发生手足震颤、语言不清、呆痴等症状。

猪肝含铜丰富,100克猪肝含2.5毫克铜,肝病患者进食猪肝及其他动物肝脏及富含铜的食物后,铜大部分积蓄于肝内,可加重肝病,引起一系列病症的发生。所以肝病患者不宜多吃猪肝及其他含铜偏高的食物,如蛤贝类、坚果、干豆类、巧克力、樱桃、菠菜、油菜、蘑菇、芋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