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抚慰人生的一杯茶
11212900000066

第66章 用心做好一件事

孟子说:“下棋,在技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说出了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另有一位名人也告诉我们:“的确,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做好;但若不专心致志,任何事要做好都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不是明智的选择,而且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能突破人生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因为做的事太多,拉的战线太长,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所以,一个善于工作的人不会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而只是关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了自己的精力。

孔子一生怀才不遇,只好四处流浪,背井离乡。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这一日他来到了楚国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由于天气炎热,孔子及其弟子们便在林中歇息避暑。

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位身手轻捷的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捉蝉,伸手一接便是一只,就好像是在变戏法一样,看得大家目瞪口呆。孔子趁老人休息的时候,走上前去,向老人请教捉蝉的方法:“一会儿就捉了这么多,您有什么秘诀吗?”

老人说:“在五六月时间里,我学着用竹竿头接运泥丸。开始接运两粒泥丸,使之不失坠,经过这样的练习,我捉蝉时失手的次数就不多;然后再依次增加泥丸的数目,到接运五颗泥丸而使之不失坠的时候,就会达到我现在的境界。我操纵我自身,就好像砍断的大树;我伸出手臂,就好像枯槁树木的枝条。天地虽然大,物品虽然多,我心中仅仅知道蝉的翼。任何事物都不能干扰我捕蝉的心思。照这样的办法去做,怎么能捕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看来做任何事用心专一,不瞻前顾后,就可以达到神妙的境界啊。”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你会慢慢地把每一件事都完成得相当出色,而不是同以往那样什么事都做得非常一般,没有亮点。

另外还有一则故事,也说明了这一道理。

楚国一位著名的钓鱼能手名叫詹何,据说他能够用一根蚕丝作为钓线,用芒草针作为钓钩,用小荆条或小竹条作钓竿,用半颗谷粒作诱饵,不管是在水流湍急的河中,还是在800尺深的潭里,钓出的鱼要用车才能运走,而且他的钓竿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坏。

楚王听说了詹何的钓术,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把他招来,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本领。詹何笑道:“先父曾经对我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叫蒲且子的人射鸟,用很弱小的弓,在箭上系上极细小的丝,趁着风势射出去,能够把在青云之上飞行的大雕射下来。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动作灵敏。我从他射鸟中得到启发,就专心致志地琢磨钓鱼的诀窍,经过了五年之久才把这一套手艺练就。现在,当我在河边钓鱼的时候,我就能做到心里不去想任何别的事,把钓线抛入水中,钓钩沉到水里之后,我的手脚就不轻不重,任何事情也不能打乱我。我一动不动,两眼静静地注视着河水,鱼就会以为我的钓饵是水里的尘埃或者水中聚集的泡沫,不知不觉地吞了下去,我顺势轻轻一拉,大鱼就被我钓了上来。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成为钓鱼能手的道理。”

楚王说:“原来如此啊。要是我治理楚国能够引用这一道理,那普天之下的管理也就轻而易举了,你说是吗?”

詹何说:“是啊,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做事情只要坚持做到两点,就能顺遂人意。一是用心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二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而现在很多人却做不到这两点,对事物一知半解,还自以为是,“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叮当”就是对某些人的生动写照,这也导致他们成了自诩的“博而不专”型人才,往往难以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专心有如此大的力量,那么,专心神秘吗?专心很难吗?当然不!实际上,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一个特定欲望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直到付诸实际行动。在此,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改变自己“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毫无用处。为什么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而且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热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