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灯光”欺骗了他!
但是,同样是那片“灯光”,给了他希望,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灯光可以骗人,方向也可以骗人,但只要不坐以待毙,怀抱着希望走下去,命运就会给你一个公道。
坚持到底
两伙人在拔河。裁判员一声哨响,立刻烟尘四起,喊声震天。红方黑方各把一头,都使出了吃奶的劲。绳标一会儿移向红方,一会又挪到黑方,围观的人发出阵阵惊呼!对阵的人都使劲后仰,有的甚至已经躺倒在地上,还有的人把鞋子都踩脱了,但他们仍在拼命地发力、呐喊!
双方势均力敌,一直僵持了将近5分钟,绳标猛地移向红方!比赛结束,红方胜利了!
主持人让胜方队长谈一下比赛的感受,那个人气喘吁吁地说道:“告诉你实话,我以为最终失败的会是我们。就在我们马上要放弃的时候,对方却突然挺不住了。哪怕对方再挺3秒钟,最后夺冠的也会是他们!”主持人转头问黑方队长:“你们还能再挺3秒钟吗?”“当然能挺,可我们以为这会是一场漫长的争夺呢!”
其实,所谓拼争,就是拼韧劲。实力相差悬殊,可以卧薪尝胆,刻苦地练,一次次地拼,直到最后胜利;缺少机遇,可以在坚持中寻找机遇;放弃了,机遇来了也没用了。坚持到底,就是在等待可能。结果可能会这样,也可能会那样。和机遇较劲,和命运较劲,和一切失败的因素较劲,只要不放弃,就有胜利的机会。所以,在感觉已经挺不住的时候,一定要扪心自问一下:“你坚持到底了吗?”
为自己的相貌负责
和朋友们谈起来,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小时候看电影,常常是一看开头,就能够分辨出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一切只是缘于里面的人物太“脸谱化”,凡是那贼眉鼠眼、猴头巴相的,一定是心怀鬼胎的坏蛋,而气宇轩昂、嗓音洪亮的,一定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这种电影适合小孩子看,因为爱憎分明,界限明显,所以看着不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就觉得这种东西越来越不过瘾——它缺少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无法满足我们逐渐增长的求知欲。试想,一个英俊潇洒的阴谋家就藏在我们这些善良的人群中,他把自己装扮得很像一个好人,但最后终于被揭露出来。那该多刺激,多爽!
而且,现在的导演们确实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了,他们开始精心把各色人等安插在熙熙攘攘的人海里,让我们不断猜谜。他们故意把好人设计成一个看上去很委琐的家伙,或者让一个狼子野心的人西装革履,脑门倍儿亮!而事实上,这仍然走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从一个人的面相上,确实是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相貌负责。”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一个人的际遇如何,最后总能反映到他(她)的脸上。如果不信,可以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看那脸色灰暗、年纪轻轻就满脸皱纹的,心灵上一定是被生活挤压得创伤累累;一脸无所谓、眼神迷离的人,自然是心浮气躁,事业上也非一帆风顺;态度平和、皮肤明亮的,则是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他们的自信已经明显地表露在了脸上。
有句话说:“性格即命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相貌亦即命运。只不过,外貌还可以反作用于生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现有条件下,让自己的外貌更加整洁、端庄。当然,并不是要我们都去化妆乃至整容。外貌并非表象,而是一种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
如何打扮自己的相貌,方法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便是读书和交友。先贤有曰:“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想来这句话并非信手拈来,肯定是出自于切身体验。读书首先使人平静,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处变不惊,举止不俗。其次,书籍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胸中有书气自华”,这是我们赖以成长的根。有了这个根,一个人的外貌才能不断更新。久而久之,新的面貌产生了。
朋友亦然。有些人常常夸耀自己交友怎么广阔,其实朋友不在多,而在乎其质量。和几个衣衫整洁、谈吐文雅的人耳鬓厮磨,天长日久,自然会被同化,品位不断得到提升。朋友和书一样,他们营造的是一种氛围,让你时刻浸润其中。水滴石穿,他们在一起悄悄地雕刻着你的脸庞。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品貌是他的朋友群落的映照。
依靠外力美丽你的外貌,这并不虚妄。但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也许你没有刻意去改变它,可时光是公正的,也是残忍的,它把每个人的命运都写在他(她)的脸上。一些人的落魄已经毫不掩饰地摧残了他们的面容。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端庄了许多,那么,我要祝福你——你的心灵正在向幸福的岸边靠拢。
心中有花
一天,办公室里来了一个办事的人,大概是第一次到这种地方来,那个人显得有点局促。他没有找到要找的人,站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搬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他问旁边一位胖胖的女同事:“我要找的那个人去什么地方了?”“不知道。”胖同事冷冷地回答。“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不知道!”胖同事明显地不耐烦起来。“那……您能不能转告他一句……”“我不管!”胖同事终于大声冲那人嚷嚷起来。
那个人尴尬地走出去以后,我问胖同事为什么冲那个人发火,她说:“我看他的一举一动就很烦人。”可是,我回想了半天,也没有琢磨出那个人到底有什么烦人的举动。相反,我发现胖同事倒有过更让人不能容忍的地方。
讲这件事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故事:两个人坐在岸边晒太阳,某甲问某乙:“你看我现在的样子像什么?”某乙说:“你现在的样子很像是一朵美丽的花。”然后某乙问某甲:“你看我现在的样子像什么呢?”某甲忽然灵机一动,说:“你现在的样子活像一堆烂泥!”某乙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某甲回到家里,得意地跟自己的父亲提起这件事,他父亲说:“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难道你还不明白,人家是心中有花,所以才看你像花;你是心中有烂泥,所以看人才如烂泥啊!”
因此我觉得,所谓涵养,不一定要求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只要是看你心中有什么就足够了。
活在当下
对明天的依赖好像是当代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最近百年内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让人类对自己刮目相看(虽然,这样的变迁,依然处在变迁中;其是非成败,到底该如何评价,还未盖棺定论),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日千里的天翻地覆,各自感受到了走在高楼大厦间的渺小,感受到了物质的强大,科技的魔幻。光怪陆离中,他们逐渐迷失自我,越来越相信力量,相信未来;另一方面,是今人对当下的失望和不满,看到后面的人已经纷纷赶上,前面的人越跑越远,自己的“动作”总是跟不上时代,内心的焦虑自然会“噌噌”上蹿,他们把希望寄托到明天,要努力!要拼争!并单相思一样地坚信“明天会更好”!
“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我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这样的自怨自艾,不止一次出现在一些人的言辞中。剖析一下其内涵,似乎他们永远在为昨天的莽撞和轻率而后悔,希望从头再来。但是,若是真的从头再来,又有几个会后悔当初的努力呢?绝大多数人在后悔自己当初没努力,付出的不够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嘛!他们也许会更加“努力”,更加谨慎,以现在的经验去进一步更正过去。
反过来讲,少壮太努力,又能怎么样呢?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过劳死、抑郁症、胃病、心脏病、颈椎病,这些中年人的常见病似乎正生机勃勃地蔓延。有人还以此为自豪,“我曾经努力过,老了的时候,我就不会后悔了。”他们不在乎这一点点的“小毛病”,这样的小毛病倒更像他们的奖章。但我要说,能讲出这样的话来,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病症真正击倒,被击倒的那一天,也许就是他幡然醒悟的那一天。
其实,“未来”只是心绪上的盼望,是时间的过程,是一种下意识地自渎。生活的全部意义,或许就是现在。也就说,当下即未来。当下,是从前的未来,更是早晚将要碰头的,未来的“未来”。道理很简单:今天一个凌乱的脚印一定会影响到未来的走势。打个比方,一个人太专注于“个人努力”而得了抑郁症,他的未来是什么?我们目前就可以看到,首先是去治这个病,从南走到北,找各式各样的大夫来为他出诊,大碗吃药,频繁挨针。有幸治好了,可以像常人一样吃喝拉撒,若是治不好它,他就要被这个病折磨一生。他未来的具体细节我们摸不到,但我们已经感知到了若干部分。他的现在,已经替他预支了未来。
因此,要想让当下成为当下,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透支。既然生活的意义就是现在,那就不要为了一个虚妄的未来而透支现在。即,不要假“未来”之名,行透支当下之实,为今天的不负责找借口。一个年利润达上千万的化工企业,在当地主政者的默许下,任意排污,将一条清凉生动的小河糟践成臭水沟。后来换了一届主政者,刚一上任就声称要投资两个亿来改造这条“臭水沟”,我算了算,用来投资的这两个亿,几乎相当于那家明星企业十年的利润总和,若是当初不要这个利润,以后也不用两个亿两个亿地往里面投资了,“透支”的苦果到底由谁吃了下去?这究竟是折腾什么呢?
活在当下,请记住很俗气但很实用的两个字:珍惜。如果不懂得这两个字,只要别太努力,以至努力到透支就行了。
自我拯救
出差数日,回来后发现客厅里的那盆君子兰已经快死了,叶子耷拉下来,根部逐渐发黄。这时我才想起,出差之前只记得给卧室里的几盆花浇水,唯独把它忘掉了。但是看它现在这副神态,好像已经没有救活的可能了。我顺手给它浇了一瓢水。过了两天,再看它,还是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我想,反正这盆花也不是很漂亮,死了就死了吧。于是我把它搬到一个角落里,决定不再管它。
再次想起这盆花时大概是在两个月以后。那天一位朋友到我家来,在客厅里坐了一会儿,他突然说:“你家这盆花是怎么回事?”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那盆让我抛弃了的君子兰依然顽强地绿着,都两个多月了,它还没有完全枯黄,也许是我那天不经意间给它浇的那盆水起了作用,它仍然没有死去。而且,这盆花的每一片叶子都伸向阳台……那儿是唯一能够见到阳光的地方!
朋友走后,我才重新打量了这盆花,我发现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生活的依恋,对阳光的热爱。我赶紧又给它浇水,松那些已经干裂的花土。
今天,我面对着这盆绿油油的君子兰想,是它用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打动了我,它以对土地的尊重获得了我的尊重,同时也拯救了它自己。
垃圾牌,又何妨
打牌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对方出了一张很大的牌,你不能跟他硬碰硬,而是需要避实就虚,保存实力,但是你把手里的牌数一遍,却哪一张都舍不得打出去。因为这些牌要么非常大,要么是经典组合,打出一张就会破坏全局。此时,一张可有可无的垃圾牌就显得异常宝贵了。如果你手里有一张垃圾牌,在这时候把它打出去,布局没有任何损伤,反而更趋合理。因此,真正的高手,会珍视手里的任何一张牌,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垃圾牌也会成为整个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这么说,但是没几个人愿意做那张垃圾牌。做大牌多好啊,自己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顿时力挽狂澜,局势大变,鲜花掌声如潮涌来。而垃圾牌呢,像个跑龙套的一样,永无出头之日,即使偶尔露一次面,也是稍纵即逝。在一个单位里,大家都争着去做王牌,去做中流砥柱。如果大家都不甘落后,倒也挺好,关键是很多人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因为那个位置油水多或者惹人关注,即使自己根本不适合也要赶鸭子上架去争抢,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而头破血流。其实,垃圾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画家在政治家眼里可能是一张垃圾牌,但在鉴赏家眼中,就是无价之宝。一个人既需要在单位中定位,也需要在社会中定位。一个整体里面,大牌永远只能是有限的几张。与其费很大劲去争抢并不适合自己的大牌位置,不如安安心心做一张等待机会的垃圾牌。只要你恰到好处,机会自然会把你推上前台,那时候,你一样独当一面。
有人说,机会来了又怎么样?如果你是垃圾牌,你就只能做王牌的过渡,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为保护王牌而在它之前打出来,做一个牺牲品。事实确是如此,可是,你注意到没有,王牌最后不也是被打出来了吗?既然大家都是牌局里的一张,早晚都会被打出来。你是一张什么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快乐,而不是烦恼。
等待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走
我去郊区办事,中途需要倒一趟车。可那趟车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这时过来一辆车,但不是我要等的。有人说,这辆车也能到达我要去的地方。我实在不愿意再等下去了,于是毫不犹豫地登上车。谁知上去之后才发现,这辆车需要绕很大的弯儿才到终点。如果我按原计划乘车,即使加上等待的时间,40分钟也就足够了,而现在,我足足耗费了一个半小时。
就因为浪费了50分钟,我差点把正事耽误了。后来我想,其实自己明知道采取后一种方式更耗时,为什么还鬼使神差般的上了车?那是因为我不愿意再等了。等待,实在是一件很磨人的事。特别是当你心急火燎要达到目的的时候,多等一分钟,内心的焦虑就增加好几倍。
有一次,我在等电梯的时候,看见旁边一个人,又是抓耳又是挠腮,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大概是有急事要办。偏偏电梯每下一层都要停一停,像个拉慢车的老牛,眼看着电梯已经下到三楼,那人竟然直接去爬楼梯了。这时候,无论他的目的地是几楼,其实都没有电梯快。他的等不及,促使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他的选择,显然也是明知故犯。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还是一个心态问题。当一个人的焦虑冲破承受底限的时候,他就希望通过这种行走来缓解焦虑。
我身边有个同行,大家公认他业务水平很高,而且他也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担当重任。很不巧,他在第一个工作单位总是受压制。于是,他负气而走。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离开时间不长,那个经常压制他的领导也走了,而新换上来的领导,一度十分欣赏他。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好在新单位埋头苦干,干了没一年时间,他感觉不太舒心,于是又换了东家。这样一年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跳槽逐渐成了他生活的常态。而最初与他一起成长的那些人,大多成了本单位的中流砥柱,有的甚至成了高层。
这个同行提起一些人来,总是表现得非常不服气。是的,那些人业务水平确实不如他,但人家的资历不断积累,久而久之,自然也成了一种水平。而这个同行,他以为一个人只要不停地走啊走,就能到达目的地。他不懂得,等待,本应该就是行走中的一个环节,有时候甚至比行走本身更重要。一个人,能够默默忍受等待所带来的苦闷,把焦虑转化为行走,这不仅仅是手段,也是大智慧。
如果你等不及,你就永远等不到。
灯光就在前方
一条船在大海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风暴,它沉没了。全船人死伤无数,只有一个人侥幸地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救生艇,从而幸免于难。他的救生艇在浩瀚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如同一片树叶被吹来吹去。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向他袭来,天渐渐黑了,他趴在小艇中,感觉离死亡越来越近。
他无助地望着天边。忽然,眼前出现了一片模糊的灯光。他兴奋得几乎叫了起来,使出全身的力气向那片灯光划去,然而,灯光似乎很远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他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船,心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那里闪现,像是在对他招手。
三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着他。有好多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划啊划,第四天,他终于支持不住了,昏迷了过去,但在他脑海里,依然闪现着那片神奇的灯光。
晚上,他终于被一艘经过的船只救了下来。当他醒过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四夜。有人问他是怎样坚持下来,他指着远方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大家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灯光,那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而已!
那片“灯光”欺骗了他!
但是,同样是那片“灯光”,给了他希望,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灯光可以骗人,方向也可以骗人,但只要不坐以待毙,怀抱着希望走下去,命运就会给你一个公道。
天上的月,天上的云
当年有一首歌,曾经火过一阵。歌中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其实正确的表达应该“我要走,月亮走,我不走,月亮也不走”,月亮跟人,而不是人跟月亮。歌词为了追求押韵,把次序搞颠倒了。夏日的夜晚,我们一帮小孩子常常分成两伙,一伙儿往东跑,一伙儿往西跑,都觉得月亮在跟着自己跑。猛然住脚,月亮也戛然而止。月亮好忠实啊,像个贴心爱人。但她对谁都忠实,又跟任何人都保持同样的距离。你说她更爱谁?她谁都不爱,她就是讨好所有人,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她。她最爱的只有她自己。
我们看穿了月亮的把戏,都有点失望。
我想,等将来有机会坐飞机,乘火箭,到天上看看月亮,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我知道,在空中不可能见到月亮,即使见到,依然是“月亮走我也走”,随着我的升高,她也升高,还是无缘。终于有机会坐了几回飞机,月亮没见到,倒是见识了云彩。在地下往天上看,云彩好高啊。飞机起飞后,云彩越来越近,她可不像月亮,看你眼色行事。云彩不走,你也走,云彩走,你爱走不走。云彩静默在那里,飞机先在她下面,继而和她平齐,然后超越她,跑到她上面。云彩我自岿然不动,忽而变幻成羊群,忽而变成灰太狼,忽而成为一团棉花,忽而变成一条褥子,自己玩得兴高采烈。
我觉得云彩有个性,暗暗翘了下大拇指。飞机刷的一下,从云层中穿越过去了。
云彩呢,云彩呢,我赶紧回头看。云彩被我们开肠破肚,居然啥事没有。这哪里有个性,根本就是个无爱无恨、没心没肺,看似庞大实则虚无的、抓不住的梦游者。
飞机落地后,云彩还在天上装模作样地摆pose,岂不知,我早看穿她了。
云和月,那些天上的东西,真是靠不住啊。
钉子汤和莼菜汤
吃过一回莼菜汤。清清爽爽的汤里漂着几片嫩嫩的绿叶,喝一口,感觉嗓子里滑了一下,叶子已经进到我的肚子里。本能地想嚼一嚼它,看它到底是什么味道,却总也嚼不住。莼菜叶子像个淘气而矫捷的儿童,还没等你看清面目,已逃得无影无踪。后来喝一大口,终于捉住其中一叶,却什么味道都没尝到。
不过,莼菜汤还是很好喝,味道淡淡的,有一股清香。莼菜产自江浙一带,是一种珍贵的水生食品。据说有消气止呕、治热疽、除疮等功能,还可防治贫血、肝炎等。我作为一个食客,喝莼菜汤,当然不是为防病治病,只是因为喜欢它的味道。而莼菜汤的味道,其实跟莼菜并没有什么关系。服务生介绍说,此汤用火腿、鸡丁、味精、盐、香油及其他中草药煮成。我尝到的清香来自汤,并非莼菜。莼菜仿佛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一切似乎以它为核心,并以它的名字命名,但莼菜汤中对味道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随处可以得到的油盐酱醋。
这让我想起一个“钉子汤”的故事。一个旅人来到路边一户人家讨东西吃。主人很小气,拒绝了他。旅人就朝主人讨一根钉子,说要做一顿“钉子汤”吃。主人很奇怪,给了他一根钉子。旅人支起锅,烧开水,把钉子放进了锅里。过了一会儿,旅人说汤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能放两个洋葱在里面,味道一定更鲜美,主人取了两个洋葱切好放进汤里。过了一会儿,旅人又说如果可以再加一点奶油,将是无比美味,主人也照做了。就这样,旅人又向汤里加入了各种作料,最后取出钉子,跟主人分而食之,主人连连赞美“钉子汤”好喝。
跟莼菜汤一样,钉子汤中的钉子,也只是个噱头。若把莼菜汤中的莼菜换成钉子,喝起来的味道,跟原先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它们都是个引子,以此为开端,引出后面大段大段的内容。可奇怪的是,饭店里没人卖钉子汤,他们只卖莼菜汤。因为钉子可能随时扎了你的嘴。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钉子显得太突兀,它不像莼菜那样张弛有度,隐现自如。
常听有些人说,让我做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吧,其实他们做得也不好。莼菜跟钉子,那区别可大了。
你的位置在哪里
拥挤的公交车上,其实秩序森严。
先上车的,坐着;后来的只能站着。站着与站着又不同:有人紧靠座位,扶着靠背,面对窗户,可以看到窗外的站牌、车流和人流;有人抓着把手、吊环,可以采取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有人站在过道里,被新上来的人挤得前仰后合,间或踩了脚;还有刚上来的,望着里面黑压压的脑袋,根本进不去,手又没处放,只好站在门口,望人兴叹;若在上下班高峰,更有人被卡在门口边缘,几乎无法落地……
不管地方大小,每人都有一个位置。大家内心自然有怨言,但也没办法。毕竟,每个位置都是按先来后到安排的,不能说你比别人长得好看,你满腹经纶,你力气大,你就必须坐着。谁让你来晚了呢?
人们只好寄希望于前面的人快点下车。车一停,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想,赶紧多下去几个吧!赶紧多下去几个吧!虽然总是事与愿违,上车的多,下车的少,但终究有人下车。
若是站在门边的那个人下去,其实起不了多大作用,车厢内不会松快多少。可是他旁边的人希望他下去。最感松快的,是他身边的人。
站在过道里的人下去了,门口那个人就可以往里面挤一挤。
抓着把手和吊环的人下去了,过道里的人就可以拥有一个舒服的姿势。
靠座位站着的那个下去了,他旁边的人就能站到座位旁。
要是坐的人下车,影响就大了——按递进原则,有人可以接他的位子坐下,有人抓住了把手,有人往里面更进一步,就连卡在门口的那个人,也终于有了立足之地。
车厢社会跟我们身处的单位社会如出一辙:一个单位,每个人的变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而牵一发动全身的那个人,就是位置最高的人。他(她)身边的人,潜意识里都在盼着他下台。他们不一定恨他,只是喜欢他那个位子而已。只有他下台,后来者才有希望更上层楼,后来者又给更后面的人腾出了位置。一个接一个,层次越多,从中得利的人就越多。但比起车厢社会,现时社会又复杂得多:老大让位,老二不见得按部就班地接上来,没准儿空降一个老大,把老二老三及以下人员全部清洗,换上自己的人马;原先有位置的人,也不见得更进一步,或许反而退后一步。所以,在车厢里,每个人都希望坐着的人下车;在单位社会,人心不一定齐刷刷。但是,肯定有人在渴望变化,有变化才有机会,哪怕让自己换一个更舒服的姿势呢,也算小有斩获啊!
嘈杂的公交车上,人心思变;安静的单位社会,于无声处听惊雷。
大海眼里不揉沙子
海风卷起海水,呼啸着打在岸上,溅起一团团雪白的浪花,一阵阵咸味扑面而来。轮船要起锚了。
人群开始沸腾,很多人大概是第一次看见海,“啊——,啊——”他们兴奋地欢呼。还有的站在船头,迎风而立,头发飞舞着,掩住眼睛,很酷的样子。
有人往二楼走,船夫告诉他们,上面的舱位要多加五元钱,因为上面的视野更开阔。但依然有很多人往上走,没人在乎这五元钱。
轮船向大海深处驶去。带着一路沸腾。
我站在船头看风景,蓝蓝的大海一望无垠。忽然眼前闪过一道白光。定睛一瞧,一个空空的矿泉水瓶子落进大海里。抬头往上看,几个中年妇女正站在二楼的船舷上指指点点。瓶子应该是她们扔的。
“唰”!又一道光亮闪过。再抬头,这回是一个孩子,他正在拍手。扔进海里的,是一个食品包装袋。孩子的爸爸扶着孩子的胳膊,笑嘻嘻地往他嘴里送东西吃。
食品包装袋立刻被海浪打沉,又浮上来,飘飘悠悠,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
大海的胸怀好博大啊!
海水还是那样蓝,那样浩瀚。它的沉默,似乎比滔滔不绝的嘴说的还多。
又有两个烟头甩进大海。几个中年男人正在我头上聊天。一个烟头,又一个烟头,他们嘴边根本看不到烟雾。吸上一口,烟雾就被海风卷走了,水中的烟头则被海浪卷走了。
一切都像没有发生一样。大海纯净得让人想哭。
轮船突突地开着,直奔海岛。一路上不断有瓶子、塑料袋、烟头和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从我头顶闪过,落进大海,然后消失无踪。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中。欢声笑语、大海的声音和蓝天融为一体。
海岛的影子越来越近,终于靠岸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岛屿,每年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游客为渔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有人在岸上向客人招手,表示热烈欢迎。客人们则矜持起来,纷纷背上背包,不紧不慢地走下来,相携着走下船头。
海浪哗啦哗啦地喊着什么。岸边的海水不像深处的海水那么深沉。
我看到,岸边散乱地堆积着塑料瓶子、袋子、烟头、烟盒,大海消化不了它们,它们被海浪冲了上来。
大海虽大,但眼里也不揉沙子。大海什么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