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锦囊妙计36
11204900000009

第9章 第九计 以逸待劳

《孙子兵法·军事篇》说:“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也。”《孙子兵法·虚实篇》又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即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人力是战斗力的最基本因素。指挥员必须科学地支配己方人的体力精力,设法尽可能地消耗敌人的体力精力。“以逸待劳”是在战争中能使己方充分休整,养精蓄锐,而使敌方身疲神瘁的谋略。用养精蓄锐的军队去打疲惫不堪的敌军,势必是以石击卵,有胜利的保障。其具体的方法有以守耗攻(并参见反客为主)、车轮战、烦扰战、蘑菇战等等。从方法论角度看,它的含义是“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

以逸待劳是兵家最常用的谋略之一,也是一切工作者必须学会的工作方法。

1.齐鲁长勺之战

鲁国在乾时战败后,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并疏通了国都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强了守备。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决心动员全国力量决一胜负。

鲁国有个名叫曹刿的人,很有谋略,他主动求见鲁庄公,同他分析战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认为国君取信于民,得到“国人”支持,可以一战。之后,曹刿请求随鲁庄公出战,鲁庄公答应曹刿的要求,和他同乘一辆战车,率鲁军抗齐。

当时,齐军仗着兵强马壮,连续进击,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避开齐军锋芒,采取守势,退到利于反攻的长勺(今山东莱芜北),准备决战。

齐将鲍叔牙因一时得胜,产生轻敌思想,攻到长勺后,刚稳住阵脚便向鲁军发动猛烈进攻,刹时战鼓声震天动地。

鲁庄公见鲁军受到威胁,非常焦急,立即要命令击鼓,进行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不要击鼓反击,现在齐军士气正旺,如果我军出击,正合敌意,不如坚守阵地,避免正面交锋,消磨其锐气。”鲁庄公认为有理,传令军中不许乱动。

这时,齐军随着鼓声冲杀过来,眼看就要攻入鲁军阵地。突然,鲁军万箭齐发,齐军被迫后退。齐军求胜心切,一连擂了3次战鼓,发动3次冲锋,但始终没能同鲁军正式交锋。齐军将士们人人泄气,个个疲劳。

曹刿看准时机,对鲁庄公说:“现在正是打败齐军的时候,请马上下令击鼓,发起反击。”鲁军阵地战鼓一响,士兵们斗志正旺,争先恐后地冲向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垮了齐军阵地。

鲁庄公见齐军败,准备下令追击,曹刿又制止说:“先不要追,等我看看敌人是真败还是假败。”他跳下战车,查看了齐军列阵之处和车辙,接着又登上战车,仔细观察了齐军的旌旗,然后对鲁庄公说:“可以下令追击了。”鲁庄公下追击令,鲁军军心大振,杀声震天,很快追上齐军,经过一场厮杀,终于把齐军赶出了国境,取得全胜。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3次击鼓冲锋后,才发动反击?为什么齐军溃退时不立即追击?为什么要查看齐军的车辙和旌旗?”曹刿回答说:“打仗凭的是一股锐气。当士兵听到第一次冲锋的鼓声时,士气正旺;如果第一次冲锋没有成功,再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经衰退;到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消耗殆尽了。这时我军擂响战鼓,激发士兵斗志,彼竭我盈,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我们不能低估它的实力。齐国开始溃退时,我怕他们诈败,因此劝你不要立刻追击。后来,我见齐军车辙混乱,旌旗东倒西歪,由此可见齐军十分狼狈,是真的溃败,所以我才请你下令追击。”鲁庄公听了非常佩服。

刍议:以逸待劳的这种形式与缓兵待机、反客为主中的以守耗攻有相通处,可相参照比较。

2.伍子胥疲楚败楚

春秋时期,吴王阖阎在大将孙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的辅佐下,国力大增。公元前512年,阖阎认为可以攻打楚国了,于是召集孙武、伍子胥、伯噽共议出兵大事。

孙武道:“大王要远征楚国,时机尚不成熟。楚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我们吴国是个小国,人口少,物力也不够富足,要想打败楚国,还需要几年的准备。”

伍子胥因自己的父兄都被楚王杀害,急于报仇,在同意孙武的意见时,又提出了一个“疲楚”的计划:把吴国的士兵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扰楚国的边境,一军返回,另一军则出发,这样,自己的军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使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劳苦不堪。

孙武和伯噽也都认为伍子胥的计策切实可行。于是,第二年,阖阎开始实施伍子胥的“疲楚”计划:派一支部队袭击楚国的六城和潜城(均在安徽境内),楚国急忙调兵援救潜城,吴兵则已离开潜城攻破了六城。过了一些日子,吴兵又攻击楚国的弦(河南境内),楚国慌忙调兵奔走数百里援救弦,但是,援军还没有赶到弦,吴兵已撤退回国了。一连6年,吴国用此“疲楚”之计使楚国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其大量实力。

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攻打蔡国,蔡国向吴国求救,阖阎认为这是一个出兵攻楚的大好时机,再次召集伍子胥、孙武和伯噽商议出兵之计,伍、孙、伯三人一致同意阖阎的意见。这一年冬天,阖阎亲率伍子胥、伯噽、孙武,倾全国的军队计6万多人誓师伐楚。

楚军连年奔走作战,实在是疲劳已极,因此,吴军长驱直入,迫近汉水方才遇到囊瓦的“阻挡”。决战时刻,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战战兢兢,勉强应战。双方军队一接触,楚军就土崩瓦解,囊瓦率先逃走,大夫史皇战死。吴军乘胜追击,接连在郧、随一带和雍地大败楚军,然后渡过汉水,迅速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昭王跑得快一步,才没有成为吴军的俘虏。

刍议:以逸待劳的这种形式叫车轮战,也是一种烦扰战。

3.周访平叛擒杜曾

晋朝时叛将杜曾几次打败官军,威震江、沔一带。晋元帝派周访出兵剿灭叛贼。周访有兵八千,进兵到沔阳,杜曾的军队士气十分旺盛。周访说:“我们要先声夺人,压倒敌人的气势,这是用兵的良策。”派将军李常指挥左翼,许朝指挥右翼,周访自己率领中军高举旗帜向敌人进攻。杜曾果真害怕周访,光攻打左右两翼。杜曾勇冠三军,周访特别防备他,自己在阵后压阵,安定众人之心。命令自己的手下说:“一翼失败,敲三连声的鼓声,两翼失败,敲六连声的鼓声。”赵胤的兵马属于左翼,尽力死战,被打败散了又重新聚合,他驰马来告诉周访。周访怒斥他,叫他再上。赵胤哭着又继续交战。从早晨到晚上申时,两翼都失败了。周访听到两翼失败的鼓声信号,挑选八百精兵,亲自倒酒请他们喝,并命他们不能乱动,听到鼓声才能进兵。叛军来到三十步距离外的时候,周访亲自擂鼓,将士们出其不意奋勇杀敌,杜曾溃败,被杀一千多人。周访要连夜追赶。众将建议等到明天,周访说:“杜曾英勇善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军以逸待劳,所以才能攻克他,应该趁着他们士气衰微的时候,乘机可消灭他们。”周访命击鼓前进,于是平定了汉、沔一带。杜曾退守武当。周访出其不意,又迎头痛击,抓获了杜曾。

刍议:战场情况,变幻莫测,纷乱之中仍能冷静用计,守宫断尾(付出两翼代价)继以以逸待劳,终获大胜,周访很不容易。

4.曹玮计破西夏兵

北宋时,西夏屡次骚扰西北边境,宋将曹玮率军前往平定边患。可等宋朝大军一到,西夏兵未及交战,就撤下大批牛羊逃走了。曹玮见状,心生一计。他让部下赶着缴获的牛羊,拖拖拉拉的往回走。西夏军见宋军贪图战利品,认为有机可乘,又急忙追了回来。

曹玮见西夏军队远道赶来,派人传言道:“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趁人之危而战。请你们休息一下,再决胜负。”西夏军统帅见士兵赶了100多里地,又饥又累,就同意了。

过了一会,曹玮见时机已到,又派人通知道:“现在可以开战了。”双方擂起战鼓,互相厮杀起来,可没过多久西夏军被打得大败。曹玮幕僚觉得奇怪,一向彪悍骁勇的西夏军怎么像是换了一支部队。曹玮笑着解释道:“我们刚到战场,西夏军不战而逃,是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引诱敌人来战,我让部队装作军风涣散的样子。等西夏军远道而来,我们已养精蓄锐,休整半天。但此时迎战,敌人体力还未塌下来。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以挫伤他们的锐气。要知道走远路的人一歇脚,浑身就散了架。这时我们以逸待劳,击其惰师,哪有不胜之理。”

5.耶律休哥大败曹彬

北宋初年,大将曹彬奉宋太宗旨意率军收复幽、蓟等州,然后向涿州挺进。

契丹军大将耶律休哥自知所率人马不多,不敢与宋军正面交锋,只是派遣精锐骑兵截击宋军粮草。萧太后得到耶律休哥的禀报后,亲自率领雄师前往涿州增援。

耶律休哥得知援军很快就到,便率军先赶到涿州,采用佯攻的办法消耗宋军的实力。他命令轻骑兵向宋军挑战,待宋军前来迎战时,则一战即退。等到宋军开饭时又冲杀过去,待宋军放下饭碗时,他们又且战且退。到了夜间,耶律休哥派人又是击鼓又是叫喊,待宋军杀出时却不见一人。如此这般每天重复几次,搞得宋军日不得食,夜不能眠,筋疲力尽,斗志尽丧。

正在这时,传来了萧太后带领精锐部队快到涿州的消息。曹彬和大将米信商议说:“我看不如暂且退兵,等待适当时机再出击。”米信完全赞同,说道:“我们力尽粮竭,怎么能与这样强劲之敌对抗呢?知难而退,这是行军的明智选择。咱们快退兵吧!”

曹彬急忙下令退兵,没想到这一退,全军顿时乱了阵脚,横不成列竖不成行,乱糟糟地向南溃逃而去。耶律休哥乘势追击,在歧沟终于赶上宋军。宋军这时已无心恋战,勉勉强强挥戈交锋。宋军疲惫之师怎么战得过契丹精锐之旅呢?曹彬支撑不住,继续退却。

好不容易奔到沙河,看看追兵尚远,曹彬命人埋锅做饭。刚要吃饭时,忽然火炮连天,契丹兵追赶而来。曹彬不敢再战,弃食忍饥,慌忙率军渡河南走。渡河的人马还不到一半,契丹兵已经赶到,把宋军杀得人仰马翻。

这一仗本来耶律休哥处于劣势,但是他善于用计,派少数士兵骚扰宋军,使他们食寝全废,疲惫不堪,然后率重兵发动进攻,大败宋军。这就是兵法中说的“逸能劳之”的战法。

6.毛泽东的“蘑菇”战术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的23万兵力,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进犯,对我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当时,西北野战军在陕甘宁边区的的兵力仅有2万人。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巧妙地采取“蘑菇”战术。他在给西北野战军的一封电报里指出:“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候(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的率领下,遵照毛泽东确定的作战方针,同敌人进行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战斗。在延安南部歼敌5000人后,西北野战军主动撤离延安,并以小股兵力诱敌主力进至延安西北的安塞,主力埋伏于延安东北的青化砭地区,在此歼敌近3000人。敌人发现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掉头东进,而我军将主力隐蔽起来,仍以小股兵力与敌周旋,牵着敌人的鼻子12天走了400余里,拖得敌人筋疲力尽。我军以逸待劳,在羊马河全歼敌135旅。接着又以少数兵力诱敌北上绥德,主力则隐蔽在清涧以南,乘敌后方空虚之时攻克敌人补给站蟠龙,缴获物资甚多。这时,敌人主力仓皇放弃绥德,南援蟠龙。当敌人主力到达蟠龙时,我军已在安塞休整了7天。以后,我军采取同样办法又在陇东、榆林、沙家店大量歼敌。

由于我军实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在运动中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士气沮丧,并创造有利时机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使战局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从1947年3月到8月,经过7月战役,我军大量歼敌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为我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7.轻骑兵打坦克群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伊朗用骑摩托的兵娃娃巧打伊拉克坦克,战果辉煌,立下了功勋。

1980年初秋的一个晚上,伊拉克的一个坦克师从前线急速后撤,准备去执行新的任务。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于第二天早晨来到一条小河边,准备加油加水,稍做休息。疲惫不堪的坦克兵纷纷跳下坦克,到河边去喝水。就在这时,在小河对岸,突然出现成百上千辆摩托车。突然降临的伊朗轻骑兵,使得伊拉克部队乱作一团,不知所措。此时的伊朗轻骑兵迅速投入战斗,用手中的反坦克武器,向伊拉克坦克开火。随着一声声巨响,一辆辆坦克、装甲车冒出黑烟。未被击中的坦克慌忙夺路而逃。伊拉克坦克师受到了重创,伊朗轻骑兵立下了战功。

8.斯大林胜算罗斯福

1944年,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美、苏、英各国军队在多条战线上取得重大战果。为了研究如何处理战后一系列遗留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苏、美、英三国领袖决定再次举行最高首脑会晤。

最高首脑会晤时间、地点和会议程序的选择与确定,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因此罗斯福提出,会晤是不是可以订在1945年春天,这时天气已暖,他的身体可以吃得消。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早已了解到罗斯福的病情,他知道,一个疲惫不堪、精力不支的首脑在谈判中是不会保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的,是无法与一个体魄强健的对手较量的。在罗斯福这种身体状态下,他很容易感到厌倦、焦躁、虚弱,从而轻易地向对手让步。于是斯大林电告罗斯福:由于形势发展急速,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最高首脑会晤不能拖延,最迟应该在1945年的2月份内举行。

无可奈何之下,罗斯福只好同意这个日期。他又提出,因为健康原因他只能坐船去开会,这样旅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他希望会谈地点不要选得太远。另外,最好开会的地点和气候能温暖一些,对身体有利。

斯大林则拒绝去任何苏联控制以外的地方,而坚持会议必须在黑海地区举行。并且具体提出在黑海边上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小城镇举行。这样,斯大林可以逸待劳,并可随时与莫斯科保持联系。

罗斯福再没办法讨价还价,他只好拖着病躯,硬着头皮,前往冰天雪地的雅尔塔。罗斯福经过几十天艰辛跋涉到达雅尔塔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总统面色憔悴、几乎精疲力竭。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到达雅尔塔后,无休无止的会晤、谈判开始了。日程安排得极为紧张,首脑会谈多达20次。每次罗斯福都得参加。另外还有大量的宴会、酒会、晚会。这一切使罗斯福疲劳不堪。在谈判中,罗斯福强自打起精神,与斯大林讨价还价,但终因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争辩不过斯大林,最后不得不草草结束会谈,按苏联的意思签订了协议。

罗斯福回到美国后几周就逝世了。美国人强烈批评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认为它对苏联做了大幅度的妥协,是对美国与西方利益的“背叛”。

9.卡特以厌烦促成谈判

1978年9月17日,美、埃、以签订了戴维营和平协议,埃以关系进入缓和时期。为了促进埃以关系的改善,在谈判桌上,卡特以超人的耐心和别出心裁的方法打破了谈判僵局,促成了埃以双方早日签订协议。

卡特把谈判地点安排在戴维营一个偏僻的没有生气的地方,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喧闹的市场,电影院、酒吧间、夜总会一概与它无关,普通人不去那里消闲,时髦男女不见出没。卡特在那里安排了两辆自行车,供前来参加谈判的14个人玩耍,此外再不增加其他娱乐设施。晚上休息时,人们可以任选三部乏味的影片中的任何一部片子。

萨达特和贝京从6日开始先在戴维营这座别墅休息了几天,每天也没什么好玩的,几部电影片看来看去也都快背熟了。

这样到了第8天,从此每天早晨8点,萨达特和贝京准时听到同一节奏的敲门声。随着听到那个熟悉声音友好地说:“你好,我是卡特,我们再把那个乏味的题目讨论一天吧。”萨达特和贝京起初还认为这种消遣持续不了多久,双方都顶着牛,不愿让步。到了第10天,两人都实在受不了了,有点儿脾气也磨平了。双方在该签字的地方留言下了他们无可奈何的笔迹。

关于戴维营协议签字经过,卡特后来调皮地对人说:“那招是我向最小的儿子学来的。”

10.疲劳战术,趁懈而击

一个人过于疲劳,其聪明才智就会暂时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其工作兴趣和责任心也会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或对问题考虑不周,或在无意中泄露机密,或做出无可挽回的错误决定。我国有一个大县,希望通过某一工厂为中介,争取得到北京某机构的一笔贷款。工厂代表抵达该县,县领导热情款待,接见、宴会、舞会演出,连中午也不能休息,晚上开始谈判,工厂代表已极度疲劳,该县领导人提出:请再向北京贷款机构进行电话联系,工厂代表在十分倦怠的状态下毫无戒备,当场拨通了贷款机构负责人的家庭电话,并让该县负责人直接与贷款机构负责人通话。

此后三天,工厂代表住在宾馆中,无人前来谈判,到了第四天,该县的负责人宣布已与北京某机构直接谈妥了贷款事宜,把充当中介人的工厂代表甩开。

因此,在谈判中一定要注意休息,一切应酬活动(接见、宴会、舞会、演出、逛名胜古迹)都要服从谈判需要,时时提高警惕,谨防落入对方设置的疲劳战术的圈套之中。

11.洛克菲勒无声挫骂声

曾经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进洛克菲勒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写字台桌面,怒气冲冲地说:“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

那来客恣意谩骂了洛克菲勒好一阵子,办公室里所有的职员都感到十分的气愤,他们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桌上的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所有的活,始终保持笑容注视着这一位没礼貌的不速之客,那人愈是暴躁,他的态度愈是从容。

原本来客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对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会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他的态度使得这个无礼之徒感到莫名其妙,也不知如何是好。而一个人发怒时,如果不遇到反击,是不能坚持多长时间的,无礼之徒渐渐地平息下来。

此时,觉得索然无味的他在敲了几下洛克菲勒的桌子后知趣地离开了,而就像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的洛克菲勒重新拿起笔,继续先前的工作。

刍议:这也是一种以静待动、以治待哗的策略。与反客为主的以守耗攻相通。

12.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阿力,小儿子叫阿智,都老实肯干,使老人满意。可是他俩谁的心眼更活些呢?老人想考考他们。

一天老人从集上买回两把没开刃的柴刀,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今天我买来两把柴刀,让你俩上山去砍柴,各砍各的,到天黑回来,看谁砍得多。”

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就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不怕出力。他拿上崭新的柴刀,找着扁担,提着绳子,急匆匆上山去了。他拼命砍啊砍啊,连着砍好几下,也砍不倒一棵小棘子,不大工夫,累得腰酸胳膊痛。

阿智从父亲手里接过那把乌黑发亮的柴刀,一看刀刃厚厚的,就找了个磨刀石,霍霍地磨起来。磨到刀刃闪闪发光,阿智用手指在上面轻轻一刮,十分锋利,然后拿上扁担绳子上山了。

到了山上,像拇指粗的荆棘,一砍就断,不大一会儿,阿智捆了两大捆。

太阳渐渐西沉,阿智挑着沉重的两捆柴回到了家,阿力一直砍到太阳落山,才急忙收拾往家里赶。

老父亲一看,阿力砍的还不到阿智的一半,就纳闷的问他俩都是怎么砍的。

老父亲听过后说:“无论干什么活,只顾低头蛮干,费力费时不出活,必须先用心想一想,看怎么干才能省力省时又出活,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刍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逸。不做好准备工作,则必然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

13.打败蒋军的一副对联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军队,采取“并进长驱”、“分进合击”的战法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经过周密考虑,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红一方面军召开的反“围剿”誓师大会。毛主席亲手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大会主席台两旁。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言简意赅、通俗易记,使到会军民豁然开朗、信心倍增,大家在战斗中自觉遵照去做,五天打了两个大胜仗,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刍议:简约是以逸待劳的工作方法。

14.一条价值千金的秘诀

美国有个培斯莱姆海姆·斯切尔公司,一天,在经理休瓦普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声称打算向该公司介绍一件可以使该公司取得划时代发展的秘诀。经理休瓦普当着这位医生的面很不客气地说:“我在这个公司搞了几十年的经营,也没有发现什么秘诀,像你这样的门外汉能有什么秘诀。对不起,我今天很忙,也请您不要浪费给病人治病的时间。”

这位医生说:“给有病的公司开药方,也是我的职责。我现在对您很可能是机会之神。您就全当受骗挤出20分钟如何?”休瓦普经理只好耐下性子听他讲出的秘诀:“请您按轻重缓急的顺序,依次列出作为一位经理必须要做的六项工作,然后顺次去认真完成,其余的请交给下级去做。”休瓦普很不以为然:“难道这就是你要告诉我的秘诀吗?”医生看出休瓦普经理的心思,便说:“请您先在实际中试一下,如果觉得毫无价值,可以不付钱;如果觉得有效,您可根据对它的相信程度自己看着付钱好了。”说完就告辞了。

休瓦普经理就试着用这个秘诀去改革工作方法,结果取得了令人吃惊的巨大成绩,不出几年,公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年的圣诞节,那位医生收到了一份礼物,即一张二万五千美元的支票和一封休瓦普经理亲自写的感谢信。就这位医生的一条秘诀,价值相当于二万五千美元。

这位医生的秘诀的本质,就是要休瓦普经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只有认真做好这关键的少数几件工作,才能有效地带动其他的各项工作。

刍议:这是以简驭繁的典型,是提纲挈领的工作方法。与擒贼擒王有相通处。但“王”即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而且不是固定的。故判为擒贼擒王不对。

15.白花油守护品牌

白花油企业的创业者颜玉莹原是做糖果、面包等小生意的。结婚后妻子刘氏从娘家带来一则祖传秘方白花油,这种药油由薄荷脑、冬季绿油、桉叶油、熏衣草和樟脑等天然草药配制而成。主治肚痛、感冒鼻塞、防治蚊虫叮咬等小毛病。原本这自制药只是家用,因药效特好,亲朋好友纷纷来讨用。有鉴于此,颜玉莹突发灵感,决定试销白花油。

为了打开白花油销路,使白花油家喻户晓,颜玉莹多用出奇制胜的手法大肆进行宣传。他亲自和伙伴们一起,到港九新界每个角落张贴街头广告,或钉上印有白花油字样的铁皮商标,以广招顾客。后来他又想法子把铁皮商标钉在流动船只上,以吸引市民注意,而每月付给船主的广告费仅一元或几角就够了。这种广告费用少,收效大。他最成功的一次宣传,也许要算1953年在香港的义卖救灾运动中,因捐钱最多而摘取慈善桂冠,因此,白花油销路直线上升。为了长期吸引人们使用白花油,他还在香港开设了白花油慈善会有限公司。凡报名成为会员的,只要每月购买一瓶白花油,此人去世后,其遗产继承人便可以领取一笔可观的抚恤金。这种做法很吸引人,该慈善会吸收会员最多时达一万人。白花油的声誉也随之兴起,变得家喻户晓。

白花油所以能够长销不衰,除效果好、宣传有力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该企业从开创至今,60年来它的配方成分始终没变,就连它的玻璃瓶子的设计和外壳包装也不变。颜玉莹认为,一种为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形象,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营才建立起来的,它的包装形象已深入用户脑中,不应轻易改动。一种药能够风行几十年,是经过了用户的考验,认为确实有效才能生存下来。既然它已被用户所接受,贸然更改成分肯定是不明智的。

刍议:以变应变,是顺水推舟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是以逸待劳的策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既然大家都把以逸待劳计嚼烂了,后学者的营养自然没有问题。

《秘本计》关于“以逸待劳”分“论敌”和“论势”。《新解计》对“论势”研究显得不足,例证更少。《锦囊计》把它当做方法论,并举例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