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11204800000042

第42章 知识拓展

睡眠与健康

睡眠(sleep)是自然的休息方式,约占人生的1/3时间。睡眠可以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现代观点认为,睡眠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状态: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只是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明显减弱而已。

睡眠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一般地说,睡眠最理想的时间是晚上9点至凌晨2点。要注意睡的姿势与方向,睡眠最好取双腿屈曲右侧卧位,方向最好是使人体保持和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平行,也就是南北向。要注意睡眠的环境,除了安静,还要有空气流通。养成开窗睡眠的好习惯,使空气流通,有利睡眠;但开窗时要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身体,特别是头部;可开侧窗,并注意保暖。要注意不轻易服用安眠药,睡前可喝一小杯热牛奶,因牛奶含有色氨酸,有轻度的催眠作用。老年人最好养成午睡习惯,每天中午小睡一小会儿,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睡眠机制

睡眠是由睡眠中枢控制的,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其所发出的冲动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睡眠中枢的功能与控制觉醒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反,两者共同调节睡眠与觉醒周期。

(二)睡眠分期

睡眠是由交替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时相组成,分别称为正相睡眠(orthodox sleep)也称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或非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和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也称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或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

1畅 非动眼阶段睡眠。此期脑电图(EEG)的特征与觉醒时相比,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呼吸和其他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均下降,表现为闭目、瞳孔缩小、肌肉放松,但还有一定的张力。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期,是所有睡眠时相中睡得最浅的一期,只维持几分钟,很容易唤醒。在这一期,生理活动开始减缓,生命征象与新陈代谢开始变慢,但脑电图显示的一些特点与清醒时相同。

第二期:睡眠逐渐加深,但仍易被唤醒,大约持续10~20分钟。此期生理活动继续变慢,肌肉逐渐放松。

第三期:为熟睡期,大约持续15~30分钟。此期肌肉完全放松,心跳缓慢,体温、血压下降,身体很少动,难以唤醒,只有巨响才能被唤醒。

第四期:为深睡期,大约持续10分钟。此期身体完全松弛,无任何活动,极难唤醒,可能发生遗尿和梦游。在此期,腺垂体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人体受损组织愈合加快。

2畅 快动眼阶段睡眠。此期的特点是眼球快速转动,脑电图活跃,与清醒时极为相似;而肌电图反映肌张力极低,并像瘫痪时肌肉所具有的那种不活动的状态。出现这种状态是由于脑干中的特有神经元过度极化所致。在REM 睡眠中,躯体基本上呈松弛状态,但体温、血流及脑的耗氧量均有增加,心率、血压和心排出量也有增加,经常接近清醒时的水平。

睡眠中一些时相对人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在N REM 第四期(有时也包括第三期)的睡眠中,体内可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其功能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加速受损组织的愈合,特别是对于软骨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REM 睡眠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且利于精力的恢复,同时对保持精神和情绪上的平衡十分重要。因为这一时期的梦境都是生动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此梦境可减轻、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将忧虑的事情从记忆中消除。如果快动眼阶段的睡眠减少或被剥夺,人体就会受到干扰,可出现烦燥、冷漠、判断力差、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如连续几夜快动眼阶段的睡眠被剥夺,人会变得糊涂或迷惑,并可能出现幻觉。

(三)睡眠时相的周期

人的睡眠是周期发生的,其本身也是由几个周期组成。正常睡眠时,N REM 和REM 两个阶段交替出现,每一周期都含有从60~120分钟不等的(平均为90分钟)有顺序的睡眠时相,成人平均每晚出现4~6个睡眠时相。新生儿睡眠两个阶段各占一半;1岁半以上的小儿快动眼阶段占35%,6岁左右为30%,青壮年又回到25%,老年人只占15%。

在睡眠时相周期的任一阶段醒而复睡时,都需从头开始依次经过各期。在睡眠周期中,每一时相所占的时间比例随睡眠的进行而有所改变。刚入睡时N REM 第三、四期约占90分钟,REM 期持续不超过30分钟;进入深夜,REM 会延长到60分钟,而N REM 第三、四期则会相应地缩短。因此,大部分N REM 睡眠发生在上半夜,REM 睡眠则多在下半夜。

能力训练

张某,女,65岁,患高血压、糖尿病3年。近几天因夫妻不和,情绪不好,导致血压升高而入院,住在内科病房。自从入院后患者对医院环境不适应,很难入睡,一有声音就会惊醒,靠安眠药入睡,白天常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脾气急躁。如果你是责任护士,该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