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11204800000025

第25章 知识拓展

一、老年人消化系统的生理变化

1.口腔。

(1)牙齿及牙周组织。随年龄增长,牙齿咬合面的釉质和牙本质逐渐磨损、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牙釉质变薄、发黄,使釉质下牙本质神经末梢外露,对冷、热、酸、甜、咸、苦、辣等刺激过敏,易引起酸痛;暴露牙髓可致疼痛。牙髓血管内膜变厚,管腔变窄,牙髓血供减少,使牙齿容易折裂。牙槽骨萎缩,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牙列变松,食物残渣易残留,使龋齿、牙龈炎发病率上升,而牙齿的脱落又加速了牙槽骨萎缩。

(2)唾液腺。老年人的唾液腺分泌减少,尤其是病理状态或使用某些药物时,影响口腔的自洁和对淀粉的消化功能;黏膜萎缩易于角化,导致口干和说话不畅。

(3)口腔黏膜。黏膜上皮萎缩、表面过度角化而增厚,失去对有害物质刺激,如过冷、过烫、酸、咸等食物、药物等的保护,易引起慢性炎症,严重时可引起口腔黏膜疼痛,出现溃疡。

2.胃肠运动。老年人的胃肠蠕动减慢,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这些变化是胃肠外疾病(如糖尿病及年龄有关的神经、血管病变)导致的结果。多数与年龄有关的胃肠动力变化是由于自主神经变化所引起。由于胃肠蠕动变慢,使食物排空延缓,消化管的扩张及对胆碱能药物的刺激反应性降低,使老年人进食减少。因平滑肌退化、弹性降低,导致胃肠道张力低下,容易造成胃肠扩张、内脏下垂和憩室形成,进一步影响胃肠功能,极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3.消化腺分泌。老年人胃肠道腺体萎缩变性使胃酸、胃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的分泌量减少,活性亦降低,因此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老年人还因动脉硬化性血管阻塞性病变而影响消化器官的供血,导致消化器官的功能降低,影响维生素A、D、B1、B12以及糖、脂肪、叶酸、胡萝卜素、铁、钙的吸收。

4.胃肠道黏膜。胃肠道黏膜变薄,因免疫功能下降,使胃肠道黏膜上皮化生、恶变发生率上升。胃酸的分泌减少,对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作用亦减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减少,使胃黏膜容易受到机械损伤、自身消化、细菌侵袭等伤害。小肠因血管硬化,血供减少,使有效吸收面积减少,造成营养不良。大肠黏液分泌减少,对水分的吸收功能减弱,易产生便秘。心、脑、肺等疾病都可影响胃肠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有的还可并发消化性溃疡或胃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因老年人服药机会多、品种杂,治疗措施多,易引起医源性消化道黏膜损伤。

5.肝脏。老年人肝脏明显缩小,肝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组织增多,肝血流速度也随增龄而下降,50岁后,每年下降0 。3%~1 。5%。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虽然血清总蛋白无异常,但白蛋白有下降趋势。肝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降低,对内、外毒素的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也减弱,可出现胆汁淤滞或药物性肝炎等,还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全身各脏器受损。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1.使老年人明白饮食治疗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告诉老年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治疗的目的就是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使食谱中总热量和食品结构合理,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内;控制血糖,恢复体力。

摄入必需的热量:热量的摄入应按体重、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等计算,以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

2.教会老年人 /家属理想的体重计算方法,并进行自我对照。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体重在理想体重±10%内属正常,体重>;10%但理想体重20%,且肥胖度>;20%属于肥胖。

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中国人BMI正常值为18 。5~24,24~28为超重,≥28为肥胖,<;18 。5为轻体重,提示热量摄入不足。

按需热千卡数(kg/d):休息,20~25;轻体力劳动,25~30;中体力劳动,30~35;重体力劳动,40~45.轻度肥胖者取下限值,中度以上肥胖者取下限值外再减5kcal,消瘦者取上限加5kcal(1cal=4 。1840J)。

3 .糖类、蛋白质、脂肪比例恰当。三者分配比例分别为 55%~60%、15%~20%、20%~25%。具体饮食除根据上述原则外,还要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病情需要作调整。肥胖者脂肪和糖类摄入量应相应减少,消瘦者则反之。此外,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质的供给量应维持在低值,并选用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可去蛋黄)、瘦肉,同时控制植物蛋白的摄入量。

4.用食物单位计算饮食量。根据食物成分表确定具体食物量、热卡摄入较为精确,但在实际应用中方法繁琐,使老年人/家属操作有难度而难以落实。在实际应用中用食物单位计算饮食较为可行。食物单位的含义是每份食物所含的热量都是334 。7kJ(80kcal),这样就可以确定每天摄入的食物份数,即:每天总热量÷80=每天食物份数。

5.从不同热量饮食治疗分配表找出相应的份数。

含热量约为80kcal的食物量:

(1)主食。大米、小米、糯米饭、燕麦片或豆类干饭等小半碗(约25g);粥如泡饭、玉米粥或绿豆汤等一碗(约25g);面包、馒头、油条、炸糕、麻花、包子、生煎、小煎包、烙饼或面条等25g;根茎类蔬菜如土豆、山药、芋头、藕、荸荠、百合等100g;苏打饼干、曲奇等饼干类3~4块(约25g);南瓜100g。

(2)蔬菜类。所有绿叶蔬菜、西葫芦、番茄、黄瓜、丝瓜、冬瓜、苦瓜等500g;辣椒、白萝卜、胡萝卜、蒜苗、刀豆、豆芽等200~300 g。

(3)豆制品。湿粉皮、湿粉丝、豆腐、素鸡等100g;豆腐丝、豆腐干等50g;豆粉、油豆腐、腐竹等25g;豆浆或豆奶200ml(约一玻璃杯)。

(4)水果类。中等大小的苹果、鸭梨、橙子、香蕉或大橘子、桃等1个(约200g);草莓、杏、葡萄、鲜荔枝、鲜红枣、龙眼等20个(约200g);西瓜500g。

(5)奶及奶制品。牛奶、酸奶等110ml(约半瓶);奶粉25g;冰淇淋或雪糕1份;脱脂奶220m1(约一玻璃杯)。

(6)肉类。酱肉、熟火腿、午餐肉、香肠、五花肉等25g;瘦猪、牛、羊肉50g;带骨排骨或去皮鸡、鸭、鹅肉等75g;兔肉100g。

(7)鱼虾类。带鱼、比目鱼、黄鱼、对虾、河虾、鲫鱼、鲤鱼、甲鱼、去壳螃蟹等75g;鳝鱼、蛤蜊100g。

(8)禽蛋类。鸡蛋或鸭蛋或鹅蛋1个(带壳约50g);鹌鹑蛋或鸽子蛋6个(带壳约50g)。若仅吃蛋清可加倍。

(9)坚果类。花生米、核桃仁、杏仁、去壳松子、腰果等12 。5g;带壳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或开心果等25g。

(10)油脂类。各种植物油或动物油等9g(约一勺)。

可根据每天需要的食物份数,从以上食物中任取相应份数,但必须保证每天主食不少于所有食物的一半,保证充足的蛋白质供应,并把食物分配到各餐中食用。按中国人的习惯,一般每天三餐,三餐的分配比例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

老年人除一日三餐外,还可在夜间睡前加餐一次,可在中、晚餐中扣出相应的量放在加餐时食用,这对预防血糖过低十分有效。

在早饭和中饭之间吃3~4块饼干,在中饭和晚饭之间、晚上睡觉前各吃半个梨。控制体重不能过于严格,同时要照顾到老年人的主观感觉。

能力训练

1 .王某,男,65岁,最近一个月经常在饥饿时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患者自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已有10多年,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初步考虑消化性溃疡。请问:① 如要确诊,患者应做哪些检查?② 应如何对王某进行健康教育?

2.赵先生,男,66岁,退休职工,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多食,每顿进食250g,体重达93kg,在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8 。6mmol/L,尿糖(+ + + +),诊断为“糖尿病”。服消渴丸、二甲双胍治疗效果差,于入院前一个月晨起看电视时出现头痛、头晕、复视,伴眼球憋胀、干涩。入院时,患者诉口渴,口黏,手足麻木,复视,眼球憋胀、干涩等。查体舌体胖大,周围有齿痕,脉沉细。请为赵先生设计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