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11204800000017

第17章 背景知识

一、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一组以后天获得的慢性智力减退为特点的综合征,其基本特征是近、远期记忆损害,伴有抽象思维、判断力以及其他高级皮质功能障碍或人格改变。痴呆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是老年人中危害甚大的疾病之一。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即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同时存在)以及其他类型的痴呆(如外伤、颅内血肿等引起的痴呆)。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为常见,占全部痴呆的70%~80%左右。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弥散性大脑皮质萎缩,神经细胞丧失,出现大量的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颗粒空泡变性等。

(一)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特点

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根据其表现特征,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忘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及认知力减退,空间定向不良,主动性减少,但日常生活能力尚能保持。

第二期(混乱期):认知能力进一步减退,痴呆加重,出现失语、失认和失用及一些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生活需人照顾。

第三期(极度痴呆期):无自主运动,缄默不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老年性痴呆的辅助检查

1 .C T、M RI可见脑萎缩和脑室扩大。

2.脑脊液检查正常。

3.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改变,可表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异常波形等。

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 E T)提示局部脑血流量减少。

(三)老年性痴呆的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病史(如缓慢进展的智能减退、人格改变等)和相关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神经心理医生进行)来确定诊断,然后再配合必要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脑电图、头部C T 及M RI,影像学检查示脑萎缩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示局部脑血流量减小。

(四)老年性痴呆的治疗

老年性痴呆的治疗至今尚缺乏理想的药物,通常在疾病的早期应用一些药物可使智能有所改善。老年性痴呆的治疗以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神经代谢激活剂为主;如伴有精神症状,可服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二、脑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性痴呆是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智力表达、行为和人格的改变。

(一)脑血管性痴呆的分型

脑血管性痴呆起病迅速,呈阶梯样进展,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较轻。通常从病理学角度上分可分三型:① 弥散脑缺血型;② 多发性脑梗死型:是由于反复多次的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或一次严重的卒中所引起的智能衰退,是脑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③ 重要部位脑梗死型:如海马、丘脑和额叶的脑梗死。

(二)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各疾病的临床特点,采用美国精神病学第三版枟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枠中的痴呆诊断标准,应用长谷川或Folstein智力量表进行,用Hachinski缺血量表和修正量表鉴别脑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并应用颈部多普勒、CT、M RI、DSA、SPECT 及PET 等确定脑血管病。

(三)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脑循环改善剂等,其他方面同老年性痴呆。一般来说,脑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比老年性痴呆要好。

脑血管性痴呆的预防首先是脑血管病的预防,特别是控制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如果已有脑血管病,则应做好二级预防。

三、压疮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所致的皮肤损害。

(一)压疮的易患因素

压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老年人常因老化、疾病影响、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功能障碍而易发生压疮。此外,由于皮肤潮湿、全身营养障碍、营养摄入不足、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肌肉萎缩等原因,一旦受压,受压处缺乏保护,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易出现压疮。好发部位在枕部、耳郭、肩胛部、脊柱、肘部、髋部、骶尾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足跟等。

(二)压疮的分期

根据组织损伤程度,可将压疮分为以下四期:

1.淤血红肿期。此期皮肤红肿,有触痛。

2.炎性浸润期。红肿扩大、变硬,表面由红转紫,并有水疱形成。

3.浅表溃疡期。水疱逐渐扩大、溃破,继发感染。

4.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向深部扩展,可破坏深筋膜,继而破坏骨膜和骨质。

(三)压疮的预防措施

绝大多数压疮是能够预防的,但并非全部,例如严重负氮平衡的老年患者,由于营养不良,损伤后自身修复较困难。不能把所有的压疮都归咎于护理不当,但精心的科学护理可以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对组织的压力,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

1.加强营养。营养不良既是压疮的内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良好的营养是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条件,对易出现压疮的老年人应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正氮平衡。

2.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定时督促如厕。对大小便不能自理者要及时接取二便,做好皮肤护理。

3.使用气垫床、气垫圈,定时协助更换体位。

4.鼓励活动。鼓励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和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防止因长期卧床少动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5.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如经常改变体位的重要性等。同时应经常自行检查皮肤,在卧位或坐位时应采用减轻压力的方法等。有计划、适量地活动全身,保持患者及床褥的清洁卫生,督促患者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四、老年人安全用药的护理

(一)老年人药物代谢特点

1.药物吸收。药物的吸收与胃液的酸碱度、胃的排空速度、肠蠕动情况有关。老年人因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血流量减少,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2.药物分布。

(1)血流量。老年人的心排出量较中青年低,一般在30岁以后每年递减1%,血流量的减少可影响药物到达组织器官的浓度。

(2)脂肪。机体的非脂肪成分体重亦随增龄而降低,但脂肪成分体重30岁以后每年递增,故在脂肪分布的药物对老年人有特殊的意义。

(3)血浆蛋白。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亦随增龄有所降低,如果同时应用几种药物,由于竞争性结合,药物的血浆浓度易发生较大变化。

3.药物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由于老年人肝的血流量减少,药物的代谢功能也会降低,再加上功能性肝细胞减少,对药物代谢也有一定影响。

4.药物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老年人肾组织、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功能等均有改变,均可影响药物的排泄,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消除时间,为此老年人极易出现毒性反应,必须注意。

(二)老年人的用药特点

老年人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须十分慎重。

1.药物剂量。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与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有直接关系,所以老年人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种类依主要疾病以单一药物为妥。

2.服药要严守医疗原则。老年人服药不按时,常遗忘,时有漏服。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所以服药目的要明确,剂量、疗程、减量、停药等要遵从医嘱,禁忌盲目。

3.用药种类宜少不宜多。老年人由于慢性病、并发症多,联合用药机会增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也会增多。有报道用药6~10种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而用药16种以上者,则上升至40%,可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用药种类有一定相关性。从临床治疗角度来考虑,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特别是老年人在肝、肾功能衰退的情况下,用药过多,只会加重脏器负担,不利于康复。

4.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的各系统、各脏器功能均趋向衰退,对过去未用过的药物要严密观察,如出现不良作用,须及时停药。应记录既往药物的不良反应,便于治疗时参考。

5.合理应用抗生素。老年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或长期广泛使用抗生素不但会导致不良反应,还会增加微生物的耐药性,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发生二重感染的机会增多。因而要注意合理应用抗生素。

6.注意药物服用时间。降压药、利尿药一般放在上午,尽量避开晚间用药,以免夜间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三)老年人的用药护理

老年人由于衰老,记忆力减退,不能全面理解、掌握药物治疗的目的、服药的时间、服药的方法,往往影响及时有效用药,甚至危害老年人的安全。因此指导老年人安全用药是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护理任务。

1.评估老年人用药的能力。老年人用药的能力包括视力、听力、理解力、阅读能力、准时准量服用药物的能力(记忆力)、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反馈能力和行动能力(如打开药瓶的能力)、吞咽能力等。通过对老年人服药能力的评估,提出给药途径、辅助手段和观察方法。

2.了解老年人的用药史。详细评估老年人的用药史,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尤其是曾引起过敏和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患者对药物了解的情况。

3.评估各系统老化程度,以判断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详细评估患者各脏器的功能。肾功能有明显减退甚至出现障碍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十分小心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影响药物;剂量要小,以免因排泄障碍引起药物积蓄而导致中毒。

4.具体措施。

(1)合理的用药时间及服药间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作息,给药的方式尽量简单,配合患者的能力及生活习惯。以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告知医嘱上的药物种类、名称、服用时间、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方式、期限及用药禁忌证等,务必使其完全了解。必要时,可以书面的方式,以醒目的颜色标示用药时应注意的事项于药袋上,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护理目标。

(2)加强用药的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必须重视老年人的用药指导,仔细给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时间、方法,训练老年人自我用药的能力,并可以采取卡片和小容器等帮助老年人对服药的记忆。为确保药物不漏服,护士应检查其口腔是否有藏药后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