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百科全书
11204000000064

第64章 婴儿腹泻(10)

2.病儿不能与健康人在一个床上睡觉。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开按医生的指导进行进行消毒。

3.患儿接触过的书报、刊物、物品、玩具等,不要借给他人传阅、玩耍。

4.患儿在家隔离1个月期间,邻居、亲友不要到病家患门,儿童与儿童之间也不要在一起玩耍。

5.患肝炎期间,家长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更不要带孩子去饮食店就餐,以免传染给他人。

6.肝炎病人要将用过的食具、碗筷、漱口用具、毛巾等煮沸30分钟,家具、物体表面、地面要用3%漂白粉清液擦拭。

7.病儿和家属应做到饭前便后用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洗手2分钟。

8.病儿的粪便用漂白粉(粪便4份、漂白粉1份)或生石灰(粪便1份、生石灰1份)进行搅拌后待2小时倒掉。洗刷干净便盆用3%漂白粉的清液浸泡2小时后,洗刷后再用。

预防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应从哪些途径入手

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传播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发生新的传染。

传染源,就是患传染病的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多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同一种传染病也可有几种传染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等。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

要预防传染病,就要针对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措施。

如何控制传染源

对患传染病的人,必须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才能制止传染病的继续蔓延和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对密切接触传染源的易感儿,应该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或隔离,同时进行预防接种与药物预防。

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对肠道传染病,应着重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随地便溺,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加强对饮食、食品加工的卫生管理,改善环境卫生,牢牢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才能控制或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对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到居室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衣、被要经常晒晾;每天用淡盐水漱口;在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带儿童到有病人的家里去串门。

如何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要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季节,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要在传染病流行前1~2月进行完毕,使易感儿在传染病流行时已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对病人周围的接触者进行检疫,以便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对某些传染病(如流脑、麻疹、肝炎等)的接触者,可用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结核病是怎样传播的

肺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结核病的病人,病人的痰是结核菌的大本营。患结核病的牛也是传染源,但我们吃的牛奶、牛奶制品是经过消毒的,所以患结核病的牛不是主要传染源。是不是每个肺结核病人都是传染源?并非如此。一个肺结核病人有没有传染性,以及传染性的大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从患结核病人的痰中能否检查到结核杆菌;第二是病人是否咳嗽、吐痰及其程度如何;第三是肺部病变的活动程度与有无空洞;第四是病人是否在接受有效抗结核药物的规律性治疗。因为结核病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咳嗽、吐痰等症状很快会减轻或消失,痰中的结核菌数量很快就减少,其活力也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传染性也就降低了。

肺结核患者排出的结核菌是怎样传播到健康人的体内呢?

1.飞沫传染。

患者讲话、咳嗽、打喷涕时,会喷出很多含有结核杆菌的小痰沫,健康人将这些小痰沫吸入肺部就会被感染。

2.尘埃传染。

结核病患者随地吐痰,含结核菌的痰干燥后,结核菌附着于尘埃上,随风飘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肺部后也可能受感染。

3.接触传染。

健康人直接接触患者的痰、痰盂、衣物、用具或食用病人吃剩的食物等,都有受到传染的可能。儿童在地上爬行、玩耍,手上沾染病人的痰然后再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也可以受到传染。

以上几种传播方式中最主要是的飞沫传染。结核杆菌通过这些方式进入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如果身体抵抗力弱,就容易发生结核病。

怎样预防结核病

结核病菌散布面广且易传染,但只要人们注意采取下列预防措施,就能控制它对小儿的传染和流行。

1.防止结核病患者对小儿的传染。

成人肺结核病患者,特别是排菌的成人患者,是小儿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预防他们对小儿的传染是最重要的。其办法是:

(1)对排菌的成年结核病患者,要做到及时发现和彻底治疗,使有传染性的患者迅速转为无传染性者。

(2)预防家庭内的传染。家庭中的成人患者在排菌期间要注意和小儿隔离,不要对着小儿咳嗽、打喷涕,不要随地吐痰,要经常开窗换气,病人的食具、嗽具单用、单洗、单放。

2.为小儿接种卡介苗。

接种卡介苗,可增强小儿对结核病的抵抗力,是预防结核病的最有效的措施。

3.对有下列情况的小儿实行药物预防

(1)结素试验呈阳性反应小儿。

(2)家庭内有排病菌的结核病患者,并已是结核呈阳性反应的小儿接触者。

(3)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呈阳性反应的3岁以下的婴幼儿。

(4)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试验由阴性新近转为阳性的小儿。

药物预防的方法是每日服异菸肼一次,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日剂量最多不超过300毫克,连服6~8月。只要坚持服药,就能收蓟良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是对防原发感染后发生的粟粒型结核病的结核性脑膜炎有显著效果。

4.督促小儿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5.防止小儿感染急性传染病。

受过结核感染而未发病的小儿,如果患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使其抵抗力急剧降低,则容易发生结核性脑膜炎和急性粟粒型结核病。因此,在急性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让小儿去公共场所或与患急性传染病的患儿接近,特别要保护患结核病的儿童不得急性传染病。

小儿疳积

疳积是如何形成的

小儿疳积多因饮食无度或多食生冷肥甜之后,形成积滞,以致气血生成受阻,脏腑失养,渐而消瘦、气液方耗;也可因母乳不足,喂养不当或长期饮食失调,以致营养缺乏,无以化生气血,形成疳积。

如何在家中治疗孩子疳积

对于孩子的疳积,家庭防治措施如下:

1.按摩腹部:让患儿仰卧平躺,家长将右手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在孩子脐部四周顺时针方向按摩3~4分钟,手法轻柔适中,至皮肤微红为准。

2.轻捏脊住:紧接上法,患儿俯卧,家长用左、右手在脊柱两侧,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与每指配合自下而上,再由上而下捏脊4~6次。每日早晚各一次,时间约10分钟,以皮肤红润为度。一般3~5天为一疗程,视病情而定。

3.指压穴法:患儿平卧屈膝,家长以左手固定下肢,用右手拇指点压足三里(膝眼下允2横指处)2~3分钟,每日一次,3~5天即可。

如何预防疳积

1.注意喂养方法,按时定量喂养。

2.不宜过早断奶,以一岁左右为宜。

3.饮食要多样化,到6个月以后可吃少量的鸡蛋、烂面条、烂米粥、菜汤等。

4.防止挑食暴食。

5.睡觉时不要让孩子着凉,避免婴儿腹泻或便秘。

6.讲究卫生,改变吮手的不良习惯。

蛋白尿

什么是蛋白尿

正常人的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一般每日每立米不超过100毫克,若尿液中蛋白含量超过此标准即为蛋白尿。常见的蛋白尿有热性蛋白尿、直立性或体位性蛋白尿、无症状性持续蛋白尿、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

什么是热性蛋白尿

热性蛋白尿在小儿很常见,多见于急性热病早期。尿中除含有蛋白外,还可见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尿中蛋白含量较低,并可随患儿发热减退而消失。

什么是直立性或体位性蛋白尿

直立性或体位性蛋白尿主要表现为患儿直立体位时尿中出现蛋白,卧床后即消失;当患儿采取脊柱前突的姿势时,尿中蛋白增多。这种蛋白尿患儿一般每日尿中蛋白排出量不超过1克,多见于青春前期和瘦长体型的儿童,也可见于某些肾脏病恢复期或缓解期的患儿。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不需要特别治疗,但需定期检查尿液,以早期发现其他病变。

什么是无症状性持续蛋白尿

无症状性持续蛋白尿指患儿在直立或卧位时均出现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与体位无关。其特点为:

1.患儿每天尿中排出蛋白量少于1克。

2.患儿无肾脏病历史,除尿蛋白外,其他检查均正常。

3.患儿一般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常在体检时发现尿蛋白。

对此类患儿的治疗无特效药,用激素治疗一般无效,可采用中医健脾固肾、活血化瘀或清热解毒等疗法。预后一般良好,但须定期检查。

哪些肾脏疾病会引起蛋白尿

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最常见诱发病为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泌尿系统感染、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脏病等。

怎样预防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患儿,常于感染后1~4周后发病。要预防小儿患本病,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帮助小儿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

2.勤洗澡,避免皮肤受感染。夏秋季节要预防蚊子叮咬。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新鲜空气,少去公共场所。

4.注意饮食卫生。

5.患猩红热、扁桃体炎时应及时使用青霉素治疗。

6.清除可诱发本病的病灶,包括彻底治疗中耳炎、龋齿,切除反复发炎的扁桃体。

怎样预防小儿尿路感染

预防小儿尿路系统感染,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清洗外阴,勤换内裤。不可用洗脚的水洗臀部。

2.婴儿每次大便后应清洗臀部;尿布清洗后要用开水烫,有条件的最好煮沸消毒。婴儿用的毛巾与脸盆应和大人的分开。

3.彻底治疗蛲虫症。

4.莫让小儿憋尿。因尿液在膀胱内时间过长,一方面容易使细菌繁殖,另一方面使膀胱长期充盈,会降低膀胱肌肉的收缩能力,而使尿液不易排空,两者都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

5.尽可能缩短小儿穿开裆裤的时间。

6.发现小儿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7.增强小儿抵抗力,减少各种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