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一双小巧的筷子作为玩具餐具,同宝宝一起玩“过家家”时,让宝宝练习用手握筷子,用拇、食、中指操纵第一根筷子,用4、5指固定第二根筷子,练习用筷子夹碗中的糖块和枣子,反复练习,用餐时也准备一双筷子,只要能将食物送到嘴里就要赞扬。
3.学给娃娃更衣
无论男女孩子都喜欢娃娃,而且更喜欢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娃娃。妈妈可以替宝宝购置塑料的大光身娃娃自制衣服以备更换。宝宝学习为娃娃更衣可学习穿脱衣服。娃娃的衣服最好稍宽大,用松紧带固定,如宽大套头衫,松紧带裤子等。或用粘贴尼龙代替扣子更便于穿脱。平时鼓励孩子自己脱掉衣服鞋袜,也可以学习穿无扣的套头衫和背心。鼓励孩子自己穿袜和鞋。
二
要防止幼儿发生精神发育不良
1.生活要有规律
要防止婴幼儿发生精神发育不良,必须加强对幼儿生活的管理,把孩子的每天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过分劳累,以保证有规律地活动。
在家里生活的散居儿童,同样要使生活内容充实,饮食、睡眠、活动合理安排。缺乏精神营养的孩子,把心理需要全部寄托在母爱上,有的四五岁还不能断奶,一会也不肯离开母亲,稍离一步就好像无法生活,这叫仍处于“共生期”,不能独立,严重影响心理发育。可见枯燥的生活,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发育。这类孩子不长个儿,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严重偏食,除了母乳,对什么美味佳肴都不感兴趣,实在难以喂养。
2.防止幼儿神经疲劳
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兴奋强于抑制,二者还很不平衡,抑制机能很差,过久地抑制自己的行动,或从事过分细致的学习,绝大多数不能胜任。过分抑制会导致大脑兴奋,容易造成神经疲劳。
很多父母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握笔写算,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及早成才。有些幼儿教师也很喜欢将孩子们束缚在小椅子上,不许跑,不许说,不许动,安安静静好管理,结果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被压抑。幼儿时期本来是“游戏时期”,许多知识是在游戏中学到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都是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硬要年幼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坐板凳学习,要他们死背唐诗,不顾孩子实际能力过高要求,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幼儿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会降低脑功能。在过分紧张时,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使大脑过度疲劳。枯燥无味地静坐也要消耗能量,不仅有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可造成神经衰弱,影响智力发育,影响入学后的学习。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各个环节都要避免负担过重,不能过高过严地要求。以幼儿能适应的方式和方法组织幼儿学习,才会收到良效。
心理健康对孩子茁壮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对智力发育、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各种天资的发展,都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生活中,成人经常不注意小儿的心理卫生。在幼儿园里或在家庭,教师或父母的情绪常常直接影响幼儿。母亲不喜欢的,孩子也不喜欢,母亲害怕的,孩子也不敢接触。母亲不吃肉,便在孩子吃饭用餐时说:“我一吃肉就恶心”,说着还皱着眉头,这种语调及表情都会给孩子不好的暗示。一些孩子偏食往往也由成人的不当语言所引起。还有些父母在幼儿进餐时批评、训斥孩子,结果幼儿在消极情绪下,边擦眼泪边就餐,吃得很不舒服。更有幼儿教师缺乏做教师的应有素养,例如:在摆好了午餐之后,让淘气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着,不许吃,让另一些没有淘气的幼儿吃。这时教师对淘气的孩子问:“看他们吃得香不香?你馋不馋?”这种做法对孩子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刺激。诸如此类,都会引起幼儿难以承受的精神伤害,造成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反应,影响食欲。
相反,优美的环境:充足的玩具,自由自在的活动,教师和父母耐心和蔼的态度,可亲的面容、轻柔的举止,以及合理的生活制度、科学的常规,都会给幼儿以良好的影响,使他们情绪稳定,活泼愉快,性格开朗。良好的刺激可带来精神上的欢乐,生活上的舒适,活泼健壮地成长,这些都是心理上的卫生。
教孩子计算有什么好处
数是抽象的概念,掌握数比掌握具体事物困难,比如教孩子认识什么是积木,什么是书比较容易,但要让孩子理解2代表什么就比较困难了。因为2不是代表某个具体的物品,也不是某种东西的特征,它代表的是事物的数量。凡是有2个数量的事物都可以用2来表示。要求孩子理解数的概念,需要从许多具体事物中把数抽出来,才能形成数的概念。所以,尽管幼儿学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因为它对于孩子的思维的发育,对于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才能有直接的意义,家长一定要及时努力教孩子学好计算。
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和教育过程。
游戏以无比的魅力,唤起孩子们极大的热情,特有的情趣,快乐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们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表露出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孩子们以自然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学会怎样使用工具,怎样说话,怎样思考。在游戏乐园里,孩子们随心所欲地以自己高兴的方式,满足其好动的天性。在游戏的大课堂里,孩子们模仿怎样劳动、工作,怎样尽社会义务,怎样遵守社会公德。
教育家、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时期就是“游戏时期”。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独特形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幼儿创造才能、打开智慧之窗的最佳手段。
1.游戏促进脑功能的发展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模仿、想象、刺激着幼儿大脑的发育。因为愉快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多变的动作、丰富的语言以及多彩的内容,促使大脑不断兴奋,整个神经系统可更加协调地工作,增强了脑的反射机能,提高了大脑的活动功能。
游戏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是两只小手,孩子们在摆弄玩具过程中,促使手的动作技能不断提高。双手在活动时,所产生的运动感觉,发展了手的触摸觉,常用右手的孩子,左手起支持作用,右手便增强了鉴别机能。手的发展,对脑的发育影响很大,双手完成复杂的动作,自然要引起大脑两半球皮层的迅速发育。因而,手这个操纵对象的器官,同时也就成了认识事物的器官,在各种实践过程中,更加完善起来,从而,使脑的活动机能不断增强。在这个意义上讲,手指尖上可以出智慧。
2.游戏促进智能的发展
游戏中,孩子们摆弄玩具的同时需要分辨各种事物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实验证明,在游戏中,孩子们的视觉敏度比较高,加上语言的作用,使观察力增强。在有趣的活动中,他们动手、眼、耳、鼻、舌、身各种功能,促进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在大脑里形成各类的表象。为了达到游戏目的,他们更努力地接近事物,从而养成了独立、主动地观察习惯,使观察越来越深刻。
3.游戏使幼儿注意更集中
幼儿平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容易转移。但在游戏中,由于兴趣和角色、规则的要求,不仅能高度地集中,并且比较稳定。比如平时的注意时间,3岁幼儿仅能坚持5~10分钟,而在游戏中可坚持20分钟;四五岁幼儿平时为10分钟左右,在游戏中可达30分钟;五六岁平时为10~15分钟,游戏可坚持一小时。
4.游戏使幼儿记忆更牢固
幼儿记忆无意性占优势,但在游戏中,由于极大的兴趣性,便促进了有意记忆发展,给识记和再现以强烈的情绪上的强化,因而有助于记忆的巩固。由于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手摸、眼看、耳闻、口尝等协同活动,使印象更加深刻,特别是在玩具的作用下,促进直观形象的记忆,加上语言的强化,使记忆增强了有意性。实验发现,在角色游戏里,无论记忆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平时高得多。
5.游戏使想象更丰富
想象是游戏活动的支柱。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凭借想象进行。在幼儿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是没有的,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也常把想象与现实混同起来,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突出。到幼儿后期,游戏活动出现了计划性萌芽,开始提出目的,并会寻求达到目的的方法,有意构思,努力使想象的内容与现实更接近。游戏中的动作也都力求逼真、形象。在孩子们的游戏里,他们是主人,一切都要由他们支配。幼儿的语言、动作和角色更相适应,因而促进想象力、创造力更快发展。好的游戏便是想象最丰富的游戏。
6.游戏促进思维更敏捷
低幼儿思维的产生,总是与外部具体活动分不开,以动作的形式进行分析、综合。例如,摆积木时,不是先想好了再摆,而是边摆边思考。在进行比较时,总是要用手指点着那些分出来的东西,连同他要做比较的东西,才能比出相同或不同。用动作和直接感觉进行思维是幼儿初期的思维特点。但在游戏中,可以加速这种特点的转化,使这种低级形式的思维更快发展为具体形象性思维,进而更快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形式,是孩子们的生活,是他们的主导活动。
角色游戏和建筑游戏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一种有主题、有角色、有情节、有规则的创造性游戏。如玩商店、公共汽车、儿童医院、动物园、邮电局等游戏,这些游戏最能适应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成人做事,最好的途径是到角色游戏中来尽职尽责,体验成人的劳动、生活和道德规范,学习办事的方法,锻炼社会性活动能力。
二三岁的孩子在玩角色游戏时,仍近似于婴儿期,反映一些琐事,模仿成人使用物体的动作。如玩医院游戏时,总是满足于摆弄听诊器、打针等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目的性。三四岁反映成人的劳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妈妈怎样照顾孩子,医生怎样关心病人。四五岁能反映技能技巧的细节,如打针时细心地“消毒”,并安慰“病儿”说不疼,能表现出内心体验。
二三岁的孩子玩时开始有角色,但角色不稳定,看到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以模仿成人动作为主,对规则很难理解,也不易记清。三四岁开始注意角色,有初步计划,逐步明确规则,但受到外界影响,还是容易忘掉规则,常因争当角色而争吵,四五岁时已经出现计划性、目的性,事先商量分配角色,理解并坚持规则,常因违反规则而争吵。
2.建筑游戏
这是一种利用某些材料进行建筑活动的创造性游戏。幼儿非常喜欢利用木片、砖瓦、空盒、砂土等堆积各种东西,在幼儿园里最常玩的有小型积木、大型箱式积木,进行有趣的土木建筑。这种游戏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满足表现欲望。积木的特点形状多样,使用灵活,可以随心所欲地堆积、排列和调换位置,有助于诱发幼儿的自由想象。
培养喜悦的情绪和表现力。当幼儿拿起一块块的积木进行堆积时,两只小手轻巧地活动,可使内心发出喜悦。为了不使积木倒塌,需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从而培养幼儿较强的表现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构造能力。在多种多样的积木里,挑选什么形状,用几块,按什么顺序,怎样排列堆积、组合,甚至还要加些美化装饰,都要费一番心血,而且要耐心,不慌忙,细思量,稳妥地使用手劲,方能建成理想中的建筑物,从而锻炼出创造的构思能力。
发展对数量和图形的理解能力。在积木游戏过程中,通过双手的活动,自然分解或合成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多种几何形体,从而加深了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加强对数的感知能力。
幼儿使用积木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开始,喜欢直线向高堆,当倒塌时,也会因倒塌而高兴,有时还故意推倒来取乐。但在这搭起推倒的简单重复过程中,也取得了经验,锻炼了手眼的协调能力。
然后,学会平面排列。摸到哪块排那块,不加选择,经过多次练习,才会逐渐对形状、颜色、大小分辨使用。
而后,学会立体组合。多次游戏后,才会使用立体形体堆积,发现立体的特征,搭出各种造型。如桥梁、亭子、交通工具、宅院、楼阁、宫廷、公园、宾馆等复杂建筑。
角色游戏和建筑游戏,对孩子认识社会和提高思维能力均极有好处。因此,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这两类玩具,使孩子的游戏更丰富多彩。
幼儿的劳动特点
幼儿非常喜欢劳动,越是不会干的,越要去干,他们看到成人劳动,总要挤上去帮忙。如果遭到制止,便在成人不在时,乘机表现自己。孩子们对劳动有一种特殊的兴趣,甚至在哭闹时,听到你喊他快来帮我干活,马上会高兴起来。两岁左右喜欢模仿成人做事;女孩喜欢模仿妈妈做家务,男孩喜欢模仿爸爸的繁重劳动。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最喜欢帮老师的忙,把能帮老师拿拿东西当成最骄傲的事,没有不爱做的。
幼儿参加劳动如同游戏一样,劳动可以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求知欲望,满足爱模仿的需求。劳动过程,增强幼小心灵向大自然,积极探索的热情,满足喜欢操作工具的愿望。在劳动中,各种感知能力、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快速发展。可见,劳动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1.劳动与游戏分不开
幼儿把劳动当游戏,游戏中有劳动。当妈妈的角色是那么认真、做饭、收拾屋子、抱孩子;当医生的角色又是那么严肃,打针、取药、量体温;模仿服务员端茶送饭,样样都当真。可真的要他们劳动,便和游戏掺杂在一起,干起来总要耍闹,把劳动当成游戏。比如洗手时,常把龙头打开,两只小手用劲堵住,放起水花来,把肥皂搓成泡泡,甩到空中。洗洗手绢,这手绢变成了船帕在水盆里漂荡起来。劳动工具也变成了玩具,其兴趣不是劳动,而是满足心理需求,为此感到无比快乐。
2.以劳动过程为乐趣
幼儿的劳动,既无经验,又缺少劳动技能。他们体验的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工具,动用双手,有复杂的动作,这样一动,出现这种现象,那样一动,又出现更新的现象,他们感到有趣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事物。他们则要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的行动,不考虑劳动任务的需要,所以幼儿的劳动经常给成人惹麻烦,或闯出大祸,惹得成人大为恼火。
3.劳动缺乏坚持性
劳动总要付出力量,需要耐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可是幼儿对抽象的劳动意义还不够理解,为某种效果而做出努力的目的性还不明确。因此,不感兴趣就停止活动,不会干就不干了,遇到困难需要耐力时,也就不想坚持了。由于幼儿体格、体力还没有克服更多困难的实力,所以幼儿的劳动内容只能是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自我服务,或有明显效果的劳动。只有适量,力所能及,才便于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技能。
在家是老虎,在外是豆腐
有的孩子在家里像小霸王似的,说一不二,在外边却怯懦得像只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