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卧室有睡眠的气氛,窗帘拉上,灯光要暗一些,降低收音机、电视机的音量,大人应尽可能避免高声谈笑,室内安静无噪声。如果孩子睡了一觉醒来哭闹,可以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灯,更不要逗孩子玩儿,或抱起来摇晃他,大人应该设法让孩子尽快地安静下来才对。
4.被、褥、枕要干净、舒适,应与季节相符。不要盖太厚的被子,燥热会妨碍睡眠,更不要穿棉衣或太多的衣服睡觉,如果孩子尿湿了需要及时更换。
5.让婴幼儿单独睡在小床上。
6.大人禁止在室内吸烟,以免污染空气,造成小儿被动吸烟。
7.睡前禁止小孩做剧烈活动,以免引起小孩过度兴奋,难以入睡。
使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当父母每天哄孩子睡觉时,您是否意识到这一切都有意无意地在培养着一种习惯呢?如果训练得好,就会养成好习惯,否则就养成坏习惯。比如有的孩子睡眠习惯不好,白天睡,夜里闹,或吃手、吃假奶头才能入睡等,因此,家长应重视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1.按孩子的月龄,合理安排小儿睡眠的时间和次数。一般来说,从孩子会走开始,每晚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0~12小时。
2.每天要在同一个时间安排孩子上床睡觉。大脑皮层有一种特性,叫动力定型。经常按一定时间睡眠,形成了动力定型,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适宜的生物钟,小儿到了这个时间就会很容易自动入睡。
3.晚餐不要吃得太饱,睡前不要吃零食,也不要饮水过多,以免因为夜间尿多而影响睡眠。
4.养成睡觉前洗脸、洗手、洗脚、洗屁股的习惯,再换上松软、宽大的睡衣,临睡前漱口或刷牙。
5.要让小儿在自己的小床上,自然入睡,不应养成摇、拍、抱、哼小曲、命令、吓唬等办法使孩子入睡。如果孩子醒来呼唤你;你要等待几分钟,让孩子明白这是睡觉的时间,给他自己入睡的机会。也可站在孩子的身边不远处,让孩子放心入睡。
6.预防和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如吃手、咬被角等,绝不能斥责小儿。可在孩子入睡前,让孩子在床上抱抱小玩具熊或其他玩具,这些东西会有助于孩子进入睡眠状态。
7.要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侧卧最好。
让宝宝健康地过夏天
在夏天,宝宝(特别是2岁以前的婴幼儿)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对外界的高温不能适应,加上炎热气候的影响,使胃肠道分泌液减少,容易造成消化功能下降,很容易得病。所以妈妈要注意夏天的保健工作,让宝宝健康地过好夏天。
1.衣着要柔软、轻薄、透气性强。
宝宝衣服的样式要简单,像小背心、三角裤、小短裙,既能吸汗又穿脱方便,容易洗涤。
衣服不要用化纤的料子,最好用布、纱、丝绸等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布料,宝宝不容易得皮炎或生痱子。
2.食物应既富有营养又讲究卫生。
夏天,宝宝宜食用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少吃油炸、煎烹等油腻食物。
夏天给宝宝喂牛奶的饮具要消毒。
鲜牛奶要随购随饮,其他饮料也一样。放置不要超过4小时,如超过4小时,应煮沸再服用。察觉到变质,千万不要让宝宝食用,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另外,生吃瓜果要洗净、消毒,水果必须洗净后再削皮食用。夏季,细菌繁殖传播很快,宝宝抵抗力差,很容易引起腹泻,所以,冷饮之类的食物不要给宝宝多吃。
3.勤洗澡。
每天可洗1~2次澡,为防止宝宝生痱子,妈妈可用马齿苋(一种药用植物)煮水给宝宝洗澡,防痱子效果不错。
4.保证宝宝足够的睡眠。
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宝宝足够的睡眠时间。夏天宝宝睡着后,往往身上会出现许多汗水,此时切不要开电风扇,以免宝宝着凉。既要避免宝宝睡时穿得太多,也不可让宝宝赤身裸体睡觉。睡觉时应该在宝宝肚子上盖一条薄的小毛巾被。
5.补充水分。
夏天出汗多,妈妈要给宝宝补充水分。否则,会使宝宝因体内水分减少而发生口渴、尿少。西瓜汁不但能消暑解渴,还能补充糖类与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应给宝宝适当饮用一些,但不可喂得太多而伤脾胃。
营养好智商就会高吗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智商超群。这也符合优生优育的客观要求。孩子的智商高低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营养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学证明,智商高低与脑细胞数量多少成正比,而脑细胞的多少又与营养有关系。尤其是胎儿时期第26周和出生后一年的时期内,脑细胞发育很快。因此,孕期的妇女要注意补充营养,哺乳期的妈妈也要多方面调剂膳食,以使乳汁养分充足。如果营养不良,必然会使脑细胞数目增加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智商。
多吃粗粮有好处
现在,多数家庭的食谱中,精米、细面、鸡鸭鱼肉占了主导地位,而五谷杂粮在餐桌上几乎见不到。当然这可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的质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从医学角度和人体营养的合理上来看,还是要多吃一些粗粮。
在粗粮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无机盐、B族维生素和纤维素,当然也包括热量。粗粮中的营养成分是细粮无法替代的。餐桌上应该多一些黄面、黑面的食物。
不要强迫孩子吃
有的母亲每顿饭都紧盯着孩子,催促他“再吃一口,再吃一口”。
儿童在玩耍的时候,心情轻松,食欲旺盛。但是,当他坐到餐桌前,看到那么丰盛的菜肴,再感受到母亲那进攻的态势,食欲一下子就消失了。
尽管他努力想吃,可是吃不下。他精神异常紧张,于是唾液和胃液都停止分泌,即使吃了,也味同嚼蜡。
尽管他拼命努力去吃,可是母亲的说教、催促等强迫性的做法,造成他心理上的强大压力,怎么也吃不完,而且颇费时间。
最后,屈服于不吃不行的义务感而不得不吃。这样,精神上很紧张,加上人为地努力进餐,是很难吃得下去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餐是很重要的。在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气氛中进餐,唾液和胃液分泌旺盛,不仅吃得有滋有味,而且也容易消化。如果耳边充满了催促和说教声,再加上营养学理论的灌注,孩子的精神就陷入了过分紧张状态,产生应激反应,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紧张和松弛,是相反的两种心理和生理状态。如果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长期持续不断,就会直接影响生理机能,给身体带来各种不适,还会引起神经性习惯反应,例如啃指甲、哆嗦腿、尿频、尿床、颈颤等。让孩子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是治疗的捷径,单纯处理表面征状,结果会适得其反。
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
自己吃饭是良好饮食习惯中重要的一项内容。1~2岁是培养儿童自己吃饭能力的最佳时机,尤其是1岁半以后。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使他尽快掌握这项生活自理技能,也可以为入幼儿园做准备。当孩子成功地学会自己吃饭之后,自主意识也随之增强了,他会把吃饭当做自己的事,愉快地体会自主的乐趣,即由自己掌握进食的节奏,而不再被动地让别人喂,这种成就感也使孩子更愿意学习新的本领。
有些父母嫌孩子自己吃东西太麻烦,不仅又笨又慢,还得收拾撒的到处都是的饭菜,不如大人喂饭那么省时省力,于是轻率地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的机会,这是很不适宜的。作为父母要明白每一个孩子在最初自己吃饭的时候,由于不具备足够的协调能力,必然会弄得满手满脸脏兮兮,饭菜到处撒,还不时把碗扣过来,而且这种现象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面对此情此景,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要鼓励孩子学习吃饭的积极性,就不能发火、训斥或数落一番,甚至抢过孩子手中的勺子,剥夺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的权利,使得孩子吃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如果孩子被一次次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笼罩,他就难以有饱满的热情,难以品尝成功的体验,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行为习惯是无益的。
另外,家长要允许孩子用手拿饭。尽管孩子已经学习拿勺,甚至会使用勺子了,他有时还是愿意用手直接拿饭,好像这样吃起来更香。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用手抓取食物,并且提供一定的手抓食品,如小包子、馒头、花卷、面包、肉块、黄瓜条等,提高孩子自己吃饭的兴趣。
虽然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吃饭的小饭桌,但是他通常是不能坐在那里老老实实吃完一顿饭的,特别是他刚学习自己吃饭的时候,常会离开饭桌一会儿。这当然不是好习惯,不过对于1岁多的孩子来说,不宜过分强求,不要为此造成很大的不愉快,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告诉他应该如何做。
正确对待孩子偏食
1岁以后,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和味觉辨别能力的提高,他开始对每天的食物有所观察和注意了,他不再是喂什么就吃什么了,而是会对食物表示自己的看法,琢磨一下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不好吃,甚至示意父母做自己想吃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就是对食物有了偏爱和挑剔。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即使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偏爱。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时候爱吃这种食物,过一阵又会变得爱吃另外一种食物。因此。有时孩子偏爱某些食物不等于孩子就是有了偏食的嗜好。
但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喜好过于敏感,当发觉孩子在某次吃饭时吃鸡肉比鱼肉多,就可能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不爱吃鱼。为了投其所好,就不再做鱼给孩子吃,而是总绐孩子做他曾经喜欢吃的某种食品。长此以往,会强化孩子不良的饮食偏见,诱导他“偏食”,有些食物很有营养,价钱也不低,父母非常希望孩子能够多吃一些。但孩子往往不能理会父母的苦心,并不因为这种东西贵就感兴趣。于是,有些家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常会强迫孩子多吃一口是一口,拼命往孩子嘴里塞。这样几次下来,孩子见到这种食物就怕,拒绝再吃它,也会造成“偏食”。
1岁以后的孩子逐渐喜欢吃较硬的食物,如果大人烹调不当,还是把主、副食混在一起煮,又煮得过烂,他就不爱吃。有时饭菜的品种及其色、香、味、形变化不大,会使孩子感到吃饭单调乏味,同样会使孩子对吃饭的兴趣不高,父母又一定要他吃,他只得挑三拣四地吃,促使孩子出现偏食行为。
有些父母自己有偏食的饮食习惯,经常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对待孩子的饮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爱吃的东西孩子也爱吃,或出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忌食某些食物,使家中食物品种有很大的局限性,某些食物经常吃,而另一些食物却很少出现在餐桌上。长此下去,孩子受父母偏食的影响,只习惯于吃某些食物,就造成了偏食。
理解上述种种可能性之后,父母就容易找到纠正或预防孩子偏食的诀窍了。国外的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孩子有良好的自身调节能力,他会选择自己需要的食品来吃,只要孩子在一周的范围内能达到饮食平衡即可。所以,疼爱孩子的父母们,对孩子偏食问题要全面分析,合理调节做好防范为宜。
大小便的调教
孩子大约在1岁半到2岁的年龄阶段,就可以在白天需要大小便时,知道主动喊大人协助了。因为,这时孩子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的自主神经系统其功能已经相对成熟,大脑能够发出指令,提示他的排泄器官控制大小便。因此,家长可以对1岁半以上的小儿,通过训练他定时坐便盆,来培养他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首先,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便盆。有的便盆接触皮肤的地方是用木头做的,天冷的时候孩子坐在上面不会感觉多么凉;如果你家里的便盆是陶瓷制品或者塑料制品,在天冷时,孩子坐上去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些凉,你需要用布把周围包上即可,否则孩子感觉不舒服,容易影响孩子坐盆习惯的形成;市面上有一种专为幼儿制作的马头形扶手便盆,小儿自己蹲下去、坐起来都很方便,可以减少某些孩子对排便坐盆的反感。便盆是接收孩子排泄物的必备容器,家长应根据小儿需要选用,买时尽量考虑孩子的实际要求。
研究发现,孩子约束大小便的能力取决于他的听力和脑神经反射,当孩子听到自己排泄时的尿流声音,看到自己的粪便,明白这是他自己的排泄物时,才是训练约束大小便的最佳时机,是最容易获得训练成功的阶段。所以家长需要找到你家孩子排便的规律,因势利导。通常,孩子是在早饭以后排大便,在这个时间段里,家长就不要用其他事情去干扰孩子,按时鼓励他自己主动去坐便盆,既不要催他,也不要强迫他。每当孩子自己排便成功时,他会表现出成功后的轻松和自豪感,此时父母必须及时地予以肯定,加以表扬和鼓励。如果你对孩子的执拗缺乏耐心疏导,强迫孩子去排泄大小便,孩子会反抗、有抵触,随之而来的训练难免会出现问题。
由于孩子约束大小便的能力尚需要一定时间去进行锻炼,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遇到孩子自己坐了一会儿便盆却又无功而返肘,或者在孩子无任何示意的情况下随意排泄,弄脏衣物环境时,家长不要惩罚或批评他,要一面及时给孩子换干净的衣裤,一面告诉他这样管不住大小便是很臭、很脏、很不卫生的,宝宝也是很不舒服的。如果宝宝把臭的大小便排泄到盆里,就不会这么不舒服了。总之,训练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允许孩子出现反复,遇到挫折不能心灰意冷,否则难免适得其反。
防止宝宝蹬被子
宝宝总在睡梦中踢被子,父母很伤脑筋。原来在人熟睡以后,人体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外界的轻微动静(如谈话、开门、走动等声响)都不能传入大脑,人体暂时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使整个身心都得到休息。但是,在刚入睡还没有完全睡熟或刚要醒来还没有完全醒来的时候,大脑皮质处于局部的抑制状态,即大脑皮质的另一部分仍然保持着兴奋状态,只要外界稍有刺激,机体便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兴奋后极易泛化,当外界条件稍有改变时,如白天宝宝玩得过于兴奋,睡前父母过分逗引宝宝,睡时被子盖得太厚或衣服穿得太多,睡眠姿势不佳、患有疾病等,均可引起宝宝睡眠不安、踢被子等。
防止宝宝踢被子,父母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在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宝宝,不要恐吓宝宝。白天也不要玩得过于疲劳。否则,宝宝睡着后,大脑皮质的个别区域还保持着兴奋状态,极易发生踢被子。
2.宝宝睡时被子不能太厚,要少给宝宝穿衣服,不要以衣代被。
3.父母要给宝宝从小养成好的睡眠姿势,不要把头蒙在被里,手不要放在胸前。
4.蛲虫病也是引起宝宝踢被、睡眠不安的原因,一经发现,应立即治疗。
如果以上办法行不通,父母可以为婴幼儿缝制睡袋。睡袋有以下几种:
1.父母可以把被子上方的两个角分别固定在小床的两侧,把宝宝的手拿出来。这样,宝宝在翻身踢腿时不会把被子踢开。